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钢

作品数:92 被引量:97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6篇水稻
  • 19篇FACE
  • 18篇CO2浓度
  • 17篇土壤
  • 15篇CO2浓度升...
  • 12篇小麦
  • 12篇臭氧
  • 10篇籼稻
  • 8篇大气CO2浓...
  • 7篇氮肥
  • 7篇臭氧浓度
  • 6篇稻田
  • 6篇冬小麦
  • 6篇杂交
  • 6篇杂交籼稻
  • 6篇三系杂交
  • 6篇三系杂交籼稻
  • 6篇开放式空气C...
  • 5篇汕优63
  • 5篇生育

机构

  • 92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福建师范大学
  • 9篇扬州大学
  • 4篇东京大学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宁...
  • 3篇江苏天诺基业...
  • 2篇北京农学院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92篇刘钢
  • 73篇朱建国
  • 42篇谢祖彬
  • 37篇曾青
  • 19篇唐昊冶
  • 14篇马红亮
  • 10篇朱春梧
  • 10篇韩勇
  • 9篇王余龙
  • 9篇董桂春
  • 9篇杨连新
  • 9篇黄建晔
  • 7篇刘红江
  • 7篇张雅丽
  • 7篇张继双
  • 6篇李春华
  • 6篇寇太记
  • 5篇孙会峰
  • 5篇卑其成
  • 5篇梁晶

传媒

  • 17篇农业环境科学...
  • 13篇土壤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微生物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

