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星耀武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植物
  • 4篇化石
  • 2篇植物化石
  • 2篇植物群
  • 2篇省藤属
  • 2篇年均温
  • 2篇区系
  • 2篇中新世
  • 2篇均温
  • 2篇古植物
  • 2篇CO2浓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多星韭
  • 1篇新生代
  • 1篇形态学
  • 1篇亚洲季风
  • 1篇亚洲季风区
  • 1篇叶缘
  • 1篇云贵高原
  • 1篇植物学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12篇星耀武
  • 7篇周浙昆
  • 4篇苏涛
  • 3篇黄永江
  • 2篇杨青松
  • 1篇张国学
  • 1篇王糠林
  • 1篇普迎冬
  • 1篇杨宇明
  • 1篇陈文允
  • 1篇马宏杰
  • 1篇刘广福
  • 1篇纪运恒
  • 1篇王慷林
  • 1篇李树峰
  • 1篇胡瑾瑾
  • 1篇胡茜
  • 1篇杨莹
  • 1篇翟艳红

传媒

  • 3篇古生物学报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中国植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叶缘分析法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被引量:8
2009年
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总体上经历了由极热逐渐转冷的过程。植物叶片化石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古气候的这一变化历史。文中采用叶缘分析法首次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6个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分析结果显示,热鲁植物群(年均温17.3±3.7℃)、依兰植物群A段(年均温18.2±2.9℃)和柳区植物群(年均温22.7±2.3℃)反映了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依兰植物群B段(年均温10.1±3.4℃)、石脑植物群(年均温10.1±3.4℃)、抚顺植物群(年均温5.0±1.4℃)和白鹿塬植物群(年均温9.2±3.1℃)则反映了中始新世后期至晚始新世气温明显下降的过程。植物群的古年均温推测值与植物群物种组合代表的气候类型吻合。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中始新世后期至到晚始新世气温明显降低。
苏涛星耀武杨青松周浙昆
关键词:年均温植物化石始新世
栎属青冈组植物气孔频度与大气CO2浓度关系及在重建古大气CO2浓度上的新尝试
全球变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不断升高的CO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就存在相关性,可为现代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因而重建古大气CO...
胡瑾瑾星耀武周浙昆
关键词:气孔密度气孔指数
文献传递
中国省藤属植物的区系地理和一些种类的修订
省藤属(Calamus)属棕榈科(Palmae)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植物。省藤属是棕榈科最大的属,全世界大约有370种(Dransfield,1979;Uhl and Dransf...
星耀武
关键词:区系地理分支系统学形态学
中新世以来黄毛青冈复合群(Quercus delavayi complex)气孔及叶表皮毛密度的演变被引量:4
2013年
对云南昆明浑水塘村上新统茨营组的栎属化石的叶结构和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化石叶椭圆形,中部以上有锯齿,一级脉粗壮平直,二级脉为半直行羽状脉,三级脉贯穿或弱贯穿型,具分叉.下表皮气孔不规则型,有圆形单细胞毛基和环形多细胞毛基,这些特征与采自云南先锋中新世的前黄毛青冈及现生黄毛青冈相似,但仍与二者存在叶级、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孔密度的差异,故将其定为新种——疏毛青冈(Quercus tenuipilosa Hu Q.et Zhou Z.K.sp.nov.).现生黄毛青冈、前黄毛青冈和疏毛青冈应属黄毛青冈复合群,对比该复合群的叶结构和叶表皮微形态,发现随着中新世以来气候和环境的改变,黄毛青冈叶形、叶结构无明显变化,但是叶表皮毛密度逐渐减少,气孔密度晚中新世的标本最高,晚上新世有所下降,现代又有所升高,但是仍低于晚中新世的水平.通过对不同降水地区现生黄毛青冈叶表皮毛的统计分析,发现现生黄毛青冈叶表皮毛密度与降水无明显相关性,其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黄毛青冈复合群气孔密度变化与中新世至现代(工业革命以前)大气CO2浓度波动情况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推测黄毛青冈气孔密度与大气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其气孔参数有望成为重建古CO2浓度的良好材料.
