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晓苏

作品数:26 被引量:2,63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气候
  • 13篇气候变化
  • 9篇IPCC
  • 5篇工作组
  • 3篇代表团
  • 3篇小麦
  • 2篇冬小麦
  • 2篇气候变动
  • 2篇气象
  • 2篇外交
  • 2篇决策者
  • 2篇光合作用
  • 2篇CO2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规范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冬小麦叶片
  • 1篇氧化碳
  • 1篇叶片

机构

  • 14篇中国气象局国...
  • 14篇中国气象局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6篇戴晓苏
  • 3篇刘文泉
  • 3篇李明星
  • 3篇刘建栋
  • 3篇陈志华
  • 3篇丁一汇
  • 3篇王馥棠
  • 3篇廖要明
  • 3篇罗勇
  • 2篇张德二
  • 2篇赵宗慈
  • 2篇高庆先
  • 2篇刘洪滨
  • 2篇任国玉
  • 2篇翟盘茂
  • 2篇高学杰
  • 2篇李从先
  • 1篇何勇
  • 1篇邢如均
  • 1篇黄磊

传媒

  • 10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气象科技合作...
  • 2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气象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世界农业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减灾
  • 1篇第二次全国气...

年份

  • 4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7
  • 2篇199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被引量:8
2008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以及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主要是基于大量新的和更全面的数据、对数据更复杂的分析、对各种过程更进一步的认识、模式对这些过程模拟的改进以及对不确定性范围更广泛的分析得到的。
戴晓苏
关键词:工作组IPCC未来气候变化
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被引量:1
2008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综述了当前关于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这些系统的适应能力及其脆弱性方面的科学认识。
戴晓苏
关键词:工作组IPCC自然系统
IPCC第一工作组第三次评估报告概述及中国科学家的参与
1999年8月,作者受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委派,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一工作组秘书处(Technical Suppor...
戴晓苏
关键词:中国科学家
文献传递
气候变暖 时不我待——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被引量:5
2007年
2007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发布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全球气候变暖愈演愈烈的今天,这一方案的公布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措施,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的政策性文件。
黄磊李巧萍徐影戴晓苏刘洪滨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国务院
包含CO_2因子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农业气象简化模型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进行了大量观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包含CO2浓度和温度因子的两个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农业气象简易模型。利用50组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两个模型各自相关的参数,回代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和0.793。进而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另外77组实测数据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在0.01%的误差概率水平下模拟能力十分接近,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3和0.9609,其中等轴双曲线型模型的模拟效果稍好于渐进指数型模型。因此,两个模型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且等轴双曲线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特点,可作为农业气象作物模型中光合作用子模型。本研究为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CO2浓度增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提供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模型。
李明星刘建栋王馥棠戴晓苏刘文泉廖要明
关键词:CO2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被引量:897
1994年
对我国近百年来温度变化的研究工作和结果作了综述。发现我国增温趋势与北半球的情况大致相似,但在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上又与全球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这包括:(1)我国温度出现最高的时期是在40年代,而不是80年代以后;(2)我国的西南地区自50年代以来一直在降温,增暖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3)近百年来中国温度变化出现两次突变,一次在1919年,一次在1952年。作者还讨论了城市化对温度测量的影响以及订正的方法。由于中国温度变化的幅度并未超过气候自然变率的范围,所以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丁一汇戴晓苏
关键词:温度变化温度
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持被引量:6
2004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表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为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和法律框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主要涉及的是与履行公约和议定书有关的问题、机制和进程。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论述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戴晓苏任国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外交谈判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被引量:1203
2006年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 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德亮高学杰戴晓苏
关键词:中国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气溶胶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第二次会议”简介
2005年
2005年8月16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国作者第二次会议.IPCC主席团成员、IPC 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到会并在开幕式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环保总局)的代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和IPCC特别报告中国作者以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国作者、IPCC中国办公室成员和新闻媒体记者共约40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戴晓苏高云陈志华
关键词:IPCC气候变化气候变动
IPCC第24次全会在加拿大召开
2005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4次全会暨IPCC第三工作组第8次会议于2005年9月22~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共有来自110个国家、17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28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戴晓苏
关键词:IPCC排放情景气候变化气候变动工作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