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鹏

作品数:167 被引量:1,069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4篇医药卫生
  • 20篇文化科学
  • 15篇哲学宗教
  • 3篇生物学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儿童
  • 27篇妊娠
  • 18篇抑郁
  • 16篇孕期
  • 16篇青少年
  • 13篇队列研究
  • 12篇少年
  • 11篇血压
  • 10篇健康
  • 10篇焦虑
  • 9篇抑郁症
  • 9篇孕妇
  • 8篇症状
  • 7篇心理
  • 7篇应激
  • 7篇妊娠相关
  • 7篇胎龄
  • 6篇大学生
  • 6篇饮食
  • 6篇青少年心理

机构

  • 158篇安徽医科大学
  • 15篇合肥市第一人...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合肥市妇幼保...
  • 4篇安徽省马鞍山...
  • 4篇安徽省合肥市...
  • 3篇池州职业技术...
  • 3篇合肥市疾病预...
  • 3篇安徽医学高等...
  • 3篇合肥市第四人...
  • 2篇安徽省疾病预...
  • 2篇教育部
  • 2篇阜阳职业技术...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宁波市疾病预...
  • 1篇武警安徽省总...

作者

  • 158篇朱鹏
  • 104篇陶芳标
  • 55篇郝加虎
  • 53篇苏普玉
  • 33篇黄锟
  • 23篇赵玉秋
  • 22篇孙莹
  • 18篇许韶君
  • 15篇陶瑞雪
  • 12篇祖萍
  • 8篇王莉娜
  • 8篇蔡传兰
  • 7篇张洪波
  • 7篇许媛媛
  • 7篇许娟
  • 7篇蒋晓敏
  • 7篇王君
  • 7篇王磊
  • 6篇伍晓艳
  • 5篇付继玲

传媒

  • 13篇中国学校卫生
  • 11篇卫生研究
  • 9篇中华流行病学...
  • 9篇中国公共卫生
  • 8篇中国妇幼保健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7篇预防医学
  • 6篇中华预防医学...
  • 6篇中国高等医学...
  • 5篇安徽医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四川医学
  • 3篇科教文汇
  • 3篇中国妇幼健康...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西北医学教育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年份

