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成玲

作品数:101 被引量:373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甘薯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2篇甘薯
  • 14篇抗性
  • 11篇生物学
  • 11篇线虫
  • 11篇茎线虫
  • 10篇药剂
  • 10篇杂草
  • 10篇生物学特性
  • 10篇抗性鉴定
  • 10篇抗性鉴定方法
  • 9篇病菌
  • 8篇基因
  • 8篇斑病
  • 7篇杀菌剂
  • 7篇甘薯茎线虫
  • 5篇生物信息
  • 5篇生物信息学
  • 5篇线虫病
  • 5篇镰刀
  • 5篇镰刀菌

机构

  • 44篇江苏徐淮地区...
  • 25篇江苏徐州甘薯...
  • 17篇泰安市农业科...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9篇山东省除草剂...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宁波市农业科...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烟台市农业科...
  • 1篇吉林金秋农药...

作者

  • 101篇张成玲
  • 70篇孙厚俊
  • 69篇谢逸萍
  • 68篇杨冬静
  • 44篇徐振
  • 42篇赵永强
  • 17篇路兴涛
  • 17篇张田田
  • 8篇张广民
  • 8篇张勇
  • 8篇孔繁华
  • 7篇解永梅
  • 7篇张薇
  • 7篇赵永强
  • 6篇刘震
  • 6篇张勇
  • 5篇李向东
  • 4篇刘震
  • 3篇马冲
  • 2篇曹清河

