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闪

作品数:19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水分
  • 8篇土壤
  • 6篇水分平衡
  • 6篇土壤水
  • 5篇土壤水分
  • 4篇土壤干层
  • 3篇灾害
  • 3篇腾格里沙漠
  • 2篇灾害特征
  • 2篇水分分布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特征曲线
  • 2篇土壤水分分布
  • 2篇土壤水库
  • 2篇污染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明代
  • 2篇含水量
  • 2篇持水能力

机构

  • 1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19篇邢闪
  • 17篇赵景波
  • 8篇马延东
  • 5篇邵天杰
  • 4篇董治宝
  • 3篇郁科科
  • 2篇魏君平
  • 2篇周旗
  • 1篇陈宁
  • 1篇陈宝群
  • 1篇岳应利
  • 1篇董红梅
  • 1篇王长燕
  • 1篇范煜坤
  • 1篇祁子云
  • 1篇张路远
  • 1篇侯小琳
  • 1篇刘起
  • 1篇张鹏飞
  • 1篇李黎黎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山地学报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环湖地区草原土壤含水量及富集规律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青海环湖地区草原土壤水分运移与富集规律、土壤水分剖面分布模型、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揭示该地区土壤水库蓄水特点、土壤干层及其恢复条件,为该地区土壤水资源及草原植被保护、土壤水库建设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轻型人力钻连续4年采取600多个土壤样品,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采用双环入渗法原位测定土壤入渗率,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土壤粒度,采用负压计原位测定土壤吸力。【结果】青海环湖地区的土壤剖面水分分布较为稳定,不论旱季还是雨季,约65%的水分富集在0—0.4 m土层中,0.6 m以下土层水分严重不足。该地区土壤吸力为0.17—0.42 MPa,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0%左右。0—0.4 m土层含水量一般为23%,大于田间持水量(20%),故存在约3%的重力水;土层0.6 m以下含水量仅约为6.5%。该地区0.6 m以下土层一般发育有不同等级的土壤干层,且土层厚度越大干层发育越严重。该地区0.4 m以下土层水分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模拟描述,模拟函数的增量曲线表明,在2009—2011年降水累积增加约50 mm的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量由0.4 m深度的约5%逐渐降低到0.8 m深度的约3%,0.8 m以下土层水分增加量不足3%。该地区土壤入渗率为1.3—3.0 mm·min-1,入渗率较高有利于降水向土壤水转化。该地区的土壤质地优良,但0.6 m以下土层含水量已接近或低于粉砂土无效水的含量(5%)。【结论】青海环湖地区气温低、土壤冻结期长,造成该地区土壤水分具有在土壤上部滞留和富集的突出特点。该地区土壤平均厚度不足1.5 m,导致该地区土壤水库的调蓄功能较弱。而土壤水分的上部滞留和富集增强了该地区土壤水库对浅根系草原植被的调蓄功能,并且具有抑制草原荒漠化发生的重要作用。青海环湖地区在2009—2011年降水�
马延东赵景波邵天杰邢闪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库
西安蓝田杨家湾黄土中第一层古土壤(S_1)元素含量与环境被引量:5
2011年
研究地区处在关中平原的中南部,蓝田杨家湾剖面距西安市东约50km。在第一层古土壤(S_1)剖面中以10cm间隔采样,共采集样品41个。利用X-荧光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确定了Fe_2O_3和CaCO_3的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的分层及厚度。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粘化层之下发育了深部风化黄土层,当时风化淋滤深度比现今大约2m;该层土壤剖面可分为粘化层(Bt)、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s)、不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l)和CaCO_3结核淀积层(Ck),剖面构成为Bt-Cs-Cl-Ck型。实验结果表明,S_1粘化层中SiO_2,Al_2O_3和Fe_2O_3平均含量分别为63.97%,15.33%和6.03%,比下部的风化淋滤黄土层高,显示有一定的富集。S_1古土壤的CIA平均值为69.25,表明S_1古土壤的风化程度中等,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明显迁移指示当时达到了酸性风化阶段。蓝田杨家湾S_1土壤剖面中Fe_2O_3和CaCO_3的分布特征及风化黄土层的发育指示该层土壤为亚热带黄棕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壤,当时该区为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比现今明显高。S_1古土壤发育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显著增强,并能够较频繁越过秦岭山脉,给该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赵景波邢闪董红梅齐子云
关键词:化学元素黄棕壤亚热带气候
青海湖北土壤水分分布与土壤干层恢复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对青海湖北沙柳河镇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该区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干层恢复等问题。结果表明:青海湖北沙柳河镇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年降水量略多于400 mm的条件下,多数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得到了恢复,干层消失,少数土壤还有干层存在。在2009年降水增多,到2011年土壤水分恢复深度达到了1.3 m,2011年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2009年。在年降水量为410 mm左右的条件下,土壤干层恢复到1.3 m深度需要的时间为2年左右。该区土壤水分运移缓慢,干层恢复比黄土高原缓慢,恢复的深度较小,这主要是该区土壤冻结期较长等决定的。土壤干层中水分的恢复表明,该区2009年以来草原土壤水分输出量略小于输入量。
赵景波祁子云魏君平邢闪
关键词:土壤干层水分平衡
