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会玉

作品数:75 被引量:848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生物学
  • 15篇经济管理
  • 14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社会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篇物种
  • 10篇EMD
  • 9篇栖息地毁坏
  • 9篇桂西北
  • 8篇物种多样性
  • 6篇多尺度
  • 6篇遥感
  • 6篇生境毁坏
  • 6篇小波
  • 5篇多尺度分析
  • 5篇灰色关联
  • 5篇降水
  • 4篇滇池
  • 4篇滇池流域
  • 4篇动态监测
  • 4篇多时间尺度
  • 4篇元胞
  • 4篇元胞自动机
  • 4篇入侵
  • 4篇生态

机构

  • 7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亚...
  • 16篇江苏省环境演...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教育部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凯里学院
  • 1篇国家林业局中...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湖南省电力公...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75篇刘会玉
  • 52篇林振山
  • 28篇张明阳
  • 13篇王克林
  • 8篇齐相贞
  • 7篇岳跃民
  • 6篇陈洪松
  • 6篇章春华
  • 5篇杜建丽
  • 5篇张真真
  • 3篇温腾
  • 2篇梁仁君
  • 2篇陈玲玲
  • 2篇谢志仁
  • 2篇杨浩
  • 2篇刘红玉
  • 2篇杨周
  • 2篇王充
  • 2篇刘金雪
  • 2篇李丽鹤

