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岳跃民

作品数:44 被引量:75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经济管理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石漠化
  • 12篇植被
  • 10篇生态
  • 10篇桂西北
  • 7篇遥感
  • 7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服务
  • 3篇典范对应分析
  • 3篇植被变化
  • 3篇生态环境
  • 3篇石漠化治理
  • 3篇评价指标
  • 3篇喀斯特地区
  • 3篇光谱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地形
  • 2篇信息提取
  • 2篇植被盖度
  • 2篇治理技术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6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长沙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杂交水稻...
  • 1篇国家林业局中...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湖南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21世纪...

作者

  • 44篇岳跃民
  • 35篇王克林
  • 12篇陈洪松
  • 11篇张明阳
  • 7篇刘会玉
  • 7篇刘波
  • 6篇张兵
  • 5篇熊鹰
  • 5篇章春华
  • 4篇李儒
  • 4篇张伟
  • 3篇凡非得
  • 3篇张霞
  • 2篇徐艳芳
  • 2篇张信宝
  • 2篇童庆禧
  • 2篇张伟
  • 2篇曾馥平
  • 2篇张雪梅
  • 1篇唐俐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4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岩溶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遥感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测绘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信息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10年
基于3S技术,对1985、1990、2000和2005年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s)对景观格局的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ESVs与景观面积、破碎度、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关键类型面积、连通性以及丰富度紧密相关;景观面积与ESVs呈线性正相关,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有效网络面积和类相邻百分比与ESVs呈曲线正相关,随着关键景观类型比例的增加和连通性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增加;分离度指数、分割度指数、斑块丰富度与ESVs呈曲线负相关,随着斑块的破碎与分离的加大以及关键类型比例的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今后应加强对研究区林地、灌木和草地等关键景观类型的保护,加大其面积比例,保证其较大的蔓延度与有效网络面积和连通性,并减少干扰以免破碎度增加,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更好地支撑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陈洪松章春华岳跃民
关键词:桂西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8
2010年
揭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气象观测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1985~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2005年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3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有机质生产和土壤形成价值较高,其总贡献率分别为72.69%、70.18%和72.10%;而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林地和灌木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两者的总贡献率在3个年份分别是71.22%、73.66%和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非常低,3个年份贡献率分别仅有0.62%、0.52%和0.76%。CCA排序图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存在紧密关系,坡度、海拔等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由西向东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典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而非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减少。表明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陈洪松章春华岳跃民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桂西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典范对应分析环境因子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遥感定量评估与分析被引量:49
2009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认识成果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西南喀斯特区面临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贫困的双重压力,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年遥感影像及气象和统计资料等,对喀斯特典型区域桂西北1985~1990~2000~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服务功能呈先降后升、总体减少趋势,4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887.89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大致呈由西向东、由山区向峰丛洼地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西部)是减弱区,低值区(东部)是增强区;(2)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和有机质生产等单项生态服务功能较高,总和分别占各自年份72.69%、64.57%、70.18%和72.10%;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3)林地和灌木是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二者总贡献率在各自年份分别为71.22%、70.10%、73.66%、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生态服务功能少,总贡献率分别仅为0.90%、0.63%、0.77%、1.14%;(4)各行政区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幅度比较大,分别由23549.70元/hm2、173.5.10元/hm2、22705.1元/hm2、19062.3元/hm2低至9764.71元/hm2、7689.61元/hm2、9537.01元/hm2、7540.79元/hm2。典型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加,非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减少。研究表明,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充分发挥。
张明阳王克林陈洪松章春华刘会玉岳跃民凡非得
关键词:桂西北生态服务功能
