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涛

作品数:39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26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8篇植物
  • 18篇化石
  • 12篇青藏
  • 12篇青藏高原
  • 9篇植物化石
  • 9篇中新世
  • 7篇新生代
  • 7篇古近纪
  • 6篇植被
  • 5篇植物群
  • 5篇始新世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气候
  • 4篇古环境
  • 4篇古气候
  • 4篇古生态
  • 3篇植物多样性
  • 3篇上新世
  • 3篇盆地
  • 3篇中中新世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南...
  • 6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临沂大学
  • 1篇布里斯托大学

作者

  • 38篇苏涛
  • 23篇周浙昆
  • 12篇李树峰
  • 9篇黄健
  • 6篇黄永江
  • 5篇张世涛
  • 4篇星耀武
  • 4篇邓涛
  • 3篇邓成龙
  • 3篇胡瑾瑾
  • 3篇刘佳
  • 2篇丁林
  • 1篇王世骐
  • 1篇眭素刚
  • 1篇杨青松
  • 1篇唐自华
  • 1篇陈文允
  • 1篇马宏杰
  • 1篇张宪春
  • 1篇倪喜军

传媒

  • 8篇中国科学:地...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古生物学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知识就是力量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岩石学报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5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近纪/新近纪之交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被引量:14
2019年
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之交是地球生命环境演化史上的重要节点,生物界总体面貌更趋近现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该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形成现代高原冰冻圈环境与生态体系.通过研究近年来高原腹地伦坡拉、尼玛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中产出的大量动植物化石,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在古近纪/新近纪之交经历了由热带、亚热带生态体系向高原型生物群落的重大转折.以上地点渐新世地层中的鱼类、植物和昆虫化石证据表明,高原腹地在26~24 Ma仍为温暖湿润的低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还可深入藏北.这一时期动植物以攀鲈和棕榈为代表,不仅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并且表明当时盆地可能的最大海拔仅有2300 m左右.自中新世开始,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整体上向现代型过渡.裂腹鱼开始出现,并自此向特化等级演化,至上新世出现高度特化种类.早中新世植被以北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同时出现大量针叶树,草本植物进一步发展,反映气候已具温带特征.哺乳动物在早中新世出现适应温带森林的近无角犀等,而以披毛犀为代表的寒冷适应性冰期动物祖先出现于上新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这一重大转折与高原主体在早中新世隆升到接近3000 m高度所产生的降温效应相关,同时也受到全球气候转凉的影响.
邓涛吴飞翔王世骐王世骐周浙昆
关键词:新生代青藏高原生物群陆地生态系统构造隆升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的植被变化:全球信号与区域特征
2024年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EOT)是一次全球快速变冷事件.这次事件是现代冰室气候的开端,受到构造活动、海陆位置和古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对这一全球事件的响应具有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对上巴顿阶和普利亚本阶(37.71~33.9Ma)至吕珀尔阶(33.9~27.82Ma)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欧洲中纬度地区7个化石产地的9个植物群开展研究,比较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这两个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叶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域的植被组成均响应了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常绿阔叶成分比例下降和植被类型的改变.两个研究区域的植被类型均经历了从晚始新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早渐新世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混交中生林的转变.对叶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欧洲中纬度地区的叶缘特征和二级脉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叶面积明显减小.本研究表明,全球和区域因素对于研究地区植被的演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吴梦晓Lutz KUNZMANN李树峰Vasilis TEODORIDIS周浙昆苏涛
关键词:植物化石古气候叶结构
基于叶缘分析法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被引量:8
2009年
全球气候在始新世总体上经历了由极热逐渐转冷的过程。植物叶片化石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可以用来反映陆地古气候的这一变化历史。文中采用叶缘分析法首次定量重建中国始新世6个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分析结果显示,热鲁植物群(年均温17.3±3.7℃)、依兰植物群A段(年均温18.2±2.9℃)和柳区植物群(年均温22.7±2.3℃)反映了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依兰植物群B段(年均温10.1±3.4℃)、石脑植物群(年均温10.1±3.4℃)、抚顺植物群(年均温5.0±1.4℃)和白鹿塬植物群(年均温9.2±3.1℃)则反映了中始新世后期至晚始新世气温明显下降的过程。植物群的古年均温推测值与植物群物种组合代表的气候类型吻合。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中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即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气温较高,中始新世后期至到晚始新世气温明显降低。
