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红芳

作品数:15 被引量:211H指数:1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剖面
  • 7篇盆地
  • 7篇贝壳堤剖面
  • 5篇化石
  • 5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同位素
  • 4篇土壤
  • 4篇古土壤
  • 4篇贝壳堤
  • 3篇气候
  • 3篇环境意义
  • 3篇古环境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氧同位素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氧同位素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青藏

机构

  • 15篇兰州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5篇樊红芳
  • 14篇张虎才
  • 14篇雷国良
  • 13篇杨明生
  • 12篇张文翔
  • 12篇常凤琴
  • 10篇牛洁
  • 9篇陈玥
  • 3篇杨伦庆
  • 3篇李斌
  • 2篇类延斌
  • 1篇李世杰
  • 1篇蒲阳
  • 1篇王甡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部兹格塘错1970年来的湖面变化及原因初探被引量:16
2009年
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的兹格塘错1970—2006年湖面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1970年的地形图,1977年MSS影像,1992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中提取的湖泊面积显示,湖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999年8月和2006年9月水深2 m处湖水中稳定离子K+和Cl-的浓度对比表明,湖水体积在这期间是增大的.近年来湖面持续上涨也得到了1998年8月,2002年8月和2006年9月野外实地考察的证实.通过分析兹格塘错附近那曲、班戈、安多气象站的记录发现,该区温度自196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夏季(5—10月)和冬季(11月到次年4月)温度均有明显增高,冬季温度增幅更大.该区1965年来降水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均有增加,但是夏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更明显.结合青藏高原1970年来最大蒸散和干燥度的变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下降是导致兹格塘错湖面增大、湖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类延斌张虎才王甡李世杰樊红芳雷国良杨伦庆
关键词:湖面变化气候变化遥感影像
洛川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及相邻黄土层分子化石与植被变化被引量:18
2007年
利用GC-MS对洛川剖面S4古土壤及相邻L5,L4部分黄土样品的分子化石进行连续检测,获得包括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类异戊二烯等丰富的类脂物分子,结合剖面高密度样品室内磁化率和粒度的测定结果,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演化历史.依据正构烷烃与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性,结合CPI指标认为黄土-古土壤样品中的分子化石虽然受异地源有机质的可能影响,但它们的相关性证明源自样品中的分子化石真实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植被状况.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与磁化率和粒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在气候环境由冷干向暖湿变化时表现为较好的同步性;但在环境恶化过程中ACL记录则相对滞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及比值参数揭示:在黄土沉积L5向古土壤S4过渡过程中以C29为主峰,显示以木本输入为优势;在古土壤S4发育时期,以C31为主峰,显示草本比例相对增大、木本比例相对减小,具明显的草本输入优势.正构烷烃分析结果揭示:洛川剖面S4古土壤形成过程中以草本植被为主,没有发育典型的树林植被.
张虎才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常凤琴蒲阳樊红芳
关键词:洛川黄土分子化石
黄土剖面古土壤和生物化石^(14)C测年对比被引量:8
2005年
精确、可靠测定古土壤和生物化石年代是重建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地关系的关键.研究古土壤中不同组分年代的异同对于分析土壤中碳附存状态和碳储存库十分重要.对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典型黄土剖面采集的动物化石、土壤无机质、土壤有机质3个样品进行常规14C和AMS测年,发现同一地层相同点样品不同组分的测年结果相差悬殊,样品无机质比其有机质年龄(3682±70)a偏老2624a.对其14C测年可靠性对比分析发现,常规14C和AMS对骨骼和牙齿化石测年相差仅为13a,校正为日历年后几乎相等,认为实验室产生的误差很小,而碳的来源、组成及其“死碳”混入的比例是影响测年结果的主要因素.化石年龄与土壤有机质年龄之间的差别,揭示该剖面可能存在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沉积间断.由于同一层位骨化石、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14C测年结果差异,在进行化石年代确定、考古及古文明研究、生态植被恢复、土壤无机碳存储库研究中,年龄的界定应选择相应的测年数据.
杨明生张虎才丁虎雷国良樊红芳常凤琴李斌张文翔牛洁陈玥
关键词:生物化石有机质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32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雷国良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陈玥牛洁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贝壳堤粒度特征沉积环境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被引量:35
2007年
利用常规14C、加速器(AMS)和230Th等测年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化石贝壳、湖泊沉积(包括现代沉积)样品有机质(包括碱性残留和胡敏酸组分)、碳酸盐(CaCO3)和剖面顶部石盐(NaCl)晶体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品测年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对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记录的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得出察尔汗古湖高湖面形成于约39·7~17·514CkaB·P.;研究证明柴达木盆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且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藻类和微生物,受老碳和溶解物质影响强烈,因此必须经过多种方法综合测年才能比较可靠地确定所测样品的形成年代;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样品自身元素(同位素)的特性和沉积过程中再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放射性14C产生过程的不稳定性;对比发现贝壳化石老于同层位有机质14C年龄15~18ka,这可能与柴达木盆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古湖泊面积及水体有关;同时,不平衡铀系测年在确定开放体系矿物晶体年代应用中的可靠性尚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其机理也还需要探讨和实验研究。
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张文翔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贝壳堤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常凤琴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说,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现在二氧化碳的增加和全球变暖的程度是最近上千万年所没有的,只有在新生代...
樊红芳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候变化大地形气候效应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被引量:26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杨明生张虎才雷国良张文翔樊红芳常凤琴牛洁陈玥
关键词:分子化石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被引量:23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樊红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气候
古湖相碳酸盐沉积和化石贝壳的^87Sr/^86Sr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位于极端干旱区的额济纳盆地,是我国内陆地区代表性的盆地之一。这里不仅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脆弱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平缓的戈壁滩下面,沉积有厚达200~400余米的古湖相地层。盆地东南与最高达近500m沙丘的巴丹吉林沙漠比邻,构成了特征性的盆地一沙漠系统,是世界少有的自然景观,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张虎才雷国良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古湖泊碳酸盐沉积湖相地层额济纳盆地贝壳化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