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明生

作品数:30 被引量:243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盆地
  • 9篇剖面
  • 9篇柴达木盆地
  • 8篇化石
  • 8篇贝壳堤剖面
  • 6篇土壤
  • 5篇古土壤
  • 5篇贝壳堤
  • 4篇同位素
  • 4篇分子化石
  • 3篇地层
  • 3篇正构烷烃
  • 3篇鄱阳湖
  • 3篇污染
  • 3篇湖相
  • 3篇环境意义
  • 3篇古环境
  • 3篇古气候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兰州大学
  • 16篇南昌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0篇杨明生
  • 22篇张虎才
  • 21篇常凤琴
  • 19篇雷国良
  • 15篇张文翔
  • 13篇樊红芳
  • 10篇牛洁
  • 9篇陈玥
  • 7篇蒲阳
  • 5篇杨伦庆
  • 5篇李斌
  • 4篇类延斌
  • 3篇庞有智
  • 3篇赖劲虎
  • 2篇邹长伟
  • 2篇冯斐
  • 1篇魏林生
  • 1篇唐领余
  • 1篇张文龙
  • 1篇朱方旭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球学报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矿业工程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被引量:26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杨明生张虎才雷国良张文翔樊红芳常凤琴牛洁陈玥
关键词:分子化石
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古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MIS3晚期气候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泊贝壳堤剖面254cm湖相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湖相记录资料,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39.7~17.514CkaBP(校正年代为43.5~22.4cal.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之间湖泊演化规律.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正构烷烃呈现了不同的分布模式,体现了研究区植被变化及水文条件的改变.正构烷烃代用指标(CPIh,ACLh和Paq)与同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一致,揭示了夏季太阳辐射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间接影响了湖泊的演化.另一方面CPIh,ACLh与孢粉总浓度以及格陵兰冰芯气泡甲烷浓度变化趋势吻合,响应了气候快速变化的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说明MIS3晚期察尔汗湖区气候相对暖湿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本次研究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受控于夏季太阳辐射来自古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的最新证据.
蒲阳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杨明生张文翔类延斌杨伦庆庞有智
关键词:分子化石正构烷烃古气候太阳辐射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被引量:23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樊红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气候
电场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效果及膜污染控制
2022年
通过传统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外加电场无纺布膜生物反应器(EMBR)在同样操作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污染物质被去除的效果、膜污染的控制以及污泥特性等问题。结果表明:MBR和EMBR出水的COD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01,13.20 mg·L^(-1),EMBR出水的COD平均去除率为95.15%,要大于对照系统的91.77%。MBR出水的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0.03%,而EMBR的则为92.09%。MBR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达到22.87%,EMBR有更高的TP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43.59%。MBR和EMBR出水的平均浊度分别为3.72,3.31 NTU,且两者的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2.98%,93.13%。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034 mg·L^(-1),而E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957 mg·L^(-1),对比MBR污泥的平均质量浓度增加2923 mg·L^(-1)。整体上EMBR污泥的污泥容积指数(SVI)值低于MBR污泥的SVI值。试验表明EMBR有更低的膜污染增长速率,而无纺布膜的表征结果说明电场的存在可以缓解无纺布膜表面的膜污染。
袁瀚恒冯斐杨明生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电场无纺布膜污染
古湖相碳酸盐沉积和化石贝壳的^87Sr/^86Sr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位于极端干旱区的额济纳盆地,是我国内陆地区代表性的盆地之一。这里不仅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脆弱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平缓的戈壁滩下面,沉积有厚达200~400余米的古湖相地层。盆地东南与最高达近500m沙丘的巴丹吉林沙漠比邻,构成了特征性的盆地一沙漠系统,是世界少有的自然景观,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张虎才雷国良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古湖泊碳酸盐沉积湖相地层额济纳盆地贝壳化石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常凤琴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鄱阳湖地区过去2160年孢粉记录的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2023年
本研究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鄱阳湖430 cm沉积剖面44个样品的孢粉记录和有机碳(TOC)指标,同时结合江西人口密度指标及当地历史文献资料,重点探讨了该区过去2160年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植被变化的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过去2160年植被变迁及人类活动变化主要分为5个阶段:1)160 BC~40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较低,草本植物花粉较高,指示鄱阳湖流域周围地势低平的地带已经被广泛垦殖,但周围仍分布着一定量的常绿阔叶类、落叶阔叶类以及针叶类植被。高含量的禾本科表明鄱阳湖流域的稻作农业已初具规模,但该期乔灌木花粉含量相对较高,蕨类孢子含量较低,人口密度较小,指示该时期森林覆盖度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弱。2)400~800 A.D.,乔灌木植物花粉与草本植物含量变化不大,植被与前期基本一致。高含量的蕨类孢子指示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强,但人口密度较低,指示该时期森林覆盖度仍然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弱。3)800~135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显著下降,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上升,表明鄱阳湖流域随着人类活动增强,地带性森林植被遭受到一定的破坏,森林覆盖度明显下降,该期人口密度迅速递增,农业垦殖强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指示该时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森林植被覆盖度较低。4)1350~1650 A.D.,乔灌木花粉含量略有上升,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下降,指示该时期鄱阳湖流域常绿阔叶类、落叶阔叶类及针叶类植被较前期略有恢复,尤其是松属花粉含量增长明显,表明该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次生性质的松林。该时期由于气候变冷,自然灾害频发,加上战争频繁,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进而导致森林植被略有恢复。5)1650 A.D.至今,鄱阳湖流域植被与前期较为一致,�
庞有智杨明生张虎才邓财唐领余
关键词:气候变化孢粉植被变化鄱阳湖
PVA微滤膜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聚乙烯醇微滤膜应用于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方法]考察直接微滤与混凝-微滤组合工艺2种方式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膜清洗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在改善水质与缓解膜污染方面均优于直接微滤,出水水质中浊度、有机物、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8.1%、86.1%与67.5%。[结论]混凝作为预处理可有效改善膜的过滤性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李琦邹长伟朱方旭张文龙杨明生
关键词:微污染原水膜污染
西北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一元正脂肪酸酰胺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中国西北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中检测出一类特殊的类脂物分子——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根据其碳数分布特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一元正脂肪酸酰胺来源于各种生物体,产生于生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而不是来源于石油残余物及各种可能的污染。通过对比3个不同区域相近时期古湖相及黄土沉积地层中的脂肪酸酰胺分布特征,认为柴达木盆地可能不是黄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而额济纳盆地及邻近区域对黄土堆积有着重要的贡献或具有相同的物源。典型黄土沉积地层中UFAA值(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酰胺相对含量的比值)与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特别是在相对暖湿阶段UFAA值呈现了明显的低值。这一现象表明脂肪酸酰胺在沉积地层中的变化受控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成岩作用强度的变化,从而记录了气候变化信息。通过研究,认为生物生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元正脂肪酸酰胺与构成细胞膜的类脂物分子一样,可记录古气候变化。
蒲阳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杨明生庞有智
关键词:分子化石晚第四纪西北干旱区
干旱-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现代森林典型植被和土壤中类脂物分子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一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雷国良张虎才杨明生张文翔蒲阳常凤琴类延斌杨伦庆
关键词: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