苏涛星耀武杨青松周浙昆
关键词:年均温植物化石始新世
青藏高原中部古近纪化石植物群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中部的化石植物群对于认识高原新生代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及其古环境变化历史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该地区植物化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我们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野外工作,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近五千米的古近纪地层中新发现了一些...
苏涛吴飞翔刘佳黄健邓涛周浙昆
关键词:青藏高原古近纪植物化石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寻找青藏高原上的“远古香格里拉”
2021年
“香格里拉”一词,源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述了一个隐藏在青藏高原的山谷,那里有着神奇的雪山、茂密的森林、碧绿的草地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仿若世外桃源。现实中的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一片广袤的高寒荒芜之地。
苏涛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青藏高原荒芜多姿多彩
青藏高原中部植物多样性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
化石是认识青藏高原中部植物多样性演变过程的唯一证据,也见证了该地区的古环境变化历史。"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数个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点,采集到大量保存精美的植物化石。其中,班...
苏涛吴飞翔黄健刘佳李树峰张馨文陈佩蓉Robert A.Spicer邓涛周浙昆
关键词:青藏高原古近纪植物化石季风伦坡拉盆地
云南先峰中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α-纤维素的提取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对云南先锋中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进行α-纤维素实验提取,以验证化石纤维素的可得性。实验利用有机溶剂分离、碱液分离、无机酸分离等方法分别对研究区5件木乃伊化化石样品进行处理,并采用红外光谱检测方法与现代木材α-纤维素和国际标准α-纤维素进行对比试验。实验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均可以从化石木材中提取出α-纤维素,但过程特征各有不同。其中,有机溶剂分离实验过程耗时最长,碱液分离方法样品损失最大。相比之下,无机酸分离方法对于木乃伊化木化石α-纤维素提取的效率最高。
任军博杨思宇苏涛臧利斌全成
关键词:Α-纤维素中新世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壳斗科栎属冬青栎组)叶片化石新材料。经过两次野外工作,探明该化石产地位于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约5800m的达索普冰川南侧5号冰川冰舌前端,化石产于野博康加勒群下部砂砾岩为主的粉砂岩夹层中。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具有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类的典型特征,包括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柄粗短,叶缘全缘或具齿,二级脉5~6对,与前人报道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叶片形态完全一致。通过与高山栎类现生种和化石种形态的详细比较,并结合几何形态测量法进行定量分析,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化石叶片定为古帽斗栎(Quercus preguajavifolia Tao)。高山栎类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伴随青藏高原的抬升而逐渐繁盛并扩散到高原周边地区。由于现今的高山栎类植物海拔分布范围大(900~4500m),且化石产地的地质年代尚不清楚,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的古海拔意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次发现,不但有助于厘清化石产出的具体层位,还进一步丰富了该化石记录的形态特征并明确其分类学位置。相关认识将为进一步探究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生物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苏涛苏涛陈琳琳刘佳张馨文黄健倪喜军邓涛倪喜军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古环境被引量:6
2020年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叶形普遍微小.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黄健苏涛苏涛吴飞翔李树峰周浙昆
关键词:上新世植物化石古植被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被引量:1
2024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沃马组和贡巴组开展孢粉学分析,借此探讨盆地沉积地层的时代、喜马拉雅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依据孢粉组合将盆地内的旦增竹康组的沉积时代修订为中中新世。此外,该孢粉组合还指示吉隆盆地植被从中中新世的针阔叶混交林转变为晚中新世的疏林草地,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演化为高山草甸,并在早更新世形成现今的高山灌丛和草甸。吉隆盆地自中中新世开始沉积以来古高程就与现今较为接近,在旦增竹康组和沃马组沉积期间,海拔抬升并不显著。
刘佳宋艾张馨文高毅陈琳琳刘宾绪苏涛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植被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