传媒

  • 1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7篇江苏农业学报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山东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农药
  • 3篇现代农药
  • 3篇花生学报
  • 3篇金陵科技学院...
  • 3篇广西农学报
  • 2篇杂草科学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杂草学报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6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6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2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吡氟酰草胺2种混配剂防除覆膜蒜田杂草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将吡氟酰草胺原药配制成60%吡氟酰草胺·扑草净WP和60%吡氟酰草胺·乙草胺WP两种混配剂,每种混配剂分设有效成分720、900、1350 g/hm^2三个剂量,防除覆膜蒜田杂草。试验结果为吡氟·扑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为93.70%~99.17%和92.42%~99.72%,吡氟·乙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为91.96%~96.17%和85.11%~97.12%,除草效果都好于配伍单剂扑草净和乙草胺,且残效期长,对作物大蒜安全,增产效益显著。
蒋仁棠张田田马士仲张勇路兴涛张成玲
关键词:杂草
山东省泰安市甘薯田杂草调查被引量:14
2012年
山东省泰安市甘薯田杂草隶属12科35种,以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为主,常见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牛筋草、马唐、狗尾草为主,阔叶杂草以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菜、饭包草为主,莎草科杂草以碎米莎草、异型莎草及香附子为主。甘薯扦插后生长前期主要以阔叶杂草反枝苋、藜、马齿苋、苘麻、碎米莎草占优势,甘薯生长后期(6~7月),以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牛筋草、马唐、稗草及狗尾草为主。甘薯田杂草的防除重点是扦插后至封垄前,此阶段及时有效的除草对甘薯的优质高产至关重要。
张勇刘震路兴涛张成玲张田田马士仲
关键词:甘薯杂草群落
大蒜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2016年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为0.017 4;其次是98%吡唑醚菌酯,其EC50为0.892 7;其他3种药剂EC50较高,分别是98.4%百菌清EC50为9.959 0;98.5%醚菌酯EC50为18.080 4;98%多菌灵EC50为45.387 7。
杨冬静赵永强张成玲孙厚俊徐振谢逸萍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病虫害抗性鉴定方法,具体的说就是一种甘薯软腐病抗性鉴定方法。该方法科学,过程简单易于操作,每个品种取3块中等大小的薯块,经严格消毒晾干后,切薯块中部薯片,每薯块切3个薯片,每薯片厚度为8mm,置于放有...
杨冬静谢逸萍孙厚俊赵永强徐振张成玲王波
文献传递
10种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和炭疽病菌毒力测定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和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分析,为田间高效的防治药剂筛选及配套的田间防病技术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戊唑醇等10种杀菌剂对2种病原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430g/L戊唑醇SC对2种病原菌的防效好,EC50分别为0.952μg/mL和0.411μg/mL,但对苹果轮纹病菌的EC90值93.836μg/mL明显低于对苹果炭疽病菌的EC90值487.738μg/mL。50%异菌脲WP和70%代森联WG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586μg/mL和10.650μg/mL,但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而250g/L嘧菌酯SC和75%百菌清WP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814μg/mL和7.313μg/m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作用不理想。
张成玲张田田路兴涛刘震张勇马士仲
关键词:杀菌剂毒力测定苹果轮纹病菌苹果炭疽病菌
我国甘薯E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荧光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
2023年
【目的】甘薯E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E,SPVE)是甘薯上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本研究对我国甘薯E病毒江苏徐州分离物(SPVE-XZ)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并建立针对SPVE的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技术,为监测SPVE发生分布、检测种薯种苗中SPVE带毒情况并及时防控该病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small RNA深度测序,结合RT-PCR和RACE技术,获得SPVE-XZ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MEGA11等软件对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设计SPVE荧光定量检测引物,并通过对退火温度及引物浓度的优化,建立针对SPVE的qPCR检测方法,测定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于江苏省和山东省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结果】除ploy(A)外,所获得的SPVE-XZ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0919 nt,包含1个长为10560 nt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519 aa的多聚蛋白。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和3′非翻译区(3′UTR)分别为129和230 nt。在P1和P3蛋白内分别包含由移码产生的PISPO和PIPO蛋白。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SPVE-XZ与韩国SPVE GS分离物(SPVE-GS)全基因组核苷酸一致率最高,为98.6%,多聚蛋白氨基酸一致率为98.5%。利用邻接法基于cp基因核苷酸序列和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SPVE-XZ与SPVE-GS均聚类在一起。建立的SPVE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可检测到SPVE,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均未能检测到;灵敏度可达3.12×102 copies/μL,是常规PCR
唐伟张成玲杨冬静马居奎陈晶伟高方园谢逸萍孙厚俊
关键词:甘薯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甘薯根腐病病原分子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组织分离法对江苏徐州市的甘薯根腐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两年共获得了30株病原菌;经PCR扩增,获得了4个致病菌rDNA-ITS片段,序列大小为535~568bp,核苷酸一致率为88%~100%;结合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结果,将这4株致病菌鉴定为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甘薯根腐病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室内抑制效果居前2位,1μg/mL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4.70%和72.26%,其EC50分别为0.0095μg/mL和0.0001μg/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栽种40d时,咪鲜胺锰盐对甘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收获时,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最好。
张成玲孙厚俊赵永强杨冬静徐振马居奎谢逸萍
关键词:甘薯根腐病菌分子鉴定
烟草根黑腐病菌的PCR分子检测被引量:19
2009年
根据烟草根黑腐病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与其它烟草病原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间的差异,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TB-5/TB-3,用于T.basicola的分子检测。利用该对引物对包括T.basi-cola在内的13个烟草病原菌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只有T.basicola能扩增到一条40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其它菌株及阴性对照均无扩增产物。对烟草组织和土壤的检测结果也表明,该对引物能特异性的检测到T.basicola基因组DNA的存在。该引物对T.basicola基因组DNA检测的灵敏度为100fg/μL。
赵永强张成玲张薇李璐宁张广民
关键词:烟草ITSPCR分子检测
徐淮地区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被引量:5
2021年
从江苏省徐淮地区7个采集地的甘薯块根中分离到7个甘薯茎线虫群体,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特征与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腐烂茎线虫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群体JSXZ为B(L)型,其余6个分离群体均为A(S)型腐烂茎线虫。结合ITS-5.8S-ITS2区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进一步表明,所获序列与腐烂茎线虫相似性最高,且各分离群体与徐淮地区已报道的相同基因型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群体JSXZ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型、B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型、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和C型亲缘关系更近,所以群体JSXZ被鉴定为C型腐烂茎线虫;群体JSWJ、JSYJ、JSGS、JSHW、JSLQ和JSNG与A型腐烂茎线虫群体聚为1个分支,均为A型腐烂茎线虫,且与其他基因型区分明显。危害徐淮地区甘薯的腐烂茎线虫亲缘关系近,基因型种类多,存在A型、B型和C型,其中A型腐烂茎线虫为优势群体。
陈晶伟马居奎张成玲杨冬静唐伟谢逸萍孙厚俊
关键词:甘薯腐烂茎线虫系统发育树
不同培养基对甘薯干腐病菌产孢的影响
2017年
为明确甘薯干腐病病原物腐皮镰刀菌的产孢条件,采用马铃薯蔗糖和改良的绿豆汁培养基进行摇培,结果表明:25℃摇培条件下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摇培产孢数量远远多于4种绿豆汁培养基,而随着绿豆添加量的增加,产孢量也随之增加;此外,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产生的孢子都是大小均匀形态整齐的镰刀状孢子,而4种不同绿豆添加量的培养基产生的孢子有小型分生孢子,也有大型镰刀状孢子。研究明确了该病原菌的产孢条件,为甘薯干腐病抗病鉴定和室内药剂筛选中孢子萌发抑制等研究奠定基础。
杨冬静孙厚俊张成玲徐振谢逸萍
关键词:产孢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