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志高

作品数:177 被引量:2,012H指数:2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6篇农业科学
  • 34篇生物学
  • 19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96篇湿地
  • 62篇土壤
  • 47篇黄河
  • 43篇黄河口
  • 34篇三江平原
  • 31篇湿地土壤
  • 20篇小叶章
  • 18篇
  • 16篇碱蓬
  • 15篇氮输入
  • 15篇潮滩湿地
  • 14篇沉积物
  • 12篇小叶章湿地
  • 11篇芦苇
  • 10篇影响因素
  • 10篇互花米草
  • 10篇黄河三角洲
  • 8篇沼泽
  • 8篇芦苇湿地
  • 7篇入侵

机构

  • 80篇福建师范大学
  • 79篇中国科学院
  • 59篇中国科学院烟...
  • 2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鲁东大学
  • 1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厦门大学
  • 7篇滨州学院
  • 6篇青岛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大连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沈阳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作者

  • 177篇孙志高
  • 47篇刘景双
  • 29篇胡星云
  • 28篇陈冰冰
  • 27篇牟晓杰
  • 22篇孙万龙
  • 22篇孙文广
  • 19篇王玲玲
  • 18篇王金达
  • 16篇何涛
  • 15篇于君宝
  • 13篇李新华
  • 12篇王华
  • 12篇高会
  • 11篇杨继松
  • 10篇宋红丽
  • 9篇王传远
  • 9篇李家兵
  • 9篇王杰
  • 9篇任鹏

传媒

  • 25篇生态学报
  • 20篇湿地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学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9篇土壤通报
  • 8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环境科学
  • 7篇草业学报
  • 5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中学地理教学...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态环境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地理科学

