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学明

作品数:200 被引量:1,013H指数:17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7篇期刊文章
  • 35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9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75篇小麦
  • 32篇育种
  • 28篇抗性
  • 24篇小麦品种
  • 24篇基因
  • 22篇选育
  • 19篇栽培
  • 19篇纹枯病
  • 19篇枯病
  • 19篇高产
  • 18篇性状
  • 16篇弱筋小麦
  • 15篇籽粒
  • 11篇栽培技术
  • 11篇转基因
  • 11篇分子标记
  • 11篇病抗
  • 10篇纹枯病抗性
  • 9篇赤霉
  • 8篇霉病

机构

  • 199篇江苏省农业科...
  • 12篇扬州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泰兴市农业科...
  • 2篇江苏红旗种业...
  • 2篇江苏省农业资...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江苏省农林厅
  • 1篇江苏省作物栽...
  • 1篇泰兴市农业技...
  • 1篇江苏省淮阴农...
  • 1篇合肥丰乐种业...
  • 1篇东台市农业科...

作者

  • 200篇杨学明
  • 187篇姚金保
  • 114篇马鸿翔
  • 111篇姚国才
  • 92篇周淼平
  • 55篇张平平
  • 53篇张鹏
  • 52篇钱存鸣
  • 38篇张鹏
  • 31篇任丽娟
  • 30篇周朝飞
  • 24篇杨丹
  • 20篇余桂红
  • 14篇王书文
  • 12篇黄胜东
  • 6篇张增艳
  • 6篇张旭
  • 5篇吕远大
  • 4篇耿志明
  • 4篇姜朋

传媒

  • 4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6篇江苏农业学报
  • 25篇麦类作物学报
  • 7篇南京农专学报
  • 7篇植物遗传资源...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金陵科技学院...
  • 4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上海农业学报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核农学报
  • 2篇麦类作物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江苏农业研究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13篇2015
  • 13篇2014
  • 11篇2013
  • 15篇2012
  • 19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2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为评价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试点鉴别力,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15个品种在22个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品种,V)、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V×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环境效应占总变异的90.63%,基因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占3.89%,基因型效应仅占0.84%。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IPCA1、IPCA2、IPCA3、IPCA4和IPCA5合计解释了81.21%的互作平方和。15个参试品种中,V3(农麦161)、V4(宁麦1529)和V10(宁麦资16306)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V2(华麦1405)、V5(襄麦46)和V6(光明麦1526)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V1(宁1526)、V8(宁15219)、V9(宁1625)和V15(对照扬麦20)稳产性好,但产量较低;V13(信麦165)产量低且稳定性差。在22个试点中,E1(江苏南京)、E2(江苏常熟)、E18(浙江海宁)、E21(河南平桥)、E22(上海崇明)对品种的鉴别力较强;E8(江苏高邮)、E16(湖北随县)和E4(江苏泰州)对品种的鉴别力较弱。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品种对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V10(宁麦资16306)不仅高产稳产性好,而且适应性较广。
姚金保张鹏张鹏马鸿翔余桂红马鸿翔杨学明
关键词:小麦AMMI模型稳定性适应性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目标应是选育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熟期适中、品质优良的新一代小麦品种.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是: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周朝飞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育种
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现状分析与育种策略探讨被引量:5
2001年
在分析江苏淮南地区小麦品种演变过程、近 2 0年来全省小麦产量徘徊和波动状况及目前推广应用品种的品质现状等基础上 ,指出了现阶段淮南地区小麦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品种类型单一 ,品种更换周期过长和加工品质尤以制粉品质较差 ;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郭世平金德洲钱存鸣周朝飞
关键词:小麦育种
快速获得转基因小麦纯合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基因小麦的快速纯合方法,采用目的基因取代基础质粒pAHC25的gus基因,使目的基因与抗除草剂bar基因紧密连锁;将获得的重组质粒通过小麦基因枪转化方法导入小麦;对小麦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开花15天后的幼胚...
周淼平姚金保杨学明张鹏马鸿翔
文献传递
小麦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含量的定量检测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索小麦基部茎秆中禾谷丝核菌DNA含量与其纹枯病抗性的关系,以掺入不同浓度梯度的禾谷丝核菌DNA小麦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了小麦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定量测定方法。通过该定量测定方法对42份室内接种禾谷丝核菌以及12份田间接种禾谷丝核菌小麦品种(系)的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其纹枯病平均病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接种的幼苗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含量与其纹枯病平均病级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6。田间接种的成株期基部茎秆禾谷丝核菌DNA含量与其纹枯病平均病级相关性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幼苗的纹枯病抗性研究提供参考。
周淼平姚金保张鹏杨学明余桂红马鸿翔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荧光定量PCR方法
宁麦9号选育方法的探讨被引量:14
2000年
宁麦 9号是江苏省农科院以扬 86-1 7为母本、西风为父本 ,采用集团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方法早期 ( F2 、F3、F4)以产量为主要选择指标 ,以组合为单位进行初步测产 ,有利于提高群体中高产基因型的筛选频率 ;F3、F4进行异地多点产量鉴定 ,有利于选出广适性品种 ;早期 ( F2~ 4)就按大田生产密度种植 ,有利于个体性状的真实表达 ,并可提高育种效率 ;后期对高代材料进行多点产量和抗病 (逆 )性鉴定 ,同时对品质进行综合分析 。
杨学明姚金保钱存鸣周朝飞姚国才黄胜东
关键词:小麦育种
优质高产小麦宁麦11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1
2005年
宁麦11在2001~2003年江苏省苏中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两年各试点均比对照品种豫麦18号增产;在2002~2003年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江苏省小麦新品种展示中,也比郑麦9023(CK)增产6.80%,充分表明宁麦11在苏中片(盐城、沿淮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宁麦11子粒品质较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为14.91%和33.20%,面团稳定时间6.6 min,评价值67.5.宁麦11为半矮秆大穗型品种,株高85 cm左右,且茎秆紧实坚韧,耐肥抗倒性较强,增产潜力较大.
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钱存鸣郭世平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
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
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它涉及农作物育种方法技术领域,以高抗黄花叶病、优良性状配合力高的宁麦9号为父本,高产、适应性广、感黄花叶病的宁麦8号或扬麦品种为父本配制杂交,获得F<Sub>1</Sub>,将F<Sub>1...
姚金保马鸿翔周淼平杨学明张鹏张平平姜朋
文献传递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小麦纹枯病是世界性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减轻纹枯病危害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为了挖掘更多的小麦纹枯病抗性QTL用于小麦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构建了CI12633和扬麦15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开发SNP分子标记,并对群体中的94个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采用牙签接种和病麦粒接种的方法鉴定重组自交系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而对小麦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构建的遗传连锁图包含3355个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为2510.66 cM,共有31个连锁群,均能分配到相应的染色体;在5A(2)、6A、1B、2B、3B、4B、5B、6B(2)、7B、1D、2D(2)、4D和7D染色体共发现16个与小麦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9.0%~26.8%的表型变异;除了7B染色体的QTL来源于感病品种扬麦158,其余QTL均来自抗病品种CI12633;3B、7D和5A(Chr5A_564101963)染色体的QTL与已有报道一致,其余均为新发现的QTL。发现的QTL和紧密连锁分子标记为今后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抗纹枯病基因的克隆提供帮助。
周淼平姚金保杨学明张鹏余桂红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抗性QTL
小麦纹枯病抗性转录组初步分析
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真菌...
周淼平杨学明姚金保马鸿翔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抗性转录组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