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江涛

作品数:9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心肌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组织
  • 2篇血管
  • 2篇再灌注
  • 2篇替罗非班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介入
  • 2篇肌组织
  • 2篇梗死
  • 2篇灌注
  • 2篇安全性
  • 2篇大鼠心肌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肌肥厚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9篇赵江涛
  • 9篇简立国
  • 8篇丁同斌
  • 8篇刘士超
  • 4篇程栋
  • 2篇法宪恩
  • 1篇成媛
  • 1篇袁义强
  • 1篇刘华
  • 1篇樊清波
  • 1篇张丽华
  • 1篇秦秉玉
  • 1篇刘畅
  • 1篇王鹏飞
  • 1篇任新伟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误诊为血管痉挛一例
2013年
患者 女,61岁。间断胸骨后疼痛6个月,加重15天。多发于活动后且向颈部及左肩部放射,伴出汗、颈部紧缩感,无恶心、心窝部烧灼感等症状,休息2~3min可缓解。曾于外院就诊,给予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胸痛反复发作且近15天逐渐加重。
刘华刘士超简立国丁同斌赵江涛
关键词:右冠状动脉血管痉挛重度狭窄误诊症状缓解胸骨后疼痛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恢复心肌“再灌注”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0
2014年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开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对恢复心肌“再灌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5至2013-05在我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5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8.39±10.37(35-8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53例患者为A组,单独使用替罗非班而行PCI的52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基础资料特征、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的心功能。结果:两组间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92.45%vs 55.77%,P〈0.001),A组TIMI2级、TIMI0-1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7.55%vs 26.92%, P=0.008;0 vs 17.31%,P=0.002);A组校正TIMI帧数低于B组[(27.26±5.50)帧vs(38.98±5.42)帧,P〈0.001];术后6个月A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大于B组[(0.55±0.06)vs(0.47±0.0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B组[(50.77±5.45)mm vs(54.76±5.34)mm,P〈0.001];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A组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B组(16.98%vs 40.38%,P=0.008;9.43%vs 17.31%,P=0.0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A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发生率、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PCI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和PCI术后近期的心功能,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简立国刘士超王鹏飞丁同斌赵江涛程栋任新伟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心肌组织再灌注
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梗死质量百分比、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G1组,假手术组(n=30);G2组,缺血再灌注(I/R)组(n=30);G3组,缺血再灌注用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处理组(n=30)。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LAD)30 min,松扎再灌注24 h,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测量心肌梗死质量百分比、血流动力学及TNF-α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G1组相比,再灌注24 h后G2、G3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增加(P<0.01),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G2组相比,再灌注24 h后G3组心肌梗死质量百分比明显减小(P<0.01),LVSP、+(dp/dt)max、-(dp/dt)max显著增加(P<0.01),LVEDP显著下降(P<0.01),TNF-α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饱和氢气生理盐水能有效减小梗死质量百分比,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炎性反应相关。
樊清波赵江涛简立国秦秉玉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血流动力学基因表达
围介入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围介入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高危NSTE-ACS患者95例,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试验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前TIMI血流3级、2级、1级、0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IMI血流1级、0级率均为0,而试验组TIMI血流3级率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2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及心包填塞,试验组术中无复流、血管远端栓塞、再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严重出血、轻度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介入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高危NSTE-ACS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TIMI血流、增加组织灌注,降低MACE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刘士超简立国丁同斌赵江涛成媛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替罗非班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20只SH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用于药效实验和细胞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30只)。药效试验:实验组皮下注射艾塞那肽(GLP-1类似物),每日1次,连续7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第8天测定并比较两组大鼠血压、心率、左心室厚度、微动脉密度、壁腔比值、毛细血管密度和内皮细胞面积的差异。