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振

作品数:56 被引量:152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甘薯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6篇甘薯
  • 16篇抗性
  • 11篇抗性鉴定
  • 10篇线虫
  • 10篇茎线虫
  • 9篇药剂
  • 9篇抗性鉴定方法
  • 8篇甘薯茎线虫
  • 7篇线虫病
  • 7篇茎线虫病
  • 7篇斑病
  • 6篇毒病
  • 6篇生物学
  • 6篇生物学特性
  • 6篇甘薯病毒
  • 6篇病毒
  • 6篇病毒病
  • 5篇黑斑
  • 5篇黑斑病
  • 5篇复合体

机构

  • 29篇江苏徐州甘薯...
  • 22篇江苏徐淮地区...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徐州市农业科...

作者

  • 56篇徐振
  • 53篇谢逸萍
  • 53篇孙厚俊
  • 51篇赵永强
  • 44篇张成玲
  • 44篇杨冬静
  • 7篇陈晓宇
  • 2篇曹清河
  • 2篇王波
  • 2篇唐君
  • 2篇魏猛
  • 1篇孙明芳
  • 1篇鄂文弟
  • 1篇樊继德
  • 1篇贺娟
  • 1篇孙杨

传媒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8篇江西农业学报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广西农学报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8
  • 16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薯紫纹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对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钾,pH为10,菌落直径分别为9.50,8.04,7.52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7.54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薯紫纹羽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0.28和0.45;87.6%拌种灵的抑制作用其次,EC50值为5.50;96.3%苯醚甲环唑和97%甲基托布津抑制作用相对较差,EC50值分别为17.32和19.12。
杨冬静孙厚俊赵永强徐振谢逸萍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甘薯茎线虫主要侵入途径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造成甘薯严重减产的机制。[方法]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分析了茎线虫侵入甘薯的主要途径。[结果]苗期茎线虫主要从薯苗基部伤口侵入。在地下部无伤口条件下,薯苗1 g组织内茎线虫数量仅为9.2头,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165.2头。薯块表皮对抵御茎线虫侵入具有重要作用,且不同品种薯块表皮对茎线虫的侵入抗性水平不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压茎处理组薯拐及薯块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埋茎处理组。与传统的埋茎处理组相比,通过压茎法种植的薯苗由于地下部没有伤口存在,平均10株薯苗产量增加56.1%,结薯数增加115.8%。[结论]封闭薯苗基部伤口是防治茎线虫病的关键。
徐振孙厚俊杨冬静张成玲赵永强谢逸萍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
甘薯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被引量:9
2013年
本试验对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pH 9,菌落直径分别为4.28,3.96,5.10 cm。菌丝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下均能生长,其中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落直径为5.01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或58℃、5 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4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96.3%苯醚甲环唑抑制作用最佳,EC50值为2.52;其次为97%甲基托布津,EC50值为7.21;97.6%甲基立枯磷和97%氟酰胺抑制作用相对较差,EC50值分别为454.08和425.99。
杨冬静孙厚俊赵永强徐振张成玲谢逸萍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甘薯黑痣病带病种薯育苗,比较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拔苗栽插会将黑痣病菌携带至大田引起发病,而剪苗则可以有效地阻隔黑痣病菌,防止黑痣病的传播蔓延。[结论]试验结果为控制黑痣病传播和推广剪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永强杨冬静孙厚俊徐振张成玲谢逸萍
甘薯卷叶病毒复制相关蛋白部分基因克隆及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明确甘薯卷叶病毒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其变异,从江苏省徐州市表现卷叶、黄化等症状的甘薯上获得5个分离物(SPLCV1-1、SPLCV2-2、SPLCV3-1、SPLCV3-2、SPLCV4-1),利用PCR方法扩增克隆了这5个分离物的AC1部分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到的5个分离物基因序列均为452个碱基,核苷酸序列一致率较高,为91.8%~99.8%,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94.0%~100.0%,且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集中在143~166位点。在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SPLCV分离物分为2个组,其中组Ⅰ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美国及中国的部分分离物,本研究所得到的4个分离物也位于该组中,其中SPLCV2-2、SPLCV3-1和本研究室2012年得到的江苏省邳州港上分离物SPLCV5-1聚为一簇;组Ⅱ分离物均为中国分离物,且本研究得到的分离物SPLCV3-2也位于该组中。
张成玲赵永强孙厚俊杨冬静徐振谢逸萍
关键词:克隆
遥感监测技术在薯类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年
