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丽

作品数:152 被引量:82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60篇专利
  • 16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轻工技术与工...
  • 63篇农业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4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5篇茶叶
  • 31篇绿茶
  • 21篇鲜叶
  • 21篇香气
  • 16篇茶树
  • 14篇儿茶素
  • 12篇色谱
  • 12篇相色谱
  • 12篇白茶
  • 10篇儿茶
  • 9篇质谱
  • 9篇红茶
  • 9篇茶树鲜叶
  • 7篇对映
  • 7篇对映异构
  • 7篇对映异构体
  • 7篇异构体
  • 7篇没食子
  • 7篇没食子酸
  • 7篇活性

机构

  • 14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厅
  • 1篇中国计量大学
  • 1篇临安香雪茶业...
  • 1篇浙江上洋机械...
  • 1篇杭州千岛湖丰...

作者

  • 152篇郭丽
  • 137篇林智
  • 109篇吕海鹏
  • 106篇谭俊峰
  • 60篇张悦
  • 57篇彭群华
  • 53篇戴伟东
  • 22篇施江
  • 10篇邵青
  • 8篇邵晨阳
  • 7篇郭雅玲
  • 7篇余方林
  • 6篇王力
  • 4篇叶阳
  • 4篇谷记平
  • 4篇胡晓俊
  • 3篇黄跃进
  • 3篇刘爽
  • 3篇费旭元
  • 3篇许勇泉

传媒

  • 17篇茶叶科学
  • 11篇食品科学
  • 4篇食品与发酵工...
  • 4篇浙江农业科学
  • 4篇中国茶叶
  • 3篇福建茶叶
  • 3篇第十二届中国...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科技
  • 2篇食品工业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纺织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茶叶通讯

年份

  • 7篇2023
  • 9篇2022
  • 13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5篇2012
  • 6篇2011
  • 19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1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冰心与故乡的福州茉莉花茶
2010年
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县金峰镇横岭村,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隆普营。冰心在《我的故乡》里一开头就说:“福州在我心里,永远是我的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再者,《绿的歌》中有“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萎萎的芳草。
郭丽郭雅玲
关键词:茉莉花茶故乡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以蒸青绿茶为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温度以及不同提取料液比例等对茶叶中儿茶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例为1:125、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0min时,蒸馏水一次提取可以达到...
吕海鹏林智郭丽谭俊峰
关键词:儿茶素组分高效液相色谱
文献传递
一种蚕丝专用茶叶染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本发明提供一种蚕丝专用茶叶染料的制备方法及用途,是鲜叶先通过瞬时固色、细胞破碎、低温保存或快速干燥制成染料用茶,然后以弱碱性盐或乙醇为溶剂,从染料用茶中提取茶多酚含量在0.3%以上的蚕丝茶叶染料,选择适宜的染色条件,用此...
郭丽林智郑得林吕海鹏谭俊峰
文献传递
颗粒形绿茶的关键加工工艺参数优化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机采叶加工颗粒形绿茶,是实现绿茶机采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机采鲜叶的采摘标准、杀青温度、二青时间和做形温度等对颗粒形绿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颗粒形绿茶适制的机采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优化的关键工艺参数分别是杀青温度200~210℃、炒二青时间15 min、做形与定形温度160~170℃。此工艺加工的颗粒形绿茶外形品质较好,香气清高,滋味清醇,能达到优质绿茶的品质要求。
郭丽余方林林智郭敏明张悦朱荫彭群华
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系统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超高压处理可导致茶鲜叶细胞形态发生变化,600MPa压力下,细胞形态溃缩明显,出现细胞液溶出;②在处理温度为37℃,处理时间为10min条件下,经500MPa以上超高压处理的茶鲜叶,多酚氧化酶比活性显著下降;③压力为600MPa,保压时间为5min时,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鲜叶质量的9.14%和1.35%,分别比对照样提高24%和42%;④超高压能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溶出,但压力过高和处理时间过长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少。
谭俊峰林智郭丽吕海鹏彭群华邵青
关键词:超高压茶鲜叶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白茶香气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香气质量是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常用感官审评法评价,但此法带有主观性且很难定量。为探索客观评价白茶香气质量的方法,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12个白茶样的香气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郭丽蔡良绥林智王力
关键词:白茶香气组分感官审评主成分分析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鲜叶的脂肪酸组成判定茶树品种适制性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树种类技术领域,为解决目前茶树种质筛选的参考指标较少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鲜叶的脂肪酸组成判定茶树品种适制性的方法,当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大于2,且亚麻酸与棕榈酸含量的比值大于1.2,表明该...
郭丽林智吕海鹏朱荫张悦戴伟东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顺-11-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顺-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和二十烯酸。油酸是茶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1%~59.2%;其次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8.9%~32.8%;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5.9%~20.8%,以棕榈酸为主。进一步分析各种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茶籽中的FAD2和FAD3活力在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选择育种,以进一步改善茶籽的油脂性状。
陈明杰杜正花秦健恒李若钰于朝夕郭丽
关键词:茶籽含油率脂肪酸
酯型儿茶素的热稳定性及其上染蚕丝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为阐明酯型儿茶素的氧化聚合作用及其对蚕丝染色效果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儿茶素染液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儿茶素受热不稳定,转化程度也有差异;单一成分时,ECG的转化率最高,GCG的最低;多种成分共存时,GCG和ECG的协同效应较强,转化率相近。研究EGCG、GCG和ECG在蚕丝上的着色效果发现:EGCG、GCG和ECG等比例染色时,蚕丝对酯型儿茶素的吸附率为ECG>GCG>EGCG;不同比例混染时,蚕丝对酯型儿茶素的吸附率相近,EGCG与GCG的着色能力较ECG强。可见ECG的热稳定性不会影响蚕丝的吸附率,且其着色程度较浅,因而更适于用作植物染色剂。
郭丽戴伟东朱荫张悦林智
关键词:酯型儿茶素热稳定性蚕丝染色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4
2021年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岳文杰金心怡陈明杰叶乃兴郭丽赵峰
关键词:白茶代谢物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