细胞实验: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消化后接种于6孔板,传2~3代,对照组常规细胞培养,研究组采用GLP-1预处理培养,超氧化物试刹盒检测活性氧(ROS)生成,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CMECs凋亡。结果药效试验:交验组给药后血压(127.81±10.41)mmHg[1mmHg=0.133kPa,P〈0.05]、心率(363.1±15.9)次/分(P〈0.01)以及微动脉特征指标左心室厚度(10.71±1.20)mm(P〈0.05)、微动脉密度4.48±2.21(P〈0.05)、壁腔比值1.33±0.18(P〈0.05)和内皮细胞面积17.10±5.27(P〈0.01)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但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升高159.7±50.1(P〈0.05)。细胞试验:实验组ROS荧光强度0.2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MECs凋亡率(39.30±3.12)%,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67,P〈0.05)。结论GLP-1干预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改善其心脏功能,并降低SHR大鼠壁腔比值,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和病变细胞凋亡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微血管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丁同斌法宪恩简立国刘畅赵江涛刘士超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原发性高血压微血管损伤
大豆苷元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大豆苷元(DAI)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ApoE^-/-小鼠分为两组(n=8):对照组高脂喂食8周后行生理盐水灌胃6周,实验组高脂喂食8周后行大豆苷元(5.0mg/kg)灌胃6周。灌胃完成后油红O染色比较两组小鼠腹大动脉根部斑块面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脂质指标和炎性因子浓度;免疫蛋白印迹分析动脉内皮细胞中黏附分子表达量变化。结果灌胃6周后,对照组斑块面积为(0.28±0.04)mm^2,实验组为(0.144.0.02)mm^2;ELISA实验结果中,对照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分别为(10.3±0.9)、(3.2±0.3)、(8.6±0.7)mmol/L,实验组分别为(8.2±0.8)、(2.1±0.4)、(6.0±0.8)mmol/L;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浓度分别为(32.1±4.6)、(85.3±10.2)、(153.6±18.7)、(635.9±72.5)ng/L,实验组浓度分别为(21.3±3.4)、(40.3±6.9)、(95.8±12.3)、(403.6±55.6)ng/L;Western blot分析实验中,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6±0.18、1.03±0.12、1.62±0.21,实验组分别为0.46±0.06、0.30±0.04、0.67±0.10。结论大豆苷元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和黏附分子表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丁同斌法宪恩简立国赵江涛刘士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大豆苷元炎性因子黏附分子
瑞舒伐他汀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25只,模型组和RSV组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肌肥厚模型,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瑞舒伐他汀(4 mg/kg)灌胃,1次/d,连用4周。4周后测定心脏指数,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中Bec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明显肥厚,心脏指数升高,心肌组织中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RSV组大鼠心肌无明显肥厚,心脏指数降低,心肌组织中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自噬水平有关。
丁同斌简立国张丽华刘士超赵江涛程栋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心肌肥厚BECLIN-1自噬
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反应性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反应性。方法 :选取2010-03至2013-07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CRT治疗的52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CLBBB)、经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IVCD)的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t-CLBBB组(20例)、CLBBB组(15例)和IVCD组(17例)。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t-CLBBB组非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高于CLBBB组和IV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LVEDD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t-CLBBB组均低于CLBBB组、IVCD组[LVEDD3组分别为(62.6±8.9)mm、(70.0±8.9)mm、(72.8±8.0)mm;NYHA心功能分级3组分别为(2.00±0.45)级、(2.73±0.80)级、(3.12±0.78)级];而LVEF和6-MWT在t-CLBBB组均高于CLBBB组、IVCD组,[LVEF3组分别为(38.5±6.2)%、(31.7±6.7)%、(30.1±6.7)%;6-MWT3组分别为(302.0±57.9)m、(257.3±59.0)m、(220.2±57.9)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RT是治疗慢性心衰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衰患者对CRT的临床疗效不同,但伴有t-CLBBB的患者对CRT有更好的反应性。
简立国刘士超丁同斌赵江涛程栋赵育洁袁义强
关键词:QRS波形态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硝普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评价硝普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7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硝普钠组36例和硝酸甘油组36例。针对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两组经微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分别迅速注入硝普钠或硝酸甘油,10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两组TIMI靶血管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均未出现较大幅度变化(P>0.05);术后30 d内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硝普钠组LVEF、LVEDD均优于硝酸甘油组(t=2.330、4.908,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注入硝普钠可有效处理在AMI患者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安全易行。
简立国刘士超丁同斌赵江涛程栋
关键词:硝普钠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