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沙层CO_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2011年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湖东大沙山、沙坡头流动沙丘和民勤流动沙丘进行了19个钻孔的CO2浓度昼夜观测。结果表明,阿拉善流动沙漠区空气中CO2浓度较1 m、2 m、3 m、4 m、5 m沙层中CO2浓度均低,表明在植物极稀少的流动沙漠区温暖季节会向空气中释放CO2,是大气CO2的来源区。沙层不仅白天向空气释放CO2,夜间也在释放CO2。在极端干旱的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沙层2 m深处CO2浓度一般较1 m、3 m、4 m、5 m的大,但也有个别例外。流动沙漠区沙层CO2浓度的昼夜变化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各个深度沙层CO2浓度从早8时至次日7时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沙层CO2浓度与昼夜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极端干旱的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水分含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表明沙层含水量高低是决定沙层CO2浓度水平的主要因素。
赵景波邵天杰周旗马延东邢闪郁科科董治宝
关键词:CO2浓度
山东省烟台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为进一步了解长期以来烟台市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的实施目标控制,根据烟台市1989—2008年环境监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研究了烟台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阶段和规律,采用指数均值法对烟台市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转型作了评价。结果表明,近20a烟台市大气环境中SO2浓度变化显著,总体呈波动降低趋势;近19a烟台市大气环境中NO2浓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特点,尤其最后阶段NOz浓度的急剧升高是1种特别指示信号,指示NO2正在成为大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20a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虽已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但仍是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烟台市的大气污染类型逐渐由“煤烟型”向“石油煤烟混合型”转变。指出控制汽车尾气和燃煤的利用是烟台市未来大气污染需要加强治理的重点,采取燃煤脱硫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和改善汽车尾气排放是改善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
邢闪赵景波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类型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赵景波邢闪周旗
关键词:关中平原明代小波分析
青海海晏县西海镇沙柳林地土壤水分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根据对西海镇土壤含水量、孔隙度与粒度测定,研究了沙柳树林土壤含水量和水循环等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丰水年土壤上部含水量丰富,土壤0.1~1.0m的平均含水量为21.3%,1.0m以下水分明显不足,土壤水分具有在上部滞留的特点。大约1m深度处土层开始出现轻度干层,1.3~1.6m出现了中等干层,1.6m深度以下出现了严重干层。干层发生原因一是降水量少,二是沙柳林的蒸腾消耗。该区土壤干层的发育阻隔了大气降水向地下深处的入渗,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该区土壤水分处于负平衡状态,指示当地正常年的降水量并不能充分满足沙柳林生长的需要。西海镇土壤蓄水量较少,易于发生生态环境的退化。该区土层0.1—1.0m以粉砂为主,1.0m以下是细砂为主的中砂细砂土。
赵景波古丽扎提.哈布肯马延东邵天杰邢闪
关键词:土壤干层水分循环水分平衡
西安北郊原污灌区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评价研究
本文以西安北郊污灌区西唐寨、中查寨和东查寨的农田和菜地的6个采样点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各采样点土壤pH值、土壤粒度组成,采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土壤中常量元素、重金属As、Co、Cr, Cu、Mn、Ni、Pb...
邢闪
关键词:西安北郊污灌区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
腾格里沙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层水分入渗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为查明腾格里沙丘沙层水分渗透性及其原因,在该地区进行了沙层水分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稳定前,流动沙丘入渗率最大,半固定沙丘次之,洼地最小。在达到稳定入渗后,半固定沙丘的入渗率较流动沙丘略大,洼地则最小,它们的平均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6.8,16.2,12.0 mm/min。不同地貌类型的沙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在6.3~8.8 min之间。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水分入渗量基本相同,入渗量均较大,洼地入渗量最小。沙层具有入渗率高,达到稳定入渗快和入渗率变化小的突出特点,沙层粒度较粗,组成均一和孔隙连通性好,是其主要原因。沙层入渗率高为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的3个入渗计算公式中,Koctakob公式最适用于沙丘水分的入渗研究,Horton公式也较适用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通用经验公式不适于沙层水分的入渗研究。
赵景波马延东邢闪董治宝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水分入渗累积入渗量入渗率
腾格里沙漠宁夏中卫沙层含水量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为了揭示腾格里沙漠地区沙层含水量、水分存在形式、运移和水分平衡等问题,对该沙漠东南部不同沙丘进行了含水量研究。结果显示,腾格里沙漠沙层含水量空间变化大,沙丘中、上部含水量低,下部与洼地含水量高。毛管水层指示毛管水上升高度一般为60cm左右,毛管水层平均含水量为14.9%。由于研究区相对降水量偏多,沙层水分存在饱和重力水、毛管水、高含量薄膜水和低含量薄膜水等多种形式,在毛管水层之上的沙层水分一般均为薄膜水,5%左右的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是该区沙层水分含量的突出特点。沙层中薄膜水带的上、中、下部均有含水量较高的层段,表明该区大气降水经蒸发、蒸腾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向下入渗,并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赵景波马延东邢闪郁科科董治宝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DESERT毛管水水分平衡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