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永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5篇预后
  • 4篇免疫
  • 4篇癌组织
  • 3篇乳房
  • 3篇乳房自我检查
  • 3篇自我检查
  • 3篇病理
  • 3篇肠癌
  • 2篇凋亡
  • 2篇肿瘤
  • 2篇自我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胃癌
  • 2篇细胞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
  • 2篇免疫组化

机构

  • 9篇江苏大学附属...
  • 6篇上海市杨浦区...
  • 4篇复旦大学
  • 3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昆山市第三人...
  • 1篇上海纳诺巴伯...
  • 1篇上海纺织控股...

作者

  • 18篇胡永伟
  • 10篇丁厚中
  • 9篇曹方
  • 4篇高道利
  • 4篇王文婉
  • 4篇韩玮
  • 3篇朱荣
  • 2篇钱锋
  • 2篇杨建辉
  • 2篇郁领娣
  • 2篇顾星
  • 2篇王阔
  • 2篇潘雷达
  • 2篇袁建良
  • 2篇陈在昌
  • 1篇陆重志
  • 1篇张容轩
  • 1篇沈晓军
  • 1篇曹伟
  • 1篇周永高

传媒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肿瘤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世界肿瘤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氢干预盆腹腔手术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术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变
2018年
目的 构建并评价富氢环境在干预比格犬盆腹腔手术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的10只健康清洁幼年雌性比格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在术中暴露并回纳回肠、空肠、回盲部、膀胱、子宫及附件,同时用电凝刀破坏回盲部、膀胱、子宫及附件;根据吸氢后血氢浓度变化、饮用水盆2000ml富氢水浓度衰减分析以及200ml腹腔富氢生理盐水灌洗液氢浓度衰减分析,构建出盆腹腔手术围术期富氢环境条件;对照组术后予以普通处理,实验组在富氢环境下饲养与护理。结果 吸入含2%氢的混合气体30min后,血氢浓度趋于稳定;新制饱和富氢水1h后,氢浓度下降为初始浓度的一半;腹腔灌注饱和富氢生理盐水后,氢浓度急剧下降,约至15min后,浓度下降一半。根据已构建的富氢环境,检测术前、术后第1天以及第3天的WBC、MDA、SOD、IL-6以及TNF-α的水平。其中,术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3天实验组WBC、MDA、IL-6以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SO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富氢环境模型,利用该模型后,盆腹腔手术术后血清炎性指标及氧化应激代谢指标明显下调,提示该富氢环境能够有效控制盆腹腔手术带来的损伤、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
韩玮朱志伟李秦剑张新事康志敏曹方胡永伟张聪马俊刘琴顾星丁厚中
关键词:炎症氧化应激
1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特点和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 1 544 例浸润性导管癌全部为九十年代新发病例。采用观察生存率、死亡危险比、Log rank检验和拟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种预后因素与乳腺癌的联系强度。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占女性乳腺癌的82.5%,腋淋巴结转移率44.2%。外上象限发病最多,占47.7%。肿块位中央区,腋淋巴结阳性率最高,占61.7%。Ⅰ、Ⅱ、Ⅲ、Ⅳ期病例分别占30.0%,59.4%,9.4%,1.2%;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78.1%;48.1%,8.6%和87.2%,67.1%;31.2%,0.0%。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ER、PR、Her- 2/neu、手术类型与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腋淋巴结转移数、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结论 腋淋巴结状况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最主要指标。50 岁以下发病的患者以及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相比,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高道利王文婉郁领娣胡永伟陆重志David B.ThomasRoberta M.RayPeggy Porter
关键词:导管乳腺淋巴转移存活率分析预后
Survivin与p-mTOR在人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人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m TOR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相关性。方法:首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m TOR蛋白的表达;然后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对冰冻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Survivin与p-m 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免疫组化实验中,肠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p-m TOR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也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Dukes分期无关(P>0.05)。不仅如此,Survivin与p-m TOR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密切正相关。在Western blot实验中,肠癌组织Survivin与p-m 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进一步说明Survivin与p-m TOR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升且呈正相关。结论: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m TOR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并且两者表达也密切相关,提示其在肠癌进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探索肠癌诊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陈在昌胡永伟朱荣曹方丁厚中
关键词:SURVIVINTOR肠癌
Bcl-3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Bc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沉默后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Bcl-3蛋白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Bcl-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将乳腺癌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阴性对照组(转染对照si RNA)和Bcl-3 si RNA组(转染Bcl-3 si RNA)。转染48 h后,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Bcl-3表达;MTT、平板克隆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凋亡。结果:Bcl-3蛋白在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和51.3%。乳腺癌组织中Bcl-3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Bcl-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cl-3 si RNA组(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Bcl-3 si RNA组细胞增殖率和克隆形成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增高(P均<0.01)。结论:Bcl-3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沉默后起抑癌作用,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降低、凋亡率增高。
袁建良胡永伟丁厚中
关键词:乳腺癌增殖凋亡
C-erb B-2阳性表达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
2002年
目的:判断C-erbB-2阳性表达在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价值,同时探讨C-erbB-2与某些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46例乳腺癌患者C-erbB-2的阳性表达,同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ER、PR、DNA倍体、P53、Ki67,并分析C-erbB-2与无病生存期以及某些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C-erbB-2阴性组的预后较阳性组佳。C-erbB-2阳性表达和肿瘤体积较大(P<0.05)、淋巴结转移(P<0.05)、雌激素受体阴性表达(P<0.05)、孕激素受体阴性表达(P<0.01)、P53阳性表达(P<0.01)、Ki-67阳性表达(P<0.01)有相关性。结论:C-erbB-2阳性可作为一个乳腺癌预后差的指标。
