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明之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磁共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电针
  • 1篇电针刺
  • 1篇电针刺激
  • 1篇穴位
  • 1篇穴位电针
  • 1篇穴位电针刺激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纤维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性

机构

  • 4篇深圳市第五人...

作者

  • 4篇张明之
  • 3篇朱治山
  • 3篇蔡晓斌
  • 2篇郭瑾
  • 1篇王辉兰
  • 1篇樊伟强

传媒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纤酶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给予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探讨降纤酶个体化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患者随机分为2组,降纤酶组30例,对照组30例。降纤酶治疗组根据治疗前血浆FIB水平>4g/L,2~4g/L,1.3~2g/L分别给予首剂降纤酶15U,10U,5U,给药后每12h监测一次血浆FIB水平,当血浆FIB水平>1.3g/L时再次给予降纤酶5U,维持患者血浆FIB水平在0.7~1.3g/L之间达7d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在治疗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7d降纤酶组血浆PT、APTT延长,Fg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治疗14d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临床疗效降纤酶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独立+轻度依赖)比例降纤酶组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治疗期间降纤酶组无颅内外出血,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快速平稳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降纤酶治疗安全有效。
蔡晓斌朱治山张明之郭瑾王辉兰
关键词:降纤酶急性脑梗死个体化
多穴位电针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多穴位电针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周内)随机分为单纯动指组和电针加动指组,分别进行fMRI检查,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静止期和活动期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观察2组激活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大小。结果电针加动指组的对侧SM1区激活例数较单纯动指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加动指组对侧PMA区激活例数较单纯动指组显著增高,脑功能区激活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穴位电针刺激能更广泛激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多相关脑功能区。
蔡晓斌朱治山郭瑾樊伟强张明之
关键词:电针穴位缺血性卒中功能性磁共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给予rt-P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安全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明之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与磁共振波谱分析在AD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与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从2015-01—2016-01间收治的60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实施核磁波谱(1H-MRS)分析及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AERPs)检查。比较不同程度AD患者脑的生物代谢指标及听觉刺激诱发出P300成分变化特征,评估不同检测方法对AD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随着AD患者病情的加重,P300潜伏期随之延长,波幅降低,不同病情患者的AERPs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患者的不同脑区代谢物检测结果中,随着病情的加重,NAA及NAA/Cr值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的AD患者,P300潜伏期约长,代谢物NAA/Cr值越小,两者呈负相关性(r=-0.51,P<0.01)。结论通过对轻中重不同程度AD患者实施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及磁共振波谱检测,病情不同的AD患者P300潜伏期及脑代谢物指标不同,两种检测技术对于AD患者的早期检出具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张明之蔡晓斌朱治山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分析阿尔茨海默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