  • 6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11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 23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中游离型双酚A的固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建立的测定孕妇血清中游离型双酚A的浓度同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方法采用OasisHLB同相萃取柱进行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的分离采用C18色谱柱,使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运用负离子喷雾模式电离,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检测。结果该方法检测双酚A的线性范围为0.2-50ng/ml,r=0.9999,最低检测限为0.15ng/ml,定量限为0.4ng/ml。0.5、2、10、50ng/ml 4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14.8%,108.1%,100.8%,97.2%;日内RSD分别为15.9%,9.3%,4.6%,3.5%;日问RSD分别为10.5%,15.1%,53%,5.1%。结论该方法测定孕妇血清中游离型双酚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精确性,适用于血清样本中痕量双酚A的检测。
鲍慧惠盛杰许媛媛郝加虎吴皖珂苏普玉朱鹏陶芳标
关键词:双酚A血清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患者睡眠特征、炎症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患者睡眠特征、炎症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调查149例抑郁发作患者,174例复发性抑郁患者,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定患者睡眠情况,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情绪。结果复发性抑郁患者比抑郁发作患者起床时间更晚(t=-2.260,P<0.05),在床时间更长(t=-2.14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复发性抑郁患者CRP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t=-3.0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睡眠效率(t=-0.4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模型显示,起床时间和床上时间对CRP的解释量分别为32.8%和53.5%。相关分析,无论是抑郁发作患者还是复发性抑郁患者,起床时间以及在床时间与CRP水平都呈正相关。结论相比抑郁发作患者,复发性抑郁患者起得更晚、在床时间更长、CRP水平更高,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起得晚、睡得久长均与CRP水平升高存在显著关联。提示,睡眠特征及炎症水平可能在抑郁症复发中发挥一定作用。
王君张玉张玉王婷朱鹏朱鹏
关键词:抑郁发作C反应蛋白睡眠特征
学龄前儿童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的累积风险评估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检测尿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代谢物浓度,评估安徽省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累积暴露的健康风险。方法基于中国-安徽出生队列,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集3743名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随机尿样。采用固相萃取-三重四级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稀释法检测尿中5种PAEs[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DEHP)]的7种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MP)、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EP)、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邻苯二甲酸单苄酯(MBz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MEH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氧己基)酯(MEOHP)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羟己基)酯(MEHHP)]浓度,根据代谢物浓度计算5种PAEs的每日估计暴露量。使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法进行累积风险评估。结果7种代谢物浓度M(QR)分别为29.58(18.69~48.26)、26.65(13.44~56.09)、256.86(150.99~438.51)、0.12(0.04~0.32)、6.27(3.71~11.13)、17.94(11.94~28.42)和24.80(16.05~40.32)μg/g肌酐。5种PAEs的每日估计暴露量从高到低依次为DBP、DEHP、DMP、DEP和BBzP,M依次为7.54(4.41~12.85)、3.35(2.20~5.42)、0.75(0.47~1.24)、0.71(0.36~1.52)和0.003(0.001~0.009)μg/(kg·d)。不同月龄、性别和采样季节间的HQ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鞍山市3~6岁学龄前儿童PAEs累积暴露的健康风险较高,年龄、性别和季节是其影响因素。
高慧黄锟伍晓艳伍晓艳韩艳朱鹏韩艳朱鹏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学龄前儿童
孕妇心理健康状况与低出生体重儿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孕妇心理社会应激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519名即将分娩的孕妇进行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追踪其分娩情况,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户籍、文化程度、年龄孕妇其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妇焦虑、抑郁、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低出生体重均无关联(均P>0.05);控制孕妇年龄、户籍、文化程度及妊娠合并或/和并发症等因素后,中重度生活事件应激仍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OR=3.619,95%CI=1.863~7.028)。结论孕妇发生中重度心理社会应激可能对胎儿宫内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蒋晓敏陶芳标董娟朱鹏王有礼丁洁曹武军
关键词:出生时低体重应激生活变动事件孕妇
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被引量:20
2010年
从本科医学教育国际和国内两个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介绍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订及其内容、目标,分析我国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现状,分别从PBL教学法应用与推广、模拟教学采用与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学业成绩评价方法等几个切入点,深入探讨优化和创新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黄锟孙莹朱鹏
关键词:医学教育标准本科教学改革
某乡镇20~49岁育龄智力缺陷妇女现患及既往不良妊娠史调查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描述某乡镇育龄妇女智力缺陷现患率 ,评价智力缺陷对不良妊娠史的危害。方法 :应用成人智残评定量表筛查并经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测定智商 ,评定某乡镇 2 0~ 49岁农村智力缺陷妇女 92人 ,其中因脑炎、外伤等疾病所致缺陷 2 0人 ,不明原因智力缺陷妇女 54人。调查智力缺陷妇女现患及其不良妊娠史。结果 :某乡镇智力缺陷育龄妇女检出率为 7.8‰ ,妇女各年龄别智力缺陷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2 0 6) ;轻度智力缺陷妇女占 45.7%。原因不明的智力缺陷母亲可增加子女智力缺陷的风险。结论 :某农村智力缺陷妇女检出率较高 ,为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应重视农村地区智力缺陷妇女生殖保健工作。
王莉娜陶芳标朱鹏苏普玉黄锟孙莹
关键词:智力缺陷妇女
重度抑郁症患者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将ESS≥7分定为白天嗜睡组,共纳入46例;将ESS<7分定为无嗜睡组,共纳入171例。采用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评估患者的快感缺失症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有无嗜睡和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F=0.274,P=0.601),主效应分析提示性别对躯体快感缺失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8,P<0.05)。(2)有无嗜睡和年龄对躯体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396,P=0.013),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40~49年龄段的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21.54±12.37)分]低于50~64岁年龄段[(34.13±12.53)分](P<0.05)。(3)有无嗜睡和坐躺时间对社会快感缺失得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247,P=0.041),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在白天嗜睡组中,坐躺时间<2 h的患者社会快感缺失得分[(13.71±5.18)分]低于坐躺时间≥2 h的患者[(19.75±6.39)分](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嗜睡总分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正相关(r=0.206,P<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坐躺时间后嗜睡总分仍与社会快感缺失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25,P<0.01)。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日间嗜睡症状与快感缺失相关联。
张佳佳张玉储召学王婷余家快朱鹏张京婧朱道民
关键词:重度抑郁症嗜睡
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与心肺功能关系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BMI)与年龄变化特征,探讨儿童青少年心肺功能指标与BMI的相关性。方法以安徽省参加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9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年龄组间BMI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比较肺活量、肺活量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和脉搏Z分在各个BMI—Z分组间的分布特征。分析心肺功能指标Z分与BMI—Z分的相关性。结果6~22岁城乡男女BMI随年龄增加呈现一致平稳增长趋势,BMI的性别差异较城乡差异明显;肺活量、舒张压和收缩压Z分与BMI—Z分均呈较强的正相关(P=0.000),肺活量指数Z分与BMI—Z分呈负相关(P=0.000)。脉搏的Z分与BMI—Z分的相关性较弱(r=0.006,P=0.552)。结论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在青春期有交叉现象,高年龄青少年BMI城乡差异小;随BMI增加,儿童青少年肺活量指数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需要及早监测较高BMI儿童青少年的心肺功能。
阙敏陶芳标许韶君何春燕黄锟孙莹叶青朱鹏龙翔赵媛媛
关键词:体质指数肺活量血压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体型自我评价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体型自我评价和体重指数(BMI)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体型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以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安徽省池州市5555名9~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比较体型自我评价和BMI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男女生体型自我评价和BMI评价结果具有轻度一致性(Kappa=0.217,P=0.000;Kappa=0.203,P=0.000)。43.0%的男生和37.5%的女生错误估计了自己的体型,男女生体型低估率分别为35.9%和23.3%,高估率分别为7.1%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23,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型自我评价和体型错估均与抑郁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与自我评价正常组比较,自我评价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值比分别为1.255(95%CI:1.066~1.478)、1.538(95%CI:1.275~1.856)和1.713(95%CI:1.035.2.834),体型高估和低估学生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一致组的1.705倍(95%CI:1.382~2.105)和1.241倍(95%CI:1.059—1.454)。结论儿童青少年体型自我评价与BMI评价结果一致性轻微,体型错估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开展以生活技能为核心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祖萍赵玉秋许韶君郝加虎苏普玉朱鹏陶芳标
关键词:体型体重指数抑郁自我评价儿童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病理症状对伤害行为的预测作用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发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伤害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转型国家"青少年的首位死因。我国卫生部门已将伤害预防控制纳入疾病预防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治范畴。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病理症状不仅...
许韶君陶芳标郝加虎苏普玉孙莹朱鹏祖萍赵玉秋
文献传递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