传媒

  • 19篇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南京师大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地理科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商业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数学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5篇2006
  • 8篇2005
  • 12篇2004
  • 1篇2003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8
2010年
揭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气象观测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1985~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2005年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3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有机质生产和土壤形成价值较高,其总贡献率分别为72.69%、70.18%和72.10%;而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林地和灌木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两者的总贡献率在3个年份分别是71.22%、73.66%和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非常低,3个年份贡献率分别仅有0.62%、0.52%和0.76%。CCA排序图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存在紧密关系,坡度、海拔等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由西向东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典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而非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减少。表明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陈洪松章春华岳跃民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桂西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典范对应分析环境因子
人类活动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动力模拟——以洪湖湿地生境毁坏对水鸟物种多样性影响为例
首次提出了随时间变化的人类活动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多物种竞争动力模式,并以洪湖为例模拟了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对人类活动效应(生境持续毁坏)的响应过程。模拟发现:生境的持续破坏会导致弱物种做准周期振荡,并有大批的弱物种种群...
刘会玉林振山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洪湖湿地生境毁坏水鸟
文献传递
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去趋势的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高程分异——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例
2022年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但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高程分异仍不清楚。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去趋势和偏相关方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研究区,揭示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随高程的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WUE多年均值由中心向南北递减。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多年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稀树灌木草地、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2)51.11%的区域表现出均温与WUE的正相关;而81.46%地区表明温差的扩大会使得WUE增加;有近一半的研究区表明最高温的升高有利于提高WUE,而最低温的作用则相反;有67.99%的区域表明降水增多反而会导致WUE的减少。(3)在大多数土地覆盖类型,日温差和最低温主要与WUE呈正相关,而最高温和降水主要与WUE呈负相关。在常绿针叶林、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日均温与WUE呈负相关。在其他三种植被类型下则呈正相关。(4)在低海拔地区,均温与WUE呈负相关而在中高海拔地区则转变为正相关关系。而最高温则正好相反。降水与WUE的负相关关系系数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加强,而温差和最低温与WUE的正相关关系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剧烈波动增强。
焦阜生许小娟龚海波刘会玉林振山
关键词:水分利用率偏相关
起伏地形下浙江省散射辐射时空分异规律模拟被引量:5
2011年
结合影响起伏地形下太阳散射辐射的天空因素与地面因素,通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模型和地形开阔度模型,综合考虑地面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基于常规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建立的水平面散射辐射模型,考虑天空因素对散射辐射的影响;建立了起伏地形下浙江省散射辐射分布式估算模型;逐月计算了浙江省散射辐射(100m×100m)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散射分量分布与地理地形因子、季风影响、大气透明程度有关,由高纬向低纬逐渐增加;季节分布特点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坡度、坡向对散射辐射的分布影响小,但辐射值与开阔度呈正相关,各季辐射最大值分布在开阔度大处,最小值在开阔度最小处,不同季节有所伸缩。计算结果可以为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尹静秋邱新法何永健刘会玉
关键词:DEM起伏地形
基于EMD的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成因的多尺度分析
本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存在3年和9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并以9年左右的波动为主,并且从粮食生产的趋势量分布来看,建国来我国粮食生...
刘会玉林振山
关键词:粮食生产波动EMD多尺度IMF
文献传递
物种演化对人类活动作用下不同性质栖息地毁坏的响应被引量:10
2005年
栖息地毁坏是物种多样性减少的首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物种演化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是非常必要的。而栖息地的毁坏又有瞬间毁坏和持续毁坏两种,以往对栖息地毁坏的研究集中在瞬间毁坏上,而该文则是通过N_物种竞争共存模型分析对比了物种演化对栖息地瞬间毁坏和持续毁坏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栖息地毁坏都会导致物种强弱关系的变化,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强物种将免于遭受物种灭绝的威胁,也不是强物种首先灭绝,而是因集合种群结构的不同而异。在热带雨林群落,瞬间毁坏下物种演化一般经历了强迫适应和恢复上升阶段,而持续毁坏下物种得不到恢复,只能持续衰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毁坏比瞬间毁坏更有利于物种的续存;而在温带森林群落,瞬间毁坏下物种演化一般经历强迫适应,恢复上升和准周期振荡,最后平衡,而持续毁坏下物种只能持续衰退,出现了在栖息地持续毁坏率小于瞬间毁坏率时,物种的栖息地占有率却小于瞬间毁坏时的占有率。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
关键词:物种演化栖息地物种多样性
基于动力反演方法的亚洲季风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求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亚洲季风的驱动机制,用非线性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亚洲季风的动力方程。研究发现: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季风为印度季风,印度季风系统是由南极温度和其他驱动因子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太阳活动、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对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太阳活动越强烈,稳定作用越弱;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越高,稳定作用越弱;印度季风背景值对下一刻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且强度越大,稳定作用也就越强。
李玉霞林振山刘会玉
关键词:亚洲季风
物种灭绝对不同时间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修改Tilman的多物种共存的经典模式中栖息地毁坏率(D),使D随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长情况下,本文模拟了百万年、万年和百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下,物种灭绝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大时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毁坏导致物种的强弱关系发生变化,并且强物种先灭绝,而小时间尺度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破坏是弱物种先灭绝;在百万年和万年尺度上,物种对栖息地毁坏的响应是减幅振荡衰退直至灭绝,并且最强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q)越大,振幅越大,而在百年尺度上,物种的演化几乎是直线衰退;在大时间尺度的栖息地毁坏情况下,q越大,则物种灭绝起始时间和所有物种灭绝的时间越长;而在较小的时间尺度的栖息地毁坏情况下,q越大,灭绝起始时间和所有物种最终灭绝的时间则越短。
刘会玉林振山
关键词:物种灭绝栖息地毁坏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10年
基于3S技术,对1985、1990、2000和2005年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s)对景观格局的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ESVs与景观面积、破碎度、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关键类型面积、连通性以及丰富度紧密相关;景观面积与ESVs呈线性正相关,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有效网络面积和类相邻百分比与ESVs呈曲线正相关,随着关键景观类型比例的增加和连通性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增加;分离度指数、分割度指数、斑块丰富度与ESVs呈曲线负相关,随着斑块的破碎与分离的加大以及关键类型比例的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今后应加强对研究区林地、灌木和草地等关键景观类型的保护,加大其面积比例,保证其较大的蔓延度与有效网络面积和连通性,并减少干扰以免破碎度增加,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更好地支撑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陈洪松章春华岳跃民
关键词:桂西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982—2018年中国植被覆盖变化非线性趋势及其格局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探究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研究多采用线性趋势来表达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而忽略了趋势的非线性。本文使用GLASS FVC数据,利用BFAST方法和格局分析,探讨了1982—2018年我国植被覆盖变化的非线性趋势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与线性趋势方法的对比发现,BFAST的检测结果揭示了四川盆地、黄土高原等地的植被覆盖显著增加趋势其实存在中断,青海和东北等地植被覆盖经历了由退化到改善的过程而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加,而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则由原先的改善趋势变为了退化趋势。(2)将非线性趋势结果进行分类,其中单调型增加类型占比最多,达到33.58%,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及河南等地;单调型减少占比1.8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断型增加占比22.91%,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华北地区;中断型减少占比2.68%,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由增到减占比4.20%,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由减到增占比14.62%,主要分布在吉林等地。大范围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充分反映了我国过去几十年植被的改善,但同时存在的减少趋势表明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仍不可忽视。(3)不同趋势类型发生改变的时间有所差异,总体上1988—1999年间发生的改变较少,而2000—2011年间发生的改变较多,我国21世纪以来实施的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对植被的改善过程有重要影响。(4)分布格局上,植被覆盖改善趋势类型(单调型增加,中断型增加,由减到增)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具有复杂的形状;退化趋势类型(单调型减少,中断型减少,由增到减)的面积均较小,分布也相对离散。全国尺度上趋势空间格局呈现一定规律但分布的异质性较大,区域尺度上植被覆盖经受的干扰显著,变化过程实际也是较为复杂的。本研究表明,使用非线性趋势方法和格局分析,可以更
罗爽刘会玉龚海波
关键词:植被覆盖变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