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冰冰

作品数:32 被引量:107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湿地
  • 16篇土壤
  • 11篇黄河
  • 10篇湿地土壤
  • 10篇黄河口
  • 8篇互花米草
  • 7篇氮输入
  • 6篇入侵
  • 6篇碱蓬
  • 5篇芦苇
  • 5篇赋存形态
  • 4篇土壤磷
  • 4篇潮滩湿地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无机硫
  • 3篇矿化
  • 3篇
  • 3篇
  • 3篇

机构

  • 32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路易斯安那州...
  • 2篇鲁东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清华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万木林自然保...

作者

  • 32篇陈冰冰
  • 28篇孙志高
  • 17篇胡星云
  • 7篇张鹏飞
  • 6篇王华
  • 6篇孙文广
  • 5篇何涛
  • 4篇李晓
  • 3篇王杰
  • 3篇田莉萍
  • 2篇李家兵
  • 2篇孙万龙
  • 2篇王伟
  • 2篇王苗苗
  • 1篇王传远
  • 1篇朱锦懋
  • 1篇史梅娟
  • 1篇王健
  • 1篇郑怀舟
  • 1篇张雯婷

传媒

  • 9篇生态学报
  • 6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湿地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7年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不同淹水环境下两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积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积水)上的短叶茳芏湿地和已被互花米草入侵(入侵前为短叶茳芏湿地)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无机硫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B样带上互花米草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_2O-S)和吸附性硫(Adsorbed-S)含量总体上低于A样带,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则高于A样带.短叶茳芏湿地和互米草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硫的含量在两条样带上整体均表现为HCl-Soluble-S>H_2O-S>Adsorbed-S>HCl-Volatile-S,且二者的总无机硫含量分别占其TS含量的9.02%~15.50%和8.04%~12.73%.与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分别使A样带土壤中H_2O-S、Adsorbed-S、HCl-Soluble-S、HCl-Volatile-S和总无机硫含量减少了35.2%、36.4%、16.8%、1.8%和26.12%;但使B样带表层土壤的总无机硫含量及0~20 cm土层的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含量分别增加了8.34%、15.34%和5.71%.研究发现,非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后可降低湿地土壤有效硫的供给能力;长期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入侵可通过提高土壤中HCl-Soluble-S的含量增加金属硫化物沉淀,而挥发性硫含量的同步增加则可能对植被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何涛孙志高李家兵高会王华王杰陈冰冰
关键词:入侵
湿地土壤硫氧化-还原过程及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湿地土壤硫(S)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硫循环的重要环节,其对于维持湿地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湿地土壤S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与其他元素耦合机制的研究进展。湿地土壤S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底栖动物及人类活动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水分和粒度等物理因素及pH、盐度、有机质等化学因素),而其与其他元素的耦合作用主要涉及碳(C)、氮(N)、磷(P)等生源元素以及铁(Fe)、锰(Mn)等金属元素。鉴于当前湿地土壤S氧化-还原过程影响机制揭示不深入、耦合作用研究不均衡及生态效应探讨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重点加强S氧化-还原过程的关键功能微生物研究,强化其与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耦合机理研究,重视其与其他元素耦合作用的生态效应研究。
毛立孙志高陈冰冰胡星云武慧慧
关键词:湿地土壤影响因素
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以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残体为研究对象,将第一年度野外原位氮输入试验(N0:无额外氮处理;N1:低氮处理;N2:中氮处理;N3:高氮处理)获得的不同基质质量残体(NL0,NL1,NL2和NL3),原位投放至来源样区,并通过第二年度的持续输氮,探讨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基质质量改变对其分解速率和硫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加,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分解速率整体表现为NL1>NL3>NL2>NL0,说明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基质质量改变促进了残体的分解,且该促进作用在低氮处理下表现的最为明显,原因主要与其在残体分解过程中C/N比的改变程度最为明显有关。不同基质质量残体中的TS含量均呈不同程度波动变化特征,且其与相应的C/S比均呈相反规律变化,说明C/S比是调控不同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分解过程中硫含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硫养分在分解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净释放,且释放强度整体表现为NL3>NL1>NL2>NL0,说明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基质质量改变促进了其硫养分释放,且该促进作用在高氮处理下表现的最为明显。研究发现,未来黄河口氮养分负荷增加的情况下,碱蓬残体的基质质量(C/N和C/S)将发生改变,而持续增强的氮负荷又会促进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硫养分归还,从而加速硫的生物循环速率。
陈冰冰孙志高孙志高孙文广
关键词:氮输入潮滩湿地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不同入侵阶段湿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2年