年份

  • 9篇2023
  • 9篇2022
  • 7篇2021
  • 13篇2020
  • 10篇2019
  • 9篇2018
  • 13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11篇2007
  • 15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口潮间带碱蓬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生物累积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2008年5—11月,对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表现型碱蓬(Suaeda salsa)(中潮滩碱蓬,MMS,S.salsa in middle marsh;低潮滩碱蓬,LMS,S.salsa in low marsh)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生物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中V或Co含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但同一种湿地土壤中V和Co含量的变化模式相似。MMS(或LMS)湿地土壤的V含量均明显高于Co含量,二者在生长季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01%、12.35%(MMS)和4.08%、4.94%(LMS)。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V的地累积指数(I_(geo))大多介于1—2,处于轻度污染状况;Co的I_(geo)大多介于0—1之间,处于无污染到轻度污染状态。V和Co含量在MMS不同部分中整体表现为枯落物>根>叶>茎(P<0.05),而在LMS中表现为枯落物>叶>茎>根(P<0.001)。MMS和LMS不同器官的V或Co转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前者V和Co的R/S(根茎比)、R/L(根叶比)和S/L(茎叶比)大多大于1,后者中两种元素的相应比值则大多小于1。MMS和LMS不同部分的V和Co累积系数(AF)整体均表现为AFV
田莉萍孙志高牟晓杰胡星云
关键词:生物累积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被引量:26
2017年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_1)、区域GDP(x_2)和水产品产量(x_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_1-0.005 x_2-4.085 x_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
孙万龙孙志高田莉萍胡星云
关键词:驱动力黄河三角洲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7年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不同淹水环境下两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积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积水)上的短叶茳芏湿地和已被互花米草入侵(入侵前为短叶茳芏湿地)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B样带上互花米草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_2O-S)和吸附性硫(Adsorbed-S)含量总体上低于A样带,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则高于A样带.短叶茳芏湿地和互米草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硫的含量在两条样带上整体均表现为HCl-Soluble-S>H_2O-S>Adsorbed-S>HCl-Volatile-S,且二者的总无机硫含量分别占其TS含量的9.02%~15.50%和8.04%~12.73%.与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分别使A样带土壤中H_2O-S、Adsorbed-S、HCl-Soluble-S、HCl-Volatile-S和总无机硫含量减少了35.2%、36.4%、16.8%、1.8%和26.12%;但使B样带表层土壤的总无机硫含量及0~20 cm土层的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分别增加了8.34%、15.34%和5.71%.研究发现,非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后可降低湿地土壤有效硫的供给能力;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可通过提高土壤中HCl-Soluble-S的含量增加金属硫化物沉淀,而挥发性硫含量的同步增加则可能对植被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何涛孙志高李家兵高会王华王杰陈冰冰
关键词:入侵
湿地土壤硫氧化-还原过程及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湿地土壤硫(S)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硫循环的重要环节,其对于维持湿地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湿地土壤S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与其他元素耦合机制的研究进展。湿地土壤S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底栖动物及人类活动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水分和粒度等物理因素及pH、盐度、有机质等化学因素),而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作用主要涉及碳(C)、氮(N)、磷(P)等生源元素以及铁(Fe)、锰(Mn)等金属元素。鉴于当前湿地土壤S氧化-还原过程影响机制揭示不深入、耦合作用研究不均衡及生态效应探讨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重点加强S氧化-还原过程的关键功能微生物研究,强化其与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耦合机理研究,重视其与其他元素耦合作用的生态效应研究。
毛立孙志高陈冰冰胡星云武慧慧
关键词:湿地土壤影响因素
中国东北区淡水沼泽湿地N2O和CH4排放通量及主导因子被引量:15
2009年
在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区(47°35′N,133°31′E)内选择相邻的地表积水特征分别为季节性积水(SW)和地表常年无积水(NW)的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作为研究对象,于2002~2004年采用静态箱法监测了湿地系统内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的排放状况.结果表明,两种温室气体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与5cm地温显著相关.生长季期内,NW湿地表现为N2O的源和CH4的汇,而SW湿地为N2O的汇和CH4的源.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在200~400mV之间有利于N2O排放,而在-300~?100mV之间有利于CH4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在Eh值-300~-100mV和300~400mV观测到N2O和CH4的另一排放峰值,说明土壤中必然存在其他影响源决定着7,8月份N2O和CH4排放峰值;进一步研究证明,因融化而致使冻层下累积的N2O和CH4集中释放是生长季N2O和CH4这一排放峰值的主要来源.
于君宝刘景双孙志高孙卫东王金达王国平陈小兵
关键词:淡水沼泽CH4N2O
黄河口翅碱蓬湿地土壤氮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1
2013年
2009年4~11月,选择位于黄河口滨岸中潮滩和低潮滩上的翅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湿地土壤氮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湿地不同土层的NO3--N、NH4+-N和TN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类型湿地之间差异较大。二者NO3--N、NH4+-N含量的季节差异主要与其所受潮汐影响程度及其引起的无机氮物理运移和对NH4+-N吸附能力的差异有关。二者在7月较低的NO3--N含量主要与植物对土壤中有效氮的大量吸收与利用有关,而8月较高的NO3--N、NH4+-N含量主要与此间土壤有机氮矿化较强有关。两种湿地不同土层的TN含量与C/N的季节变化规律整体相反。二者TN含量的差异主要受制于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分布以及潮汐的影响状况,而C/N的差异主要与两种湿地在不同时期受陆源的影响程度有关。
牟晓杰孙志高刘兴土
关键词:黄河口土壤
2018年冬季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分布区土壤有机硫矿化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为了研究冬季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分布区土壤的有机硫矿化特征,于2018年12月18日,分别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 a和3 a)分布区和光滩设置采样地,采集0~10 cm和1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内,采用开放培养系统法,布设了厌氧环境(土壤表面积水深度为2 cm)和非厌氧环境(土壤处于无积水的自然状态)淋滤管各18个,在11.5℃(冬季平均气温)条件下,将土样恒温培养126 d,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5天、第56天、第84天和第126天,测定淋滤管中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潜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入侵3 a和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以及光滩采样地0~1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都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34.81±1.39) mg/kg、(38.99±8.04) mg/kg和(44.83±7.74) mg/kg,3处采样地1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硫矿化量较接近,也都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在非厌氧环境中,3处采样地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硫矿化量也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42.21±28.17) mg/kg、(50.84±1.83) mg/kg和(39.56±0.95) mg/kg,入侵3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和光滩采样地10~2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都在第7天最大,其值分别为(34.54±1.73) mg/kg和(41.21±7.26) mg/kg,而入侵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样地的土壤有机硫矿化量在第21天最大,其值为(107.51±10.29) mg/kg;在非厌氧环境中,入侵3 a和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样地0~2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累积矿化量大于厌氧环境中的土壤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非厌氧环境中的土壤具有更大的供硫潜力;互花米草由陆向海扩张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有机硫矿化过程的进行,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潜在供硫能力。
童晓雨孙志高陈冰冰毛立李亚瑾张鹏飞张鹏飞
关键词:互花米草入侵
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被引量:383
2005年
根据自然资源定义与基本属性,并从开发利用角度,将我国盐碱地资源分为盐渍土资源、盐生植物资源、咸水和微咸水资源以及生态和旅游资源等几个主要类别。分析了中国盐碱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并对中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李彬王志春孙志高陈渊杨福
关键词: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盐碱地土资源
曹妃甸近岸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利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方法对曹妃甸近岸海区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45.2%),其次是砂(30.2%)和粘土(24.6%);研究区内四种粘土矿物含量依次为伊利石(55.8%)>蒙皂石(24.9%)>绿泥石(9.9%)>高岭石(6.7%)。研究表明曹妃甸近岸表层沉积物含量和分布特征受物源、水动力等自然因素和围填海工程等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围填海工程的长期实施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较细颗粒(粉砂和粘土)的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分布特征与围填海导致的水动力改变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曹妃甸近岸海区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物物源、了解围填海工程对海洋沉积环境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科学意义。
祝贺孙志高衣华鹏王传远任鹏
关键词:粒度粘土矿物沉积物围填海工程
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王苗苗卢晓宁孙志高洪佳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