  • 6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1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2
  • 1篇1998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质炭引起的土壤碳激发效应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21年
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将引发不同的激发效应,然而生物质炭激发效应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将等碳量的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小麦秸秆及其制成的生物质炭分别添加到4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室内培养1年,测定生物质炭及秸秆中碳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量及其对土壤原有机碳的激发效应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在黑土水稻土以及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引发了显著的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284 mg/kg和–157 mg/kg,而在红壤水稻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不施肥的红壤水稻土)中引发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33.3 mg/kg和58.0 mg/kg;秸秆在4种土壤中引发的激发效应量不同,均为正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生物质炭激发效应量与土壤的EC(r=–0.884)以及pH(r=–0.824)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质炭–碳在不同土壤上的累积降解量存在显著差异,黑土水稻土中为15.6 mg/kg,红壤水稻土中为14.2 mg/kg,下位砂姜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相似,分别为10.4 mg/kg和9.92 mg/kg;秸秆–碳的累积降解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碳,其在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的降解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壤。生物质炭添加在黑土水稻土中碳净损失量最低,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次之,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最高。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固碳效果不仅受到生物质炭–碳自身降解速率的影响,还会受到生物质炭引发的土壤碳激发效应量的影响。
刘本娟谢祖彬刘琦王晓洁林志斌卑其成卑其成蔺兴武刘钢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性质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矿质元素在水稻中分配及其根际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条件下,研究了籼稻IIY084与粳稻WYJ23根际土壤矿质元素(Fe、Mn、Cu、Zn、Ca和Mg)有效态含量及其在水稻各组织中的吸收与分配,结合前期稻米矿质元素含量下降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其下降的机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水稻穗、茎、根和整株生物量,两个品种平均增加19.4%、9.3%、23.4%、16.0%;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大体呈增加趋势;除Ca吸收量增加外,水稻其他矿质元素总吸收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显著促进大部分矿质元素在穗中的吸收与分配,而降低其在茎中的分配比;在穗内有增加大部分矿质元素在壳梗中滞留的趋势,相应地减少其在糙米中的分配比。品种效应分析显示,IIY084的茎和整株生物量,以及穗中Fe、Mn、Cu,叶中Zn、Mg,茎中Cu的吸收量与分配百分数均显著高于WYJ23,而叶中Mn、茎中Fe和根中Cu、Zn则呈相反趋势。可见,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碳水化合物与矿质元素从植株营养器官到籽粒的不平衡转运以及在壳梗中的滞留可能是导致两水稻品种糙米中矿质元素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
蒋倩朱建国朱建国朱春梧刘钢张继双
关键词:FACE籼稻稻米品质有效态含量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刘钢曾青
关键词:大气CO2浓度土壤颗粒稻麦轮作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明确水稻籽粒充实度对未来大气CO2浓度([CO2])和温度相伴升高的响应,应用T-FACE(Temperature and 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研究[CO2]升高(对照+200μmol·mol^-1)和增温(对照+1℃)对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不同粒位籽粒充实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A mbient)相比,高[CO2]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有效穗数,高温的结果与之相反。[CO2]和温度升高下,2015年和2016年水稻分别减产4.0%和14.0%,有效穗数相应减少3.5%和5.4%。强势粒千粒质量最大,比饱粒、中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0%~11.7%、10.5%~15.0%和38.8%~63.9%。与Ambient相比,[CO2]和温度升高对饱粒、强势粒、弱势粒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但[CO2]升高显著提高中势粒千粒质量(P<0.05),增温极显著降低了中势粒千粒质量(P<0.01)。收获期,[CO2]升高增加了强、弱势粒穗粒质量,减少了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增温降低了强、中势粒穗粒质量;[CO2]和温度升高降低了水稻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进一步分析,[CO2]或温度升高水稻强、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增加,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减少。[CO2]和温度升高两年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增加了33.1%,远高于强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幅(12.4%),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减少了4.5%。收获期,强、中、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分别为9.9%~15.9%、73.2%~84.8%、5.2%~10.6%。因此,中势粒穗粒质量及其比例的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强势粒、弱势粒。2016年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质量比2015年明显减少,导致2016年产量下降了17.3%~28.6%,增温加剧了产量的降幅,应与2016年水稻开花期高温、灌浆期多雨有关。综上所述,[CO2]和温度升高下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加及中势粒千粒质量、穗粒质量及其占穗质量比例的减少,导致[CO2]升高不能弥补增温对产量的负效应。
袁嫚嫚朱建国朱建国孙义祥刘钢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增温水稻粒位充实度
冬小麦旺盛生长期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15
2007年
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利用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技术平台,采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田间原位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CO2浓度升高均增强了土壤呼吸的排放速率和释放量,增幅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呼吸在孕穗-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土壤呼吸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随施氮量从112.5kg·hm-2增加到2255kg·hm-2,FACE处理的Q10值从2.98增大为3.26,但比相应的Ambient(对照浓度)处理的Q10值下降了6.3%和18.3%,显然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增加的敏感性。总之,大气CO2浓度升高将加快土壤向大气的CO2排放,将有助于评价未来高CO2浓度环境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寇太记朱建国谢祖彬刘钢曾青李小平T.Hasegawa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冬小麦土壤呼吸生育阶段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运用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系统(O3-FACE: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平台,以武运粳21(粳稻)和两优培九(杂交稻)两个耐性不同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旨在为高臭氧浓度条件下水稻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臭氧胁迫未改变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处理和对照下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相似,均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11:00—15:00之间;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不一致;臭氧处理55d对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影响较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关指标降低幅度变大,而胞间CO2浓度没有降低,说明臭氧对水稻的影响是一个累积过程,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武运粳21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臭氧处理时的降低幅度小于两优培九,这种品种间的差异表明武运粳21比两优培九对臭氧耐受性强。
梁晶朱建国曾青谢祖彬刘钢唐昊冶曹际玲朱春梧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
一种带旋转功能的微气象观测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旋转功能的微气象观测塔,属于微气象观测塔领域,包括上塔体、下塔体和旋转机构,所述上塔体与下塔体通过旋转机构相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上法兰、下法兰、转轴部件和锁紧部件,所述转轴部件固定在下法兰的顶部,...
甄晓杰刘钢李丹丹赵洁辉陈世强
文献传递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N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1
2005年
利用FACE(freeair carbondioxid eenrichment)技术平台,设常CO2(ambientCO2)和高CO2(elevatedCO2,ambient+200μmol·mol-1)2个水平和常N(NN,250kgN·hm-2)和低N(LN,150kgN·hm-2)2个水平,研究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L.)整个生长期生物量和氮(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冬小麦各部分的生物量平均增加28.3%~44.5%,拔节期增幅最大,达36.8%~91.2%,而且NN处理的生物量增幅比LN处理低。CO2浓度升高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小麦的N含量,但是增加了N的吸收,在拔节期LN和NN处理下分别增加20.8%和29.2%。CO2浓度升高使小麦在拔节期NN处理的N相对吸收速率增加44.1%。说明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会通过生物量的增加固定更多的C,增加对N养分的需求,应着重考虑提高小麦拔节期间的施氮肥水平。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刘钢张雅丽曾青
关键词:CO2浓度冬小麦N吸收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及其碳周转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采集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下运行3年的水稻(Oryza sativa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轮作土壤(0~15 cm耕作层土壤),利用超声波分散-湿筛分法对烘干土样进行颗粒分级,分析土壤各粒级及其碳、氮的分布特征,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3年后,土壤颗粒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53 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减小27%(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0%;53~25 μm粒级的质量分数增大35%(p<0.05),约占土壤总质量25%;<25 μm无明显变化,约占土壤总质量55%,三种粒级之间质量分数呈显著差异(p<0.05).FACE条件下,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碳质量分数在两个氮水平下平均为:>53 μm(30.60 g·kg^-1),<25 μm(13.08 g·kg^-1),25~53 μm(12.85 g·kg^-1,氮质量分数分别为2.42 g·kg^-1,1.33 g·kg^-1,1.12 g·kg^-1.>53 μm粒级的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粒级(p<0.001).FACE条件下土壤总碳、氮质量分数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6.2%和6.7%.从各粒级土壤颗粒碳、氮质量分数变化分析,新增碳、氮主要进入>53 μm粒级中,表明该粒级土壤颗粒对土壤碳氮循环(转化和保存)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大气CO2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将成为大气CO2的汇,这将为预测我国未来农田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潘红丽谢祖彬朱建国刘钢张雅丽蔡祖聪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土壤粒级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7
2007年
2001—2003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平台,以冬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开放式条件下CO2浓度增高对小麦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CE处理使小麦播种-越冬始期的干物质生产量略有增加(10.8%),使越冬始期-拔节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31.6%、40.5%、27.2%,使抽穗期-成熟期略有减少(-5.5%),使成熟期生物产量显著增加(13.6%);FACE处理对小麦播种-越冬始期的平均叶面积系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越冬始期-抽穗期LAI显著增加,NAR稍有增加,使抽穗期-抽穗后20dNAR显著下降;FACE处理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占全株质量的比例下降,而使茎鞘占全株质量的比例增加;FACE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总量均明显增加.
杨连新王余龙李世峰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刘钢韩勇
关键词:小麦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