为了明确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海向不同入侵阶段湿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鳝鱼滩东部的互花米草分布区,由陆向海方向选择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前的光滩(MF)、入侵1~2年(SAN)和入侵6~7年的互花米草(SA)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了不同互花米草入侵阶段湿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海向入侵降低了土壤中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不同入侵阶段湿地土壤的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地位。互花米草海向入侵整体改变了湿地土壤中nirK型反硝化菌属的组成特征,MF、SAN、SA湿地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nirK基因菌属分别为慢生根瘤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和产碱杆菌属。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增加了土壤中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在SAN样地,这主要与样地本身的环境扰动性较大及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加大了样地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关。互花米草海向入侵主要是通过显著改变土壤理化因子(粒度组成、pH值和含水量)和氮养分条件(全氮、NH_(4)^(+)-N、NO_(3)^(-)-N)来影响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对湿地土壤反硝化过程影响的微生物机制。
陈冰冰孙志高胡星云武慧慧王晓颖毛立厉彦哲
关键词:NIRK群落结构互花米草
瓜馥木茎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10年
运用热扩散探针(TDP)法对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木质藤本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及同一生境的乔木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e)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同步采用自动气象站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晴天,瓜馥木白天液流速率变化与浙江桂相似,夜间液流速率则明显大于浙江桂;降雨时段,两植物树干液流速率明显减小,雨后,瓜馥木夜间液流速率明显增大,浙江桂夜间液流速率则接近为零;各环境因子与瓜馥木液流速率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水汽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其中,除空气温度外,其他环境因子与液流速率均极显著相关(P<0.01);曲线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水汽压亏缺不是决定夜间瓜馥木液流速率变化的重要因子;瓜馥木夜间液流可能主要用于茎贮水.
陈冰冰郑怀舟王健王健史梅娟朱锦懋
关键词:液流速率环境因子木质藤本
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硫矿化特征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开放培养系统,在25℃的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研究了黄河口碱蓬湿地野外原位氮输入试验(N0:对照处理;N1:低氮处理;N2:中氮处理;N3:高氮处理)末期获取的相应氮梯度下表层土壤(记为NS0、NS1、NS2和NS3)的硫矿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土壤的硫矿化量在非淹水条件下整体表现为NS3>NS1>NS2>NS0,在淹水条件下其硫矿化量较为接近,且均在培养的第3天取得最大值。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氮处理土壤的硫矿化特征可能与培养过程中pH和EC的变化有关。连续培养119 d后,NS0、NS1、NS2和NS3的硫累积矿化量在非淹水条件下分别为233.03、419.99、401.16 mg/kg和526.51 mg/kg,在非淹水条件下分别为263.52、313.58、251.53 mg/kg和322.05 mg/kg。不同氮处理土壤硫累积矿化量主要来自0-14 d的矿化贡献,其值在非淹水条件和淹水条件下分别为41.01%-54.53%和79.49%-86.82%。除NS0外,其他3种土壤硫累积矿化量均表现为非淹水条件大于淹水条件,说明外源氮输入影响下非淹水土壤具有更大的供硫潜势。不同氮处理土壤硫累积矿化量及矿化势(S0)在非淹水条件下表现为NS3>NS1≈NS2>NS0,在淹水条件下则表现为NS3≈NS1>NS0>NS2,说明高氮处理下湿地土壤具有最高的供硫潜势。研究发现,未来黄河口氮负荷增强条件下,土壤氮基质状况的改变将会促进土壤硫的矿化,而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潜在供硫能力;但当受到强降水、大潮或风暴潮影响使得土壤处于短期滞水状态时,湿地土壤的潜在供硫能力将明显降低,特别是中氮输入条件下土壤供硫潜势的降幅最为明显。
陈冰冰孙志高
关键词:氮输入湿地土壤碱蓬黄河口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对痕量元素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对pH值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2020年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湿地土壤痕量元素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对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湿地土壤对Cr^6+、Ni^2+和Cd^2+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r^6+和Ni^2+的最大缓冲容量均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低于交错带湿地和芦苇湿地;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和最大缓冲容量在0~30 cm土层均以芦苇湿地较高,而在30~60 cm土层以短叶茳芏湿地较高.导致3种湿地土壤对痕量元素吸附能力差异的原因主要与土壤颗粒组成和pH值的差异有关.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可较好地拟合湿地土壤吸附Cr^6+、Ni^2+、Cu^2+、Zn^2+和Cd^2+的热力学过程(R^2≥0.82).3种湿地土壤中Cr^6+、Ni^2+、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且其解吸过程均存在滞后现象,说明吸附过程的作用力较解吸过程强.随着pH值的增加,3种湿地土壤对Cr^6+的吸附量均呈波动降低变化,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整体均呈增加趋势;而Cr^6+、Cu^2+、Zn^2+和Cd^2+的解吸量对pH值变化的响应与之相反.研究显示,在未来闽江河口硫酸型酸沉降发生频次增加的情况下,相对于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和交错带湿地对Ni^2+、Cu^2+、Zn^2+和Cd^2+的吸附量将大幅降低,而解吸量将有所增加,说明Ni^2+、Cu^2+、Zn^2+和Cd^2+将更易游离于这两种湿地的土壤孔隙水中,进而可能增加其对植物或土壤生物的生态毒性风险.
李晓孙志高李亚瑾陈冰冰胡星云胡星云何涛
关键词:痕量元素PH湿地