章骏曹伟杨建辉胡永伟焦琼
关键词:C-ERB乳腺癌预后免疫组化
AT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2013年
目的检测氨基酸转运体1(ATA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构建282例乳腺癌组织及45例癌旁乳腺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TA1蛋白在原发灶、癌旁乳腺组织(石蜡标本)的表达差异,并分析ATA1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培养3株乳腺癌细胞株,同时收集新鲜乳腺癌组织及癌旁乳腺组织各10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 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TA1在其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2例乳腺癌组织,ATA1阳性率为70.2%(198/282);45例癌旁乳腺组织(石蜡标本)ATA1阳性率为22.2%(10/45),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T-PCR及Western boltting方法检测出新鲜乳腺癌标本及3株乳腺癌细胞内ATA1呈高表达。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TA1的阳性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提示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侵袭及转移过程的调控。
王阔曹方丁厚中胡永伟
关键词: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小脑锌指结构1基因在人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小脑锌指结构1(zinc finger protein of the cerebellum 1,ZIC1)基因在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3例,取肿瘤组织及相应的距原发灶边缘2 cm以上的癌旁黏膜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法检测43例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中ZIC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5年生存情况分析评价其预后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ZIC1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ZIC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72.1%(31/43),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9.5%(17/43)。ZIC1 m 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有关(P<0.01或P<0.05)。ZIC1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患者(66.7%vs 38.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ZIC1(高表达vs低表达)风险比(HR)为2.66,95%CI:1.07-5.89,P=0.047;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后,HR=2.25,95%CI:1.36-3.71,P=0.002,说明高水平的ZIC1与子宫内膜癌术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结论:ZIC1表达水平的升高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和预后测评的一个新的指标。
顾星曹方胡永伟丁厚中浦少锋刘琴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预后
DR-NM23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DR-NM23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DR-NM2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再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分析DR-NM23在25例新鲜冰冻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与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82例乳腺癌组织免疫组化显示DR-NM23蛋白在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 61%和85. 37%。乳腺癌组织中DR-NM23蛋白与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TNM分期及雌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P <0. 05)。此外,DR-NM23蛋白与年龄、肿瘤大小、PR受体、Her-2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 0. 05)。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DR-NM23在癌组织中的平均相对表达量(0. 135 4±0. 024),癌旁组织相对表达量(0. 710 6±0. 091),癌组织中DR-NM2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P <0. 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R-NM2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且其与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TNM分期及雌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提示其在乳癌进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探索乳癌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袁建良蒋晓波曹方丁厚中胡永伟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WESTERNBLOT检测
乳房自我检查对降低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干预效果的评估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评估乳房自我检查(BSE)对降低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自1989年10月起,在上海市纺织系统519个单位26.6万名年龄30~64岁的妇女中,随机分为指导组或对照组各13.3万人。指导组采用上课和个别指导、影视录像教育、定期测评、监察下自查、提醒卡督促自查等方法,对入组妇女进行强化型BSE教育和指导5年,持续密切观察两组人群乳房疾病的发生、手术和生存状况7年。对乳腺癌患者随访到2001年12月,实际随访12年。死亡病例均做死因调查。设计有26种表格记录队列人群与BSE有关的各种事件,进行全方位跟踪。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检验以及Cox模型。结果经14年的研究,指导组检出乳腺癌864例,死亡133例;对照组检出乳腺癌896例,死亡130例,两组检出率分别为70.6/ 10万和72.6/10万(P>0.05),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50.6/10万和120.6/10万(P=0.72);两组乳腺癌病例肿块大小(直径≤2.0 cm)分别为48.0%和44.6%(P=0.07);0+Ⅰ期病例分别为29.7%和27.6%(P=0.3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良性肿块检出率分别为2.3%和1.2%,特别是纤维腺瘤检出率及肿块大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女性人群开展BSE教育和指导未能降低人群的乳腺癌死亡率;在指导组,有较多的良性乳房肿块被检出,造成过多的乳房肿块活检。
高道利胡永伟王文婉陈范良潘雷达袁亚郁领娣钱锋
关键词:乳腺癌乳房自我检查死亡率
乳腺癌二级预防--上海266064名妇女乳房自我检查效果的评估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论证及评估乳房自我检查(BSE)作为乳腺癌二级预防的作用及推广价值。[方法]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1989年10月起,上海纺织系统519个单位266064名年龄在30 ̄64岁妇女,按单位整体随机进入指导组(BSE组,132979人)或对照组(133085人)。BSE组对入组妇女进行强化型BSE教育和指导5年,持续密切观察两组人群乳房疾病的发生、手术和生存状况7年。对乳腺癌患者随访到2001年12月,实际随访12年。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检验以及Cox模型。[结果]BSE组检出乳腺癌864例,死亡133例;对照组检出乳腺癌896例,死亡130例。两组检出率分别为70.6/10万、72.6/10万(P>0.05),两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50.6/10万、120.6/10万(P=0.72)。肿块直径≤2.0cm,两组检出率分别为48.0%、44.6%(P=0.07);0+Ⅰ期病例分别为29.7%、27.6%(P=0.3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肿块检出率分别为2.3%、1.2%,特别是纤维腺瘤检出率及肿块大小,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女性人群开展BSE教育和指导不能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在指导组存在过度诊断,造成过多的乳房良性病变被手术切除。
高道利王文婉胡永伟陈范良潘雷达袁亚郁领娣钱锋姚引珍杨如法
关键词:乳房自我检查随机对照试验乳腺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