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红艳

作品数:40 被引量:302H指数:9
供职机构: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中华山蝠
  • 9篇山蝠
  • 8篇蝙蝠
  • 5篇水鸟
  • 4篇多样性
  • 4篇翼手目
  • 4篇生长发育
  • 4篇繁殖
  • 3篇翼手类
  • 3篇物种
  • 2篇生境
  • 2篇鼠耳蝠
  • 2篇饲养
  • 2篇饲养条件
  • 2篇髓细胞
  • 2篇鸟类
  • 2篇鸟类资源
  • 2篇区系
  • 2篇群落
  • 2篇染色

机构

  • 39篇绵阳师范学院
  • 8篇广州大学
  • 6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师范学院
  • 2篇绵阳市林业局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师范学院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40篇石红艳
  • 29篇刘昊
  • 10篇唐中海
  • 9篇吴毅
  • 6篇杨丽红
  • 6篇胡锦矗
  • 6篇游章强
  • 4篇贾小东
  • 3篇余文华
  • 2篇张利权
  • 2篇涂朝勇
  • 2篇蒋学龙
  • 2篇唐桂容
  • 1篇杨光
  • 1篇刘少英
  • 1篇李松
  • 1篇江廷磊
  • 1篇张立
  • 1篇胡义波
  • 1篇杨奇森

传媒

  • 14篇绵阳师范学院...
  • 6篇兽类学报
  • 5篇四川动物
  • 4篇动物学杂志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绵阳市三江库区水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被引量:9
2003年
1998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 ,对绵阳市三江库区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 ,共观察到水鸟 49种 ,隶属 10科 7目 ,占四川水鸟种数的 39 8% ,占全国水鸟种数的 2 2 6 8%。同时就库区鸟类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刘昊石红艳黄开志龙伟
关键词:水鸟资源
中华鼠耳蝠的分布及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0年
对分布在四川绵阳的中华鼠耳蝠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文献对该物种在中国现有分布区域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该物种在分类上还存在混淆不清的问题,该物种的分类、种群结构、繁殖生态及个体发育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鼠耳蝠提供参考。
刘昊石红艳王刚
关键词:蝙蝠
中华山蝠繁殖生态的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借助于Mini- 2型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标志重捕法 ,结合录音、录像、拍照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山蝠集群繁殖 ,产仔育幼期雌蝠与雄蝠分离 ,形成母子群。 4月中下旬开始受孕 ,5月下旬到 6月下旬产仔。多是一胎两仔 ,极个别一胎一仔。初生仔性比为 1 1∶1 (♀ ♂ ) ,幼蝠不选择母体 ,母蝠则只哺育自已的幼仔。幼蝠 5周龄后开始飞翔 ,独立生活前的成活率约为 72 2 0 % ,3个半月性成熟。当年仔参与交配。幼仔独立生活后 ,逐渐与母蝠分离。 9月中旬到 1 0月上旬交配 。
石红艳吴毅胡锦矗李艳红
关键词:中华山蝠繁殖行为标志重捕繁殖生态
四川省安县蝶类资源及区系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四川省安县蝶类资源较为丰富,共有204种,隶属于10科95属。从属级水平看,属数最多的是蛱蝶科(Nymphalidae),有34属,位居10科之首;而属数最少的是喙蝶科(Libytheidae),仅1属;处于中间水平的,按照属数由多到少依次是:眼蝶科(Satyridae,14属)、弄蝶科(Hesperiidae,13属)、灰蝶科(Lycaenidae,10属)、粉蝶科(Pieridae,9属)、凤蝶科(Papilionidae,8属)、斑蝶科(Danaidae,2属)、环蝶科(Amathusiidae,2属)、蚬蝶科(Riodinidae,2属)。从物种水平看,种数最多的依然是蛱蝶科(Nymphalidae),有85种;最少还是喙蝶科(Libytheidae),仅1种;其他科物种数处于中间水平,按照种数由多到少依次是:眼蝶科(Satyridae,36种)、凤蝶科(Papilionidae,21种)、粉蝶科(Pieridae,21种)、弄蝶科(Hesperiidae,16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环蝶科(Amathusiidae,4种)、斑蝶科(Danaidae,3种)、蚬蝶科(Riodinidae,3种)。区系成分研究表明,四川省安县蝶类以东洋成分为主,东洋界种占总种数的56.37%。其次是广布种,占34.31%。古北界种最少,仅占9.31%。此结果与该地区的地理区划相吻合。该地区蝶类资源有些种类是珍稀种类或稀少种类,应该加强对该地区蝶类资源的保护。
杨丽红涂朝勇石红艳高正发
关键词:蝶类物种区系
中华山蝠的昼夜活动节律与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2003年
借助于超声波接收器 ,采用定点、非定点观察、昼夜连续观察的方法 ,并结合标志重捕、拍照、录像等方法 ,对四川师范学院校舍的中华山蝠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中华山蝠属晨昏性动物 ,有两次活动高潮 ,傍晚 1 9:0 0~ 2 1 :0 0时 ,凌晨 3 :0 0~ 5 :0 0时左右。白天在栖息处休息 ,光照、温度、湿度、天气等环境因子对其活动均有影响。晴天傍晚一般当上空照度减弱到 60 0lx以下时开始外出觅食。出巢个体数(y)与照度 (X)负相关显著 (P <0 0 1 )。回归方程为 :Y =5 3 3 1 -0 2 3 5 9X(X =5 0lx,Y =lny)。中华山蝠外出活动的温度下限为 1 4℃。不同月份日平均飞出蝠数与傍晚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
石红艳吴毅胡锦矗
关键词:翼手类中华山蝠活动节律环境因子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被引量:4
2009年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重要的素质课程,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学习各种技能提供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研室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色是以专题授课方式为主、结合课外参与式宣传教育活动,并搭建了网络教学和交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石红艳涂朝勇刘昊王雄清向华杨远兵王怀玉罗英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81只,隶属25个类群,其中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最少的是荒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菜地(41只)>农田(40只)>果园(34只)>草坪(23只)=建筑用地(23只)>荒地(20只)。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除建筑用地外,其他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呈现明显的表聚性(P<0.05);除荒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4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具有显著的表聚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样性较高,菜园和果园次之,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较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总体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较低。总之,剧烈人为干扰、植被稀少或单一等不利于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杨丽红石红艳游章强唐中海刘昊贾小东
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土地利用群落结构多样性
一种制备蝙蝠染色体标本的改良方法
2008年
对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进行改进,得到一种制备蝙蝠染色体标本的简便方法。在实验条件较差,实验经费少的条件下应用该方法能够制备出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尤其是对于初学者,采用该方法制备蝙蝠染色体的成功率较高。在开展蝙蝠等小型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石红艳唐桂容刘昊
关键词:蝙蝠骨髓细胞染色体
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2024年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金毛管鼻蝠Murina chrysochaetes、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及宝兴宽吻蝠Submyotodon moupinensis.结合文献记录,贡嘎山地区现共有翼手目动物3科7属15种,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型为主.本次调查进一步丰富了贡嘎山地区翼手类动物资源基础资料.
黄泰涵蒋勇郑笑傲刘昊傅晓雪蒋艳肖羽蝶卿鹏石红艳
关键词: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被引量:37
2004年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 9%和94 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1%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刘昊石红艳胡锦矗
关键词: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采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