遥感技术凭借其可以实时、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薯类作物生长信息的特点,已经是监测薯类作物生长的重要手段。薯类作物的茎叶和块根生长分别在地上和地下,光谱反射机理均不同于禾本科类作物(如水稻、玉米和小麦),因此,薯类作物具有遥感监测研究特有的方面。总结了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平台的种类和遥感监测方法,以及应用遥感技术在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提取、病害管理、长势监测和估产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薯类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的不足,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并指出了探索薯类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及变化、薯类作物长势高效监测、薯类作物产量预测模型、薯类作物遥感模型与农学模型同化机制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巧凤王维苏涵侯会董韦耿晓月徐振
关键词:马铃薯甘薯遥感
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病虫害抗性鉴定方法,具体的说就是一种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方法。该方法科学,过程简单易于操作,每个品种取3块中等大小的薯块,经严格消毒晾干后,切薯块中部薯片,每薯块切3个薯片,每薯片厚度为8mm,置于放有...
杨冬静谢逸萍孙厚俊赵永强徐振张成玲王波
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XZ-1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病虫害防控课题组从甘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文拟研究该菌株对甘薯黑斑病的室内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显微观察法等测定了XZ-1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形态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不同浓度XZ-1发酵液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XZ-1对甘薯黑斑病菌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抑菌带平均直径可达25.3 mm;该菌株对黑斑病菌菌丝没有明显的致膨大或致畸作用,但可以导致黑斑病菌产孢类型的改变,同时该菌株发酵液还可以抑制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薯块黑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分别为12.64,13.84和15.75 mm3,3种不同浓度的XZ-1发酵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均与对照病斑体积35.08 mm3呈极显著水平差异;而多菌灵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为26.00 mm3,与对照薯块发病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防治效果分析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02%,58.19%和54.14%,而多菌灵1600倍液处理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仅为23.99%,XZ-1 3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黑斑病的防效与多菌灵对黑斑病的防效呈极显著水平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XZ-1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储藏期甘薯甘薯黑斑病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杨冬静孙厚俊张成玲徐振赵永强谢逸萍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甘薯黑斑病生物防治
甘薯茎线虫在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甘薯茎线虫发生为害的环境因素。【方法】分别以种植健康薯苗、薯苗内带虫、人工接种茎线虫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验田内种植栗子香甘薯品种,设3次重复,收获时调查茎线虫发病情况。第二年在相同地点种植健康栗子香甘薯品种,检测茎线虫在南方薯区定殖的可能性。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实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的情况下,茎线虫在三明市地区均可发病,但发病程度有逐年下降趋势。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茎线虫病的发病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为20%时最适宜茎线虫病的发生,含水量升高或降低均会降低茎线虫病的为害程度。【结论】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存在较大定殖风险,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均可导致茎线虫病的发生,但为害程度逐年降低。土壤湿度过高是导致茎线虫病在南方薯区为害程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徐振孙厚俊杨冬静张成玲赵永强谢逸萍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土壤含水量
不同寄主植物上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芜菁花叶病毒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变异,从江苏省徐州市感病的油菜、萝卜及菠菜上分离到3个芜菁花叶病毒分离物,分别命名为XZYC、XZLB、XZBOC.经单斑分离,利用RT-PCR克隆了这3个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分离物的cp基因大小均为867 bp,一致率较高,为99.8% ~ 99.9%,氨基酸一致率为100.0%.所分析的分离物cp基因未发现明显重组.山东分离物之间、江苏分离物之间及江苏和山东分离物之间基因交流频繁,两地区遗传分化显著.将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分离物构建系统进化树,分为4个组,日本和中国分离物Basal-BR组分离物单独成簇,本研究的3个分离物都位于Basal-BR组.
张成玲赵永强杨冬静孙厚俊徐振谢逸萍
关键词: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克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