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特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5篇细胞
  • 5篇急性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细胞性
  • 2篇粒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早幼粒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儿童急性
  • 1篇蛋白
  • 1篇低危
  • 1篇豆状核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佳特
  • 8篇郝良纯
  • 7篇王弘
  • 3篇王欢
  • 3篇王秀丽
  • 2篇朱会丽
  • 2篇吴琼
  • 1篇孙灿
  • 1篇顾敏
  • 1篇李爽
  • 1篇张志涛
  • 1篇张楠
  • 1篇薛辛东
  • 1篇张继红
  • 1篇尹少尉
  • 1篇刘彩霞
  • 1篇徐刚
  • 1篇吕远

传媒

  • 3篇中国小儿急救...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3
  • 2篇2010
  • 5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9年3月本院儿科血液门诊和病房诊治的RITP患儿10例,应用MMF进行治疗,MMF剂量为20~25 mg·kg^-1·d^-1,分2次间隔12 h口服,疗程3个月,有效者原剂量继续服用3~6个月,以后逐渐减量维持。结果显效2例,良效3例,进步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不良反应主要为可耐受的消化道症状2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白细胞轻度减少1例及2例机会感染,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结论MMF对小儿RITP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王弘吴琼徐刚王欢李佳特郝良纯
关键词:霉酚酸酯儿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及维持期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副作用的比较被引量:11
2009年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对38例处于诱导缓解期患儿与40例处于维持期加强治疗患儿在应用L-ASP时的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敏反应、高血糖症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在维持期加强治疗的ALL患儿高于诱导缓解期患儿,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异常、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合并感染性休克等副作用在诱导缓解期患儿中发生率高。结论:L-ASP在使用过程中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尤其在诱导缓解期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定期全面监测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王弘李丹李佳特王秀丽郝良纯
关键词:左旋门冬酰胺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
基于连锁分析的Ⅲ型短肋-多指综合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 探讨基于父母单体型的连锁分析,对1例Ⅲ型短肋-多指综合征家系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方法 2019年3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例前期已诊断为短肋-多指综合征家系患者,致病位点明确,且已经通过靶向测序确认致病变异位点上下游1 Mb范围内的可用于连锁分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利用SNP位点构建先证者与其父母的单体型。经充分交代与知情同意,孕9周时抽取再次妊娠时母亲外周血,分离血浆游离DNA,由构建的基因连锁图谱进行无创产前连锁分析,检测该次妊娠胎儿有无致病变异的携带情况。于孕12周对患者自然流产胎儿进行致病位点检测,验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通过对母源外周血中游离DNA连锁分析检测结果提示胎儿不携带父源致病位点,并且与流产组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基于连锁分析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准确地判断胎儿有无携带父源致病变异,具有临床意义。
李佳特吕远刘彩霞刘彩霞李闯尹少尉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药浓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3年
对3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先后进行的157例次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测MTX血药浓度237次,发生排泄延迟44次(28%),2 g/m2组患儿44~48 h MTX血药浓度(C44-48)明显低于3~5 g/m2组患儿(P<0.05)。导致MTX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有甲氨蝶呤用量和开始化疗后24 h内尿pH值。发生排泄延迟患儿与未出现排泄延迟的患儿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为了降低HD-MTX排泄延迟的发生率,在治疗前尽可能调整好患儿的内环境,做好水化、碱化。对MTX用量较高、24 h内尿pH值偏低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应提高警惕。
顾敏李爽郝良纯李佳特张楠张继红
关键词:甲氨蝶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药浓度
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死亡原因的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的死亡原因。方法分析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为b亚型;分别在住院10d、11d、13d死亡。死亡原因:3例均存在典型的DIC。2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高白细胞综合征(维甲酸综合征)。2例治疗中发生急性支气管肺炎。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者诊断时WBC45.7×10^9/L,死亡时为136.5×10^9/L。3例诊断时PLT分别为7×10^9/L、9×10^9/L、32×10^9/L,死亡时为1×10^9/L、5×10^9/L、76×10^9/L。结论诱导分化治疗中,前2周为监护的重点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与DIC相关的颅内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初诊时高白细胞、b亚型、DIC、血小板减少明显者,易于出血,要特别重视输注血小板。必要时可谨慎地予以化疗。
郝良纯王秀丽王弘王欢李佳特朱会丽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
以急性溶血性贫血及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3年间收治的9例以Coomb试验阴性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的肝功能ALT平均为12U/L,血清白蛋白极度降低,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患儿病情凶险,大部分预后很差,常规治疗无效,发病11~34d均死亡。结论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应考虑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特别是合并急性溶血。Coomb试验阴性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可能是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表现。肝移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手段。
郝良纯王弘王秀丽王欢李佳特朱会丽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溶血性贫血儿童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DIC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儿合并DIC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26例初诊APL患儿以骨髓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进行诱导缓解,监测血常规及DIC指标。结果23例患儿发生DIC(88%),诊断时即发生DIC12例(52%),As2O3治疗2周内发生DIC9例(39%),2周后发生DIC2例(9%)。DIC出血19例(73%),以皮肤出血9例(47%)为著,颅内出血2例(11%)均死亡。DIC指标以血小板下降最为敏感(100%),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22例(96%),也有较高敏感性。DIC指标转阴需4—46d。结论儿童APL合并DIC发生率较高,出血风险大,以诊断及治疗2周内为危险期,需积极监测DIC指标,在治疗APL基础上抗DIC治疗,以度过DIC期,保证诱导缓解期治疗的安全性。
王弘吴琼李佳特郝良纯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儿童三氧化二砷
恶性血液病患儿继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4例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恶性血液病、肿瘤疾病患儿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尤其是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认识,早期及时地诊断及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对本院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例血液病患儿合并IPA的临床诊治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符合IPFI的诊断标准,1例为临床诊断,另3例为拟诊;4例患儿存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10 d,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应用激素等宿主因素,典型肺CT空洞改变;1例痰培养示咽曲霉菌生长的诊断依据,同时应用伏立康唑、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物治疗。4例患儿均死亡。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IPA进展快、病原学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挽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
王弘孙灿李佳特郝良纯
关键词:血液肿瘤真菌
Unc5D基因在高、低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膜蛋白受体Unc5D在高、低危神经母细胞瘤(NB)中表达模式与患儿生存期长短之间的关系。方法在118例NB标本cDNA中应用TaqMan探针实时PCR法检测Unc5D基因在高、低危NB中的表达,应用t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Unc5D表达水平与NB恶性程度及生存期长短的关系。结果Unc5D基因在低危NB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在高危NB中的表达水平(P<0.01),且高Unc5D表达与NB患儿长期生存相关(P<0.01)。结论Unc5D基因可作为NB分子生物学预后标记物。
王弘李佳特郝良纯薛辛东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预后标志物膜蛋白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