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松
-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现代分布区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8
- 2009年
- 铁杉属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东部,间断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岛以及日本列岛(除北海道)。在中国大陆间断分布在西南山区(横断山区和部分东喜马拉雅)、中部山区(秦岭-大巴山区)和东南山区(华东山地)。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的现代分布环境要求年降水量范围为720~2103mm,生长季降水量为635~1489mm;年均温范围为5.8~18.2℃,冬季月均温为-2.7~11.5℃,年最冷月均温为-3.7~10.9℃,年最暖月均温为13.0~28.2℃,气温年较差为9.7~25.4℃。亚洲季风区铁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与气候要素值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无铁杉分布的朝鲜半岛及其邻近的我国东北山地和山东山地降水量均大于700mm,基本上能够满足铁杉属生长的水分条件;而朝鲜半岛及其邻近的我国东北山地和山东山地的气温年较差明显大于铁杉属分布区的值,同时两地的冬季月均温和年最冷月均温明显低于铁杉属分布区的值,这也是这些地区没有铁杉属分布的主要气候原因。总之,这些亚洲季风区水分条件能够满足铁杉属生长需要,但冬季温度(包括冬季月平均温度和年最冷月均温)和气温年较差无法满足铁杉属生长需要,导致这些地区无铁杉属现代分布记录。
- 杨青松星耀武周浙昆
- 关键词:铁杉属亚洲季风区气候特征
- 植物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响应:以高山栎组为例
- 青藏高原的抬升与隆起是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它改变了亚洲的地理地貌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变迁都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保留了若干古老的生物种类,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动植物种属。...
- 杨青松周浙昆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理生态分子遗传
- 文献传递
- 陆桥说和长距离扩散——老观点,新证据被引量:2
- 2006年
- 以大陆漂移为基础的陆桥说及长距离扩散说重新引起重视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新趋势.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以陆桥为基础的金虎尾路线、变色龙模式和以“浮岛”为例的长距离扩散.金虎尾路线表明,一些冈瓦纳大陆间断分布的类群可以从南美北部扩散到北美,再通过大西洋陆桥在北美和欧亚之间传播,并从欧亚大陆进入非洲;欧亚起源的类群也可以通过相反的路线进入南美.这条解释泛热带间断分布的重要路线,已经在很多类群中得到了证实,某些中国和南美、非洲间断分布的模式可以通过这条路线解释.变色龙的间断分布是长距离跨海扩散而形成的.近来年对长距离扩散的研究迅速增加,如南美和非洲之间的间断分布的“浮岛”假说.长距离扩散对于理解植物的分布模式乃至流行病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意义,应在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 周浙昆杨雪飞杨青松
- 关键词:植物地理学大陆漂移
- 云南迪庆州传统藏药雪莲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被引量:7
- 2003年
- 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传统藏药雪莲资源及其利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雪莲植物共有 2 2种及 1变种 ,市场上常当作商品出售的有 5种。雪莲每年的贸易量达到 5 5 0 0 0kg ,而且资源利用方式落后 ,已经造成雪莲特别是二年生的雪莲个体数明显减少 ,严重威胁了这些物种的生存。依据调查结果 ,建议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控制雪莲的采集量、限制一年生雪莲采集的时间以及禁止多年生雪莲的采集。
- 杨青松陈绍田周浙昆
- 关键词:雪莲可持续利用藏药
- 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化石推测青藏高原的隆起被引量:17
- 2007年
- 简要回顾了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不同学术观点,结合对栎属高山栎组的综合研究,以及西藏希夏邦马峰和南木林2个化石点最接近现代类群的共存区分析,佐以化石群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在共存区垂直分布范围,分析了徐仁和Spicer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幅度的研究结果,重新推测了上述两地的古海拔.希夏邦马峰化石点代表的古海拔可能在2500~3500m之间,故此从上新世以来希夏邦马峰地区上升了2200~3400m.而中新世南木林乌龙组上下两段的化石组成所代表的古地理有所不同,下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500~3000m,上段所代表的古海拔为2800~3000m,故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至少抬升了1300m,不支持Spicer认为该地区从中新世以来就没有抬升的观点.
- 周浙昆杨青松夏珂
- 基于叶缘分析法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被引量:8
- 2009年
- 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总体上经历了由极热逐渐转冷的过程。植物叶片化石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古气候的这一变化历史。文中采用叶缘分析法首次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6个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分析结果显示,热鲁植物群(年均温17.3±3.7℃)、依兰植物群A段(年均温18.2±2.9℃)和柳区植物群(年均温22.7±2.3℃)反映了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依兰植物群B段(年均温10.1±3.4℃)、石脑植物群(年均温10.1±3.4℃)、抚顺植物群(年均温5.0±1.4℃)和白鹿塬植物群(年均温9.2±3.1℃)则反映了中始新世后期至晚始新世气温明显下降的过程。植物群的古年均温推测值与植物群物种组合代表的气候类型吻合。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中始新世后期至到晚始新世气温明显降低。
- 苏涛星耀武杨青松周浙昆
- 关键词:年均温植物化石始新世
- 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分布区的形成演变及成因探讨
- 本文通过植物生态学、化石植物群共存分析和分子谱系地理学方法对栎属高山栎组分布区的形成、演化及其成因进行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栎组现代分布区是在现代生物气候、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和第四纪冰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现将主要的研究结...
- 杨青松
- 关键词:壳斗科栎属生物地理气候特征植物生态学
- 文献传递
- 栎属高山栎植物化石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启示
-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它改变了亚洲的地理地貌特征, 极大地影响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变迁都有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及幅度,...
- 周浙昆杨青松夏珂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