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全胜
- 作品数:371 被引量:7,863H指数:5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被引量:47
- 2004年
-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应,间隔一个事件的两个寒冷事件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与1000a周期相对应.而包括一长(400~800a)一短(100~200a)两个寒冷时段的一个气候旋回与1300a左右的周期相对应.为千年周期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
-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变化
- 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被引量:13
- 2010年
-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年4个主要偏湿时期,而无明显的偏干时段。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对3个干湿序列研究后发现,3个区域干湿变化具有多个气象周期,区域间周期类型差异显著,但50~70年左右的周期在3个区域上均表现突出;采用滑动t检验方法辨识干湿气候跃变现象,在"世纪尺度"和30年尺度上检测到各区域干湿变化存在多个跃变事件,且同一跃变事件对不同区域向干(或向湿)影响的趋势相同。
- 徐新创葛全胜郑景云刘成武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一种船舶应急停靠点规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应急停靠点规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船舶应急停靠行动规划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构建多级指标体系,所述多级指标体系用于表征船舶停靠环境特点;基于所述多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适宜阈值从待停靠区域中筛选出...
- 许端阳葛全胜曹巍陶泽兴吴茂炜汪源王焕炯
- 重建清代逐季降水的方法与可靠性——以石家庄为例被引量:15
- 2004年
- 在充分分析清代“雨雪分寸”记载的观测方法及物理学含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土壤物理学模型与水量平衡模型,以及基于人工模拟降雨的田间入渗试验进行清代逐季降水量重建的方法,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恢复了1736~1910年的石家庄逐季与年降水量,建立了该站1736~2000年的逐季与年降水序列.对两种方法的重建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它们均能比较准确地将清代的雨雪档案记载重建成降水量,而且其结果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使得清代雨雪档案记载这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降水代用记录能够与器测降水量进行直接的衔接和比较,从而极有可能将我国大范围的降水量记录前推至18世纪前期.
- 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
- 关键词:清代可靠性气候资料
- 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26
- 2022年
-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基于1990—2017年青藏高原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而获得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各项指标贡献度,以此评估高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7年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区平均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15),呈增加趋势;②从空间上看,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在高原北部、西南部、南部边缘和一江两河的德格县、湟中县、白朗县、浪卡子县等部分县域;③农业现代化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有效灌溉率和土地生产率对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最大(对农业现代化指数的贡献度分别为13%、12%和11%),其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和土地生产率增加促进了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正向驱动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负向驱动因子。
- 刘玉洁吕硕陈洁陈洁邱双娟胡一帆葛全胜
- 关键词: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
-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6
- 2020年
- 积温需求是决定北半球温带地区木本植物开花时间的主要因子。全球变暖使植物在冬季受到的冷激量减少,可能会改变植物开花的积温需求。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木本植物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仍不清楚。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8年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榆树(Ulmus pumila)开花始期数据,利用3种积温算法(GDD、GDDS和GDH)系统分析了两种植物开花积温需求的空间格局和在代表性站点的年际变化,构建了基于冷激日数模拟积温需求的模型。主要结论为: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的积温需求在低纬度地区大于中纬度地区。站点多年平均积温需求与冷激日数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即随冷激日数增加,积温需求降低。时间上,3个典型站点(贵阳、西安和牡丹江)垂柳开花积温需求的变化趋势分别达到1.28~1.41°C·d/a(P <0.01)、1.63~1.89°C·d/a(P <0.01)和0.12~0.58°C·d/a(仅GDD算法P <0.05),榆树开花的积温需求在贵阳和西安同样显著增加,但在牡丹江变化不显著。冷激日数随时间减少是两个站点积温需求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因牡丹江冬季气温低,冷激日数多且年际变化小,冷激对积温需求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时空耦合样本建立的冷激日数—积温需求模型对垂柳开花积温需求的模拟效果较好,R2达0.54~0.66。对榆树开花积温需求的模拟效果稍差(R2为0.33~0.64)。就不同算法而言,冷激日数对GDD算法得到的积温需求模拟效果更好。本文为量化植物开花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花期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陶泽兴葛全胜王焕炯
- 关键词:物候
- 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被引量:22
- 2016年
- 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高程数据为基础,应用BDI决策多智能体模型研究大连市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为32.186,居住空间以星海湾街道适宜性为最佳,其次是南沙街道25.288,黑石礁街道22.098。2绿地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适宜性,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3适宜居住空间有绿化较好,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空间所在区地面平缓,交通发达且及居民点聚集不十分密集的特点。总体而言,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性大,东南方向居住空间适宜性较强,全区整体呈现?型分布。
- 张延伟裴颖葛全胜
- 关键词:宜居城市多智能体
- 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地表过程的影响,而地表动态过程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较少。系统认识地表物候动态对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物候动态的事实、农业物候动态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影响下,以种植期和灌浆期为代表的农业物候期发生了显著的规律性变化;耦合农业物候动态,改善了模型对地表动态过程、生物物理过程和大气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农业物候变化对地表净辐射、潜热、感热、反照率和气温、降水、环流等过程产生了影响,并表现出以地表能量分配为主的气候反馈机理。针对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效应的时空重要性,需要继续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强全球变化对地表物候动态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综合研究;(2)不同光谱波段地表反射率与农业物候动态的关系研究;(3)农业物候动态引起的作物生理学特征变化在地表生物物理过程中的贡献;(4)重视不同气候区物候动态对气候反馈效应的差异。
- 刘凤山陈莹史文娇张帅陶福禄葛全胜
- 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研究以海岛旅游规划为基础,以大连长海县为例,分析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海岛在旅游地演化过程中表现为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2002-2009年)和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2009-2012年)。2在旅游用地的时空扩展尺度上,呈现出时间扩展和空间扩展并存的格局。在旅游用地的功能变化上,海岛土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多元化功能转变。3在机理研究上,以旅游资源为原生动力,旅游交通、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为内生驱动,政府政策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客源市场等为外部驱动成为海岛旅游化的主要动力。
- 杨俊葛雨婷席建超葛全胜李雪铭
- 关键词:时空分异海岛旅游旅游用地
- 全球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6
- 1999年
- 林海葛全胜张车伟
-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气溶胶地球环境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