闽江河口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对湿地系统磷赋存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本研究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和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前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空间扩展形成的交错带湿地为对象,探讨了两种植物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的全磷(TP)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扩展影响下,湿地植物和土壤的TP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交错带湿地土壤的TP含量比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分别增加了20.0%和7.1%。这与芦苇和短叶茳芏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的颗粒组成以及植物的生物量、根冠比变化有关。除叶外,交错带芦苇不同器官的TP含量整体均低于短叶茳芏的相应器官。这与二者在交错带生境中对P养分吸收利用与转运方式的差异有关。另外,空间扩展导致的竞争作用使二者的P分配比也发生较大变化,与纯群落相比,交错带芦苇提高了根、叶的P分配比,而交错带短叶茳芏提高了根的P分配比。芦苇和短叶茳芏为了应对空间扩展过程中的竞争可能采取了不同的P养分利用策略,前者通过加强根部P养分吸收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方式来占据竞争优势,而后者通过提高根系生物量以增强对P养分吸收利用的方式来抗衡来自芦苇的竞争。
张鹏飞孙志高孙志高陈冰冰李晓胡星云李晓何涛
关键词:全磷湿地
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毒性风险评价被引量:13
2018年
于2012年10月8~9日,在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采集表层(0-10 cm深度)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的Cr、Ni、Cu、Zn、Pb、Cd含量,分析了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富集系数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和毒性单位总和(∑TUs),评估6种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Cr、Zn、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6.13 mg/kg、32.80 mg/kg、14.68 mg/kg、10.77mg/kg、8.14 mg/kg和0.57 mg/kg,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Zn、Cr、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3.95 mg/kg、48.88 mg/kg、21.81 mg/kg、16.37 mg/kg、14.62 mg/kg和0.37 mg/kg。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平均富集系数值分别为6.042和3.843,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受人为污染的影响比较明显;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n=17,p〈0.01),河口区沉积物中Cu含量(n=8,p〈0.01)和Zn(n=8,p〈0.05)与粉粒含量显著相关;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主要为机械制造、化工企业排放和化肥使用,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源于石油开采、船舶航运和硫化物;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Zn和Pb以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Zn和Pb的毒性效应很少发生,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r、Cd和Ni以及河口区沉积物中Cd、Ni、Cr和Cu的毒性效应会偶尔发生,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毒性风险较低;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Ni、Cu、Zn和Pb含量高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尽管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不高,但富集明显,因此,未来应重点加强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防范。
黎静孙志高孙万龙田莉萍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黄河口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河口芦苇残体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
2023年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西北部的纯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分解试验,探讨了氮负荷增强对芦苇残体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个氮负荷水平,即NL0(无氮负荷处理,0 g N m^(-2)a^(-1))、NL1(低氮负荷处理,12.5 g N m^(-2)a^(-1))、NL2(中氮负荷处理,25.0 g N m^(-2)a^(-1))和NL3(高氮负荷处理,75.0 g N m^(-2)a^(-1))。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整体表现为NL2(0.00284 d^(-1))>NL1(0.00263 d^(-1))>NL0(0.00257 d^(-1))>NL3(0.00250 d^(-1)),低氮和中氮负荷总体促进了残体分解,而高氮负荷抑制了残体分解,原因主要与不同处理下残体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及pH的明显改变有关。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中的全碳(TC)含量在分解期间均呈不同波动变化特征;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在分解初期(0-30 d)骤然降低,之后则呈不同波动变化,其中TN含量呈波动上升变化,而TP含量呈小幅波动变化。残留率是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分解期间碳(C)、氮(N)和磷(P)净释放的共性因素,而氮负荷增强导致的残体基质质量(C/N、C/P、N/P)和主要环境因子(pH、电导率(EC))改变影响了其释放强度。研究发现,在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残体养分的累积与释放发生了明显改变,闽江河口氮负荷水平的增加整体将抑制芦苇残体中C、N养分的释放,但其在分解中后期(90-240 d)可能对P养分释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贺攀霏孙志高师自香胡星云宋振阳李亚瑾陈冰冰厉彦哲
关键词:养分释放芦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