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祖彬

作品数:131 被引量:1,603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8篇农业科学
  • 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1篇土壤
  • 32篇水稻
  • 26篇CO2浓度
  • 20篇
  • 19篇CO2浓度升...
  • 17篇小麦
  • 14篇秸秆
  • 13篇生物炭
  • 13篇生物质炭
  • 13篇大气CO2浓...
  • 12篇微生物
  • 12篇红壤
  • 11篇稀土
  • 10篇水稻土
  • 10篇物量
  • 9篇稻田
  • 8篇土壤呼吸
  • 8篇臭氧
  • 7篇冬小麦
  • 6篇生物固氮

机构

  • 131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吉林农业大学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4篇东京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4篇扬州大学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31篇谢祖彬
  • 96篇朱建国
  • 50篇曾青
  • 42篇刘钢
  • 21篇褚海燕
  • 21篇马红亮
  • 17篇曹志洪
  • 11篇唐昊冶
  • 11篇朱春梧
  • 11篇张雅丽
  • 11篇寇太记
  • 10篇李振高
  • 10篇庞静
  • 9篇卑其成
  • 8篇蔺兴武
  • 7篇陈改苹
  • 7篇刘刚
  • 6篇窦森
  • 5篇任思荣
  • 5篇陈春梅

传媒

  • 16篇土壤
  • 15篇农业环境科学...
  • 8篇生态环境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中国稀土学报
  • 5篇土壤学报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农村生态环境
  • 4篇环境科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稀土
  • 2篇农业环境保护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4篇2007
  • 7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1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稻/麦O3-FACE(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平台,以武运粳21和两优培九两个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模拟研究了近地层大气臭氧浓度升高情形下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臭氧浓度降低了两个品种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处理76天后,武运粳21的降幅分别为:21.7%,26.64%和24.74%,两优培九的降幅分别为:25.53%,30.31%和25.48%,而对两个品种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水稻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F0(暗下初始荧光)、ETR(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和ФPSⅡ(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呈下降趋势,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逐渐上升,处理76天后武运粳21和两优培九分别上升了16.37%和11.77%。臭氧的影响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增大。高臭氧浓度下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没有显著降低,推断臭氧导致的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比武运粳21对臭氧响应敏感。
梁晶曾青朱建国朱春梧曹际铃谢祖彬刘钢唐昊冶
关键词:臭氧胁迫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
开放式空气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根系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技术平台上,采用水培的研究方法,观测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两种氮水平下水稻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各生育期,CO2浓度升高都极显著增加了根干质量,且主要增加于根粗为2.0~2.5mm的部位。根系形态的各项指标均对高CO2浓度有积极的响应,在抽穗期尤为明显;N处理的差异很明显,低氮条件下根系表现为根长、根尖数和根表面积增加,常氮条件下根粗和发根数增加。各生育期的根冠比在高CO2浓度下极显著增加,尤其在LN处理下。水稻从分蘖期到抽穗期,因地上部分的增幅大,根冠比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
陈改苹朱建国谢祖彬朱春梧程磊曾青庞静
关键词:CO2浓度增加水稻根系形态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敏感型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被引量:21
2009年
利用亚洲首个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平台(O3FACE),以臭氧敏感品种烟农19和臭氧耐性品种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小麦光合特性对O3浓度升高的响应,并分析了不同敏感型小麦品种响应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并持续处理75d,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其中扬麦16的降幅(27.9%、37.5%和27.9%)明显小于烟农19(61.1%、68.0%和57.4%);而Ci基本维持恒定。说明O3FACE下小麦旗叶Pn下降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气孔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两个品种的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猝灭(qP)和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等荧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热耗散速率(Drate)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则与荧光参数及Pn的变化趋势一致。由此可见,RuBP的羧化限制和PSII光系统损伤可能是O3胁迫下小麦旗叶Pn下降的主要非气孔因素。此外,O3FACE下扬麦16各参数的变幅均小于烟农19,扬麦16较高的蒸腾速率和较小的Rubisco含量降幅可能是其维持光合机构功能的重要原因。
曹际玲王亮曾青梁晶唐昊冶谢祖彬刘钢朱建国小林和彦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可溶性蛋白RUBISCO
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CO_2浓度升高对根际呼吸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依托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利用阻断根法,采用H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田间原位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根际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强了根际呼吸速率,提高了根际呼吸排放量。在高N和低N处理中,高CO2浓度下的根际呼吸总排放量分别比Ambient极显著增加117.0%和90.8%。根际呼吸速率在孕穗初期达到最大值;使根际呼吸在土壤呼吸中的比重由24.5%(LN)~26.7(HN)提高到39.8%(LN)~47.1%(HN)。CO2浓度升高与氮肥用量对根际呼吸产生交互效应。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将加快土壤向大气的CO2排放,结果将有助于评价未来高CO2浓度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固定潜力。