胡茜星耀武胡瑾瑾黄永江马宏杰周浙昆
关键词:CO2浓度
中国省藤属(棕榈科)区系地理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省藤属(Calamus L.)属棕榈科(Palmae)省藤亚科(Calamoideae),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共有37种26变种,种数约占世界的10%,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在区系上,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星耀武王慷林杨宇明
关键词:省藤属区系
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现代分布区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铁杉属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东部,间断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岛以及日本列岛(除北海道)。在中国大陆间断分布在西南山区(横断山区和部分东喜马拉雅)、中部山区(秦岭-大巴山区)和东南山区(华东山地)。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的现代分布环境要求年降水量范围为720~2103mm,生长季降水量为635~1489mm;年均温范围为5.8~18.2℃,冬季月均温为-2.7~11.5℃,年最冷月均温为-3.7~10.9℃,年最暖月均温为13.0~28.2℃,气温年较差为9.7~25.4℃。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与气候要素值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无铁杉分布的朝鲜半岛及其邻近的我国东北山地和山东山地降水量均大于700mm,基本上能够满足铁杉属生长的水分条件;而朝鲜半岛及其邻近的我国东北山地和山东山地的气温年较差明显大于铁杉属分布区的值,同时两地的冬季月均温和年最冷月均温明显低于铁杉属分布区的值,这也是这些地区没有铁杉属分布的主要气候原因。总之,这些亚洲季风区水分条件能够满足铁杉属生长需要,但冬季温度(包括冬季月平均温度和年最冷月均温)和气温年较差无法满足铁杉属生长需要,导致这些地区无铁杉属现代分布记录。
杨青松星耀武周浙昆
关键词:铁杉属亚洲季风区气候特征
X-射线CT扫描技术在中新世松属球果化石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观察云南晚中新世松属球果化石的内部结构,并与现代种的内部结构进行比较。这是该技术在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中的首次报道。通过内部结构的比较发现,松属化石最接近于现生种喀西亚松(Pinus kesiya)。CT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观察植物化石的内部结构,对于较珍贵的化石研究作用尤为明显,但是分辨率的高低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古植物学的重要因素,随着扫描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CT扫描技术将提供植物化石内部结构的更多细节信息,从而为古植物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星耀武刘裕生苏涛周浙昆
关键词:X-射线CT扫描古植物学松属球果化石
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在定量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古年均温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叶缘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现代植被木本双子叶植物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的函数关系,定量重建化石植物群古年均温的方法。该方法在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定量重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世界不同地区现代植被的研究表明,尽管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具有地区差异性。本文旨在总结叶缘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基于中国植被建立的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同时,采用该模型重建了中国新生代不同时期植物群的古年均温,且与前人采用其它模型得到的年均温重建值相比较。结果表明,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能够有效地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值。
苏涛星耀武JACQUES Frederic M.B陈文允黄永江刘裕生周浙昆
关键词:古植物群化石年均温新生代
优良棕榈藤人工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杨宇明王糠林周远普迎冬孙茂盛杨成源王娟张国学和世钧田昆杜凡石明星耀武刘广福周涛文忠情尹加笔张友兵徐云召杨从宽
本项目成功完成了驯化种植工作;基本掌握了棕榈藤种子收集、储存和运输中的处理和保存技术,藤苗的抚育、管理和保存技术,以及各藤种的生长发育情况。摸清了盈江藤、高地省藤、宽刺藤和小省藤等4个藤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基本掌握了棕榈藤...
关键词:
关键词:棕榈藤
云贵高原多星韭二倍体—四倍体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云贵高原17个多星韭居群,共412株个体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合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对云贵高原多星韭多倍体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9个二倍体居群、6个二倍体与四倍体混生居群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12个四倍体居群分布于整个云贵高原。二倍体除香格里拉d和保山居群核型类型为3A型外,其余均为2A型,四倍体除会泽和赫章居群为2 B型外,其余均为2A型。云南西北部四倍体核型不对称指数低于其它分布区,推测该地区四倍体可能起源较早。多星韭二倍体与四倍体核型类型和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多星韭四倍体可能为同源多倍体。
翟艳红杨莹星耀武纪运恒周浙昆
关键词:多星韭核型同源四倍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