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福
- 作品数:25 被引量:48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被引量:42
- 2005年
- 近来解构之风日盛,其影响于翻译者亦可谓荦荦大者:颠覆“上帝作者”权威、消解文本中心意义、凸现译者主体意识等等在诸如此类的话语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理念似乎正面临不小的挑战。解构主义翻译观不啻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向国内困顿已久的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国自成一体的传统翻译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拟就“信”与“化境”翻译标准的消解现象稍事评述,并对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提出几点另类的看法。
- 刘全福
-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标准
- 论作为美学翻译家的朱光潜被引量:1
- 2003年
- 如果要编撰一部中国现代翻译史的话,朱光潜的名字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黑格尔的《美学》及维柯的《新科学》这两部美学巨著的翻译,就足以奠定他在我国美学及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尽管朱光潜曾取得过斐然的翻译成就,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依据资料,从生平追溯、译事译绩、翻译理论、治学态度等方面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我国美学及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 刘全福
- 关键词:美学翻译
-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非文化取向及其他——兼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文被引量:3
- 2006年
- 近来论及译事,总不免要在“文化转向”问题上做些文章,这一点原本无可厚非: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一种独特的话语模式,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理应被视为当代译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另一方面,它似乎也在演变成为一种孤独的压制性话语,一种包罗万象的翻译研究方法,这一点至少在“译介学”那里属实。本文指出,后现代语境下的译学研究更为明显地体现为一种多元化格局,比如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译学流派即不能一并划入文化学派的研究范畴;文化学派翻译观似不应独步译坛,文化研究的话语霸权有可能造成沉默的大多数。
- 刘全福
- 关键词:文化学派翻译研究解构主义
- “主美”与“移情:”周作人古希腊文学接受与译介思想述评被引量:3
- 2006年
- 在我国,古希腊文学接受与译介活动虽始于明代,但就其性质而论,真正在这一领域开辟新纪元者当属周作人先生。在长达60余年的著译生涯中,周氏曾介绍过几十位古希腊文学家,翻译了数百万言的古希腊文学作品,成就自然不菲,矻矻不舍的精神同样令人叹服。此外,通过长期的译介实践,周先生还提出了“主美”与“移情”的文学接受与翻译思想,立论称得上戛戛独造,当时影响之大可谓荦然,对后世译学研究亦可资借鉴。
- 刘全福
- 关键词:移情
- 周作人与“被损害民族的文学”
- 2002年
- 周作人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他是我国希腊文学译介史上第一人,又是我国日本文学译介史上的先驱,此外,在“被损害民族的文学”译介过程中,他也一样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堪与鲁迅和茅盾并称为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史上的三大巨擘。
- 刘全福
- 关键词:翻译
- 巧译字词 以出韵味——简·梅霍尔《情系芭蕾》译后被引量:1
- 2006年
- 简·梅霍尔的这篇小说,经过缩写,故事已不足千言,然而作者所特有的笔触与风格仍可见跃然纸上。就表达层面而言,文章读来似行云流水,感情细腻而无雕琢痕迹,字里行间处处透示出一种不易琢磨的韵味,这韵味幽远而深切,又分明浸润着淡淡的忧伤,读罢掩卷,仍忘情地流连于那11岁小女孩充满稚气的梦境。
- 刘全福
- 关键词:翻译学文学语言艺术形式韵味
- 求其知:一种另类的借鉴观——周作人与西欧国家的文学译介
- 2004年
- 纵观周作人毕生的译介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几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日本文学,二是古希腊文学,三是东、北欧"被损害民族"的文学,最后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文学。一般认为,周氏对西欧国家的文学作家与作品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事实表明,他在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 刘全福
- 关键词:翻译
- 一部面向译学后进的蒙学读本——《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引进版评介被引量:1
- 2010年
- 1.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西方译界终于超越了长期被奉为圭臬的语文学研究范式,迎来了翻译研究的第一次实质性转向。
- 刘全福
-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读本蒙学译学文学研究范式
- 在“借”与“窃”之间:文学作品重译中的伦理僭越现象反思——以《呼啸山庄》两个汉译本为例被引量:11
- 2010年
- 独创性当为文学名著重译的先决条件,换言之,重译者于参考、借鉴原有译本的同时,还理应在语言表达、风格传递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超越性,反之,如若过分依赖原有译本,或是假借鉴之名,行剽窃之实,重译即会失去存在的理据与价值。此外就实质而言,此类学术失范或学术不端行为还将进一步引发伦理规范方面的复杂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以《呼啸山庄》的两个汉译本为例,试就文学名著重译过程中的伦理僭越等现象进行批评与反思。
- 刘全福
- 关键词:重译剽窃伦理
- 诗意的畅想: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德里达关联翻译概念考辨及误读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要系统梳解构主义之翻译观,不可不提及德里达精心构建的关联翻译思想。在《何谓"关联"翻译?》一文中,德氏首先界定并弃绝了传统意义上的"关联"翻译或"好的"翻译,然后以消解手法对《威尼斯商人》中的"债务"、"义务"等相关词语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诠释,继而从神学与政治翻译角度详细探讨了"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一语的关联性转换,最后就真正意义上的关联翻译以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充满诗意的畅想:"无可以译"、"无不可译"、翻译即"简约"原则下"质""量"关系的"调剂"过程。本文拟深入探讨上述问题,并对国内译界之于德氏关联翻译概念的误读、误释及误用现象进行全面廓清。
- 刘全福
-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符际翻译语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