寇太记朱建国谢祖彬刘钢曾青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冬小麦生育阶段
镧积累对红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00年
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 ,研究了镧积累对红壤有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镧积累降低了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含量 ,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与镧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镧对土壤有效钾的影响不明显。
褚海燕朱建国谢祖彬曹志洪李振高曾青
关键词:红壤有效养分土壤评价
生物炭对退化蔬菜地土壤及其修复过程中N2O产排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高氮投入的设施蔬菜地土壤易发生次生盐渍化、酸化、板结化等土壤退化现象,也会引起地下水污染、N_2O大量排放等环境后果,严重影响了蔬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作为新兴的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修复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退化,但也导致N_2O大量排放。本研究选用生物炭作为调节剂,评估不同生物炭施加量对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及其强还原修复过程中N_2O排放的影响,并测定反硝化功能基因(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nor B和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nos Z)丰度来反映反硝化微生物活性。结果显示:RSD法显著降低了土壤硝酸盐含量、提高了土壤p H,缓解了土壤退化,但其N_2O累计排放量是非修复土壤的950倍以上;施加生物炭具有减排效果,其中施加5%的生物炭显著降低了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及其强还原修复过程中的N_2O排放,其减排量分别为68.7%和16.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非强还原修复过程和强还原修复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速率均与p H显著负相关,而在强还原修复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速率还与NO_3^--N含量显著正相关;施加生物炭显著改变了土壤nor B和nos Z基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非强还原修复过程和强还原修复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的微生物机理不同,前者显著受nos Z基因丰度影响,而后者显著受nor B基因丰度影响。在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中施加5%生物炭可有效减低退化设施蔬菜地土壤及其强还原修复过程中的N_2O排放。
王军施雨李子媛韩成谢祖彬钟文辉
关键词:N2O排放生物炭环境效应反硝化微生物
臭氧和氮肥交互对小麦干物质生产、N、P、K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中日合作建立的亚洲首个稻麦轮作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O3-FACE)平台,选取小麦品种(Tritcium aestivum)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臭氧和氮肥水平下,小麦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以及N、P、K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胁迫下,常氮水平小麦根、叶和穗干物质量以及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7.4%、17.4%、12.8%、29.8%,而增施氮肥后,小麦根叶穗及根冠比与常氮下相比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0.5%、23.2%、10.7%、43.6%;常氮条件下,臭氧浓度升高明显降低N、P、K累积量及成熟期叶中N、P、K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10.93%、11.65%、7.64%、23.87%、14.81%、14.9%,而成熟期穗中N、P、K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6.15%、10.34%、13.12%,增施氮肥后,N、P、K累积量及小麦叶中N质量分数与常氮相比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15.58%、11.91%、9.00%、10.74%,叶中P、K质量分数也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而增施氮肥对其他部位的N、P、K质量分数影响不大。臭氧和氮肥对茎部干质量及N、P、K质量分数影响均不明显。总之,增施氮肥对小麦在臭氧胁迫下的生物量累积和养分累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陈娟曾青朱建国刘钢谢祖彬唐昊冶小林和彦
关键词:臭氧氮肥干物质生产
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2003年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 ,培养 14d后14 CO2 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大增幅为 2 5 %。
褚海燕卜元卿林先贵朱建国谢祖彬曹志洪张华勇
关键词:碳源利用微生物生物量
镧对油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7
2003年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La对与油菜抗病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以及对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3mg·kg-1的La3+油菜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POD,CAT,SOD和PPO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但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可见La具有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曾青朱建国谢祖彬褚海燕张雅莉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水培稀土
镧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若干水解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02年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镧对太湖地区水稻土酸性磷酸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镧对水稻土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 ,当镧浓度大于 6 0 mg/kg时 ,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最大抑制率达到 13%;镧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镧对水稻土蔗糖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镧浓度为 30 0 mg/kg时 ,刺激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最大刺激率为 10 %。
褚海燕朱建国谢祖彬曹志洪曾青林先贵
关键词:酶活性水稻土水解酶微量元素肥料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