喀斯特典型地物混合光谱与复合覆盖度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岩石裸露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是石漠化主要的地面表现特征,也是评价石漠化的关键指标。由于喀斯特地区复杂的地貌情况,使得评价石漠化需要多种地物类型覆盖度信息。该文在实测光谱支持下,构建了系列光谱指数,初步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地物混合光谱与复合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谱指数与覆盖度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光谱反射率与覆盖度的相关性。植被指数和绿色植物(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PV)覆盖度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文构造的光谱指数和干枯植被覆盖度(non-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NPV)、土壤覆盖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可决系数分别达0.70和0.73,显示了有估算NPV和土壤覆盖度的潜在能力。而光谱指数和裸岩率的相关系数稍低,最高达0.55,可以提供一定的裸岩率信息。所构建的4种指数形式中,表征光谱吸收特征深度的指数形式和NPV、土壤覆盖度以及裸岩率均拥有最高的相关性。这为高光谱遥感在喀斯特石漠化信息提取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刘波岳跃民李儒王克林张兵童庆禧
关键词:光谱分析覆盖度石漠化
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被引量:15
2020年
峰丛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水热资源相对较好,由于其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该区面临着石漠化治理投入与分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开展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基于修正的地质图将峰丛洼地区划分成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喀斯特区,依据气候分异特征将喀斯特区划分为滇东南桂西南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和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进一步依据大地貌部位及微地貌特征将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细分为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等亚区。分区结果表明各分区自然地域特征鲜明: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坡缓土厚,人口压力相对舒缓;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受气候影响显著,地貌形态以常态山为主;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问题突出,但削减快、治理成效显著;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石漠化问题严重;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石漠化比例相对较低、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人地关系相对缓和。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明确了分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有助于提升石漠化治理的区域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张雪梅张雪梅岳跃民岳跃民王克林张信宝
关键词:峰丛洼地石漠化地形地貌
桂西北河池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桂西北河池地区土地退化严重,耕地少,区域农业发展受限。基于TM遥感图像、DEM等空间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52~2006年桂西北河池地区11个县耕地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52~2006年河池地区耕地总量的变化经历了迅速增加-波动变化-迅速减少-缓慢减少的过程,空间上变化率不均衡,且近20多a间西部地区耕地减少迅速,其变化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主导驱动作用;根据回归结果提取出7类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解释变量,其中海拔和人口分布为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坡度Ⅰ(0°~5°)、GDP、至主要公路距离、至主要河流距离和至主要城镇距离;不同县之间耕地变化驱动力的解释变量存在差异,且各县耕地分布概率对于海拔、坡度Ⅰ(0°~5°)、GDP这3类解释变量较敏感,而其他解释变量敏感程度较低;东部地区耕地分布的概率更大。
余蓉蓉王克林岳跃民
关键词:耕地LOGISTIC回归分析
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7×104t(增幅为1.84%),植被碳密度从29.04t/hm2增加到29.57 t/hm2。(2)从治理措施、林种起源方式及林种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碳密度最大,超过40 t/hm2。2005—2010年,人工植苗、直播、飞播和萌生方式植被碳密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碳密度均呈明显增长(增加3.00 t/hm2),所有林种碳密度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3)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上,大致表现为西部高、中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西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超过40 t/hm2,中东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低于25 t/hm2。植被碳密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无论是非喀斯特区还是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密度都有增长趋势,其中有7个县市植被碳密度升级为更高等级。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碳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好转。
张明阳罗为检刘会玉章春华岳跃民王克林
关键词:桂西北碳密度
生态恢复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中国西南喀斯特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等生态恢复措施。对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估生态恢复措施的生态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连续11年的MODIS遥感数据,结合气象与样地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均呈波动上升变化趋势,11年间年均NPP和NEP分别为396.61和370.58 g C·m-2,变化显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1.14%和18.09%(P<0.05);年均NPP、NEP及其变化趋势在不同分区之间存在差异,年均NPP和NEP以西部喀斯特区最高(NPP:422.73 g C·m-2,NEP:397.25 g C·m-2),10年变化率则以石漠化治理区最大(NPP:34.20 g C·m-2,NEP:30.30 g C·m-2)(P<0.05);年均NPP、NEP与降水或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各植被类型NPP和NEP变化趋势相关性程度不同;桂西北喀斯特区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生态恢复措施显著增加了植被碳储量,提升了生态服务效益。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王静王静
关键词:生态服务生态恢复桂西北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稻转入基因表达的检测指示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传统方法在转基因作物目的基因表达检测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发展空间。该研究利用野外高光谱仪(ASD野外光谱仪),避免了实验室测量带来温度水分差异造成的影响,实地测量大田水稻样本光谱数据;通过引入内部聚类系数控制类内波段聚合度,使用均值光谱表征样本类光谱,计算与光合作用高度相关的边峰以及光化学植被指数等参数,快速定量了转基因组样本与亲本在光合作用波段的光谱表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转入基因得到了表达、对样本产生了影响,同时发现面积参数适合描述样本差异,而光化学植被指数对样本差异尤为敏感。这些都证明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稻转入基因表达检测上具有良好指示作用和应用优势,前景看好。
李儒陈劲松袁定阳唐俐林珲谭炎宁岳跃民和海霞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综合成效遥感监测与评估
岳跃民童晓伟张雪梅王克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