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诚

作品数:284 被引量:2,072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6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4篇天文地球
  • 60篇历史地理
  • 28篇生物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经济管理
  • 9篇水利工程
  • 7篇农业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9篇遗址
  • 48篇考古
  • 42篇全新世
  • 36篇环境演变
  • 35篇环境考古
  • 33篇地貌
  • 31篇石器
  • 29篇气候
  • 27篇第四纪
  • 27篇新石器
  • 27篇孢粉
  • 24篇地层
  • 18篇石器时代
  • 16篇新石器时代
  • 15篇长江
  • 15篇磁化率
  • 14篇地球化
  • 14篇地球化学
  • 13篇中坝遗址
  • 12篇丹霞

机构

  • 273篇南京大学
  • 29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滁州学院
  • 19篇安徽师范大学
  • 17篇北京大学
  • 17篇南京博物院
  • 15篇蚌埠学院
  • 14篇四川省文物考...
  • 11篇华东师范大学
  • 9篇中山大学
  • 9篇许昌学院
  • 9篇皖西学院
  • 8篇同济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新...
  • 7篇池州学院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6篇四川大学
  • 6篇江苏教育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84篇朱诚
  • 75篇马春梅
  • 35篇李兰
  • 33篇吴立
  • 31篇郑朝贵
  • 25篇李中轩
  • 20篇史威
  • 19篇朱光耀
  • 17篇张强
  • 16篇于世永
  • 15篇孙伟
  • 15篇李枫
  • 14篇张芸
  • 14篇张广胜
  • 13篇朱青
  • 13篇王晓翠
  • 13篇欧阳杰
  • 13篇田晓四
  • 12篇林留根
  • 12篇黄润

传媒

  • 39篇地理学报
  • 27篇地理科学
  • 18篇地层学杂志
  • 17篇科学通报
  • 10篇第四纪研究
  • 8篇海洋地质与第...
  • 8篇山地学报
  • 7篇山地研究
  • 7篇中国地理学会...
  • 6篇地理研究
  • 6篇南京大学学报...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沉积学报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冰川冻土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4篇第十届全国第...
  • 4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18篇2011
  • 18篇2010
  • 16篇2009
  • 27篇2008
  • 14篇2007
  • 10篇2006
  • 12篇2005
  • 14篇2004
2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54
2007年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
关键词:考古遗址河流地貌孢粉记录环境演变
长江三峡考古遗址文化断层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长江三峡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14C测年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年代、地面高程、文化层的连续性、文化层的埋深和厚度、文化断层的埋深和厚度等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考古遗址沉积地层中有5期文化断层:(1)城背溪文化末期到大溪文化初期(7200 ̄6000aBP);(2)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三期(5800 ̄5500aBP);(3)夏代(4000 ̄3500aBP);(4)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2500 ̄2200aBP);(5)宋代以来(960A.D.以来)。探讨文化断层与灾变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三峡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张芸朱诚
关键词:考古遗址文化断层灾变事件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特点及其GIS系统的设计被引量:12
2003年
南方传统聚落的起源有干栏居、洞居两种 ,东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民居特色、文化内涵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前者以纬度地带性为主 ,后者以垂直地带性为主。以GIS技术为支撑 ,设计和制作南方传统聚落信息系统 ,初步建立了数据库 ,以及对有关的文本和图形、图像等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 ,可以服务于人居环境研究、历史考古研究、环境演变研究、建筑学、旅游经济活动等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唐云松朱诚
关键词:传统聚落GIS数据库
重庆中坝遗址剖面磁化率异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5
2007年
结合古器物推定及14C测定年代、人类遗存遗迹和堆积物自然属性特征,重庆中坝考古遗址多剖面地层高分辨率采样的质量磁化率(SI)综合对比研究表明:磁化率分布表现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已掩盖了气候变化、成土作用等因素对地层磁化率分布的贡献,反映遗址堆积物曾受到人类长期异常强烈的改造。堆积物来源主要以文化器物碎片、人为带入的自然碎屑物和频繁的洪水沉积物为主。碎陶片集中(尤其红陶)的文化层表现为高磁化率值,其中多次异常高值的出现可能与此时高强度用火、大规模燃烧等事件致使土层磁性矿物增加有关;而"洪水扰动层"则表现为低磁化率值。进一步分析曲线还可发现,中坝地区新石器末至唐代是人类活动的活跃期,宋以后人类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新石器时代末、夏商中期、西周早中期、春秋时期、战国中晚期、六朝时期及唐代为活跃期中的旺盛阶段。新石器晚期、夏商早期、西周早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宋代、明清和现代地层中洪水扰动明显,推断为洪水频发时代或此间曾出现过特大洪水。
史威朱诚徐伟峰关勇孙智彬
关键词:中坝遗址
西藏吉隆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冰川被引量:5
1995年
吉隆盆地七级阶地和一级山顶剥蚀面的存在说明:本区自早更新世沉积贡巴砾岩后,新构造运动抬升有8次,其中以早更新世Q_1晚期至中更新世Q_2抬升最强,共5次,相对于吉隆河河面(盆地基准面)的抬升幅度896m;晚更新世Q_3和全新世Q_4两者共3次的抬升幅度较小(计74m).区内第四纪以来经历过4次冰期:2次发生在Q_1晚期至Q-2,2次分别出现于Q_3,Q_4.从漂砾数量推断,以Q_3冰期规模最大,Q_4冰期规模次之.
朱诚
关键词:吉隆盆地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被引量:64
1996年
贝壳堤是重要的海岸标志物,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有9条贝壳砂堤,苏北北、中部沿海区各有4条贝壳砂堤或沙坝。根据贝壳砂堤分布特点和测年数据结合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遣址分布规律,探讨总结华东沿海古海岸线演变规律。
朱诚程鹏卢春成王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苏北沿海海岸线贝壳堤
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科学问题
21世纪气候-海面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学科内容之一,而预测未来首先要弄清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了解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及其对古代文化进程的影响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而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剖面中寻找过去...
朱诚水涛马春梅李兰吴立李枫孙伟王晓翠李冰林留根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
上海马桥遗址文化断层成因研究被引量:71
1996年
考古部门多年发掘已证实在上海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存在新石器时代以来成因不明的文化断层现象,即前后应当相继的文化层中间出现不同时间尺度、不含任何文化遗物的自然淤土、泥炭或沼铁层.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近年来对马桥遗址文化断层的成因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
朱诚宋健尤坤元韩辉友
关键词:文化断层古环境
淠河流域不同强度等级降水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淠河流域降水时空变率大,深入分析不同强度等级降水的特征和变化,对于全面揭示研究区气候变化、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防治洪旱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淠河流域12个气象站1958-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年、季不同级别降水量(频次)的变化特点,以及主汛期(5-9月)连续3d最大降水量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淠河流域小雨量(频次)四季分布比较均匀,级别越高,降水频次越少,分布越集中,夏季暴雨多发。淠河流域年总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总降水频次则显著减少。夏季各级别降水量(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暴雨增加最显著,冬季总降水频次无明显趋势变化,小雨、中雨量增加显著,春、秋季总降水频次和小雨频次的减少趋势极其显著。淠河流域暴雨量、暴雨频次均在1968年发生增多突变,小雨频次在1975年有极显著减少突变,年总降水量有增多突变,总降水频次则有减少突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区主汛期连续3d极端强降水出现概率加大,不同重现期极值增大,洪涝灾害风险加剧。
李远平朱诚马春梅张广胜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频次持续性强降水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02年
野外调查中 ,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 ,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 。研究认为 :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 ,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张生朱诚于世永戴东升
关键词:网纹红土地层层序新构造运动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