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应激反应
  • 4篇体外循环
  • 4篇外循环
  • 3篇异丙酚
  • 3篇细胞
  • 3篇丙酚
  • 2篇神经细胞
  • 2篇神经元
  • 2篇气管
  • 2篇钾通道
  • 2篇海马
  • 2篇海马神经
  • 2篇海马神经细胞
  • 2篇钙激活
  • 2篇钙激活钾
  • 2篇钙激活钾通道
  • 2篇插管
  • 2篇插管应激反应
  • 1篇代谢
  • 1篇地平

机构

  • 8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

作者

  • 8篇魏蔚
  • 7篇王泉云
  • 4篇王儒蓉
  • 3篇魏新川
  • 3篇刘斌
  • 2篇黄英
  • 1篇李羽
  • 1篇王晴威
  • 1篇余霆
  • 1篇曾晓荣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麻醉与镇...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脑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 (CPB)各阶段脑氧及乳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31例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A组 ) 16例 ,对照组 (B组 ) 15例。分别于CPB前、降温至 33℃和 30℃、低温期、复温至 30℃和33℃以及CPB后 15分钟七个时点测定动脉、颈内静脉血气及乳酸值 (LA) ,并计算脑摄氧率 (O2 Ext)及动脉 颈内静脉乳酸差值 (AVDL)。结果 :两组颈内静脉氧饱和度 (SjO2 )于低温期均明显升高 ,复温时降低 ,SjO2 <6 0 %者占 2 3% (A组 4/16 ,B组 3/15 ) ,两组间无差异 (P >0 0 5 )。B组复温期O2 Ext较低温期增加 (P <0 0 5 )。CPB开始后两组LA均升高并持续至CPB结束。两组AVDL始终接近零 ,LA无差异 (P >0 0 5 )。CPB结束后LA与CPB时间在B组呈正相关 (R =0 744 3,P <0 0 0 1) ;A组二者无相关性 (R =0 0 30 3,P >0 5 )。结论 :CPB复温期间有发生脑氧供需失衡趋势。异丙酚可降低O2 Ext。
魏蔚王泉云刘斌
关键词:异丙酚体外循环乳酸脑氧代谢
异丙酚对气管切开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喉部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期应激反应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拟行喉部手术病人 40例 ,随机分成两组 :异丙酚组在切皮前静注异丙酚 1 5~ 2mg/kg后用微泵持续给药 6~ 8mg·kg-1·h-1至气管插管后 5分钟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观察记录切皮前 (T1)、切管时 (T2 )、插管时 (T3 )及插管后 3(T4 )、5 (T5)、10分钟 (T6)病人SBP、DBP、HR、SpO2 及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在T2~ 5时血中NE和E明显升高 (P <0 0 5 ) ,异丙酚组则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对照组的SBP、DBP、HR在T2 、T3 明显升高 (P <0 0 5 ) ,异丙酚组SBP在用药后即下降 (P <0 0 5 ) ,插管时升高接近于用药前水平。结论
王儒蓉魏蔚王泉云魏新川
关键词: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异丙酚喉部手术
体外循环复温期间的应激反应及预防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中降温期、稳定低温期及复温期机体应激反应的变化及加入异丙酚的作用。方法  31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异丙酚组 (A组 ) 16例和对照组组 (B组 ) 15例。芬太尼 -安氟醚 维库溴铵维持麻醉。CPB期间A组持续静脉注入异丙酚 6~ 8mg·kg-1·h-1,分别于CPB前 (T1) ,降温 33℃ (T2 )、30℃ (T3) ,低温期 (T4) ,复温 30℃ (T5 )、33℃ (T6 )及CPB后 15min(T7)7个时点测定平均动脉压 (MAP) ,血浆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NE)及血糖浓度。结果 复温期间B组NE与E水平均较组内其它时点明显升高 (P <0 0 1) ,B组较A组的MAP、NE与E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CPB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各时点两组血糖无明显差异 (P>0 0 5 )。A组硝普钠用量明显少于B组 (P <0 0 1) ,两组多巴胺用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PB复温过程中机体应激反应增强 ,在满足麻醉基础上持续注入一定剂量的异丙酚 ,可较好地抑制复温时的应激反应 。
王泉云魏蔚刘斌黄英
关键词:复温二异丙酚体外循环应激反应
体外循环中机体应激反应的变化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通过观察 15例瓣膜置换术病人体外循环 (CPB)各时期血浆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 ,初步探讨CPB中机体应激反应的规律。方法选择瓣膜置换术病人 15例 ,18~ 6 0岁。麻醉诱导及维持使用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吸入氨氟醚 ,CPB使用非搏动性灌注 ,维持平均动脉压为 40~ 70mmHg,复温 33℃后酌情使用多巴胺 ,除此整个手术期间不使用对血浆儿茶酚胺有影响的药物。于CPB前 ,降温 33℃、30℃ ,复温前 ,复温 30℃、 33℃和CPB后分别采血测定血浆NE、E和血糖的浓度。结果 :CPB开始后 ,血糖、NE及E均较CPB前升高 (P <0 .0 1) ,CPB结束后仍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复温过程中NE、E较低温期显著升高 (P <0 .0 1) ,CPB结束后有所下降 (P <0 .0 5 )。结论 :CPB可引起血浆NE、E的明显升高 ,复温期间尤其明显 ,而平均动脉压 (MAP)和血糖不能准确反应CPB中机体应激反应的程度。提示在复温期间要加深麻醉 。
魏蔚余霆黄英王泉云
关键词:体外循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糖机体应激反应
佩尔地平对高血压病人清醒气管造口插管应激反应的预防效应
2000年
目的:研究佩尔地平对高血压病人清醒气管造口插管应激反应的预防效应。方法:30例轻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佩尔地平组(Ⅰ组,n=15)与对照组(Ⅱ组,n=15)。Ⅰ组静注佩尔地平30μg/kg,Ⅱ组静注生理盐水5ml。分9个时点监测SBP、DBP、HR、SpO2和ECG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变化。结果:在切开气管和插管即刻,Ⅰ组SBP及DBP均明显低于Ⅱ组(P<0.01),但两组NE、E均明显高于给药前值(P<0.05);各时点的组间HR及NE、E无差异(P>0.05)。结论:佩尔地平可预防高血压病人清醒气管造口插管期的升压反应,对心率影响不大,但不能降低应激性儿茶酚胺升高。
魏蔚王儒蓉王泉云魏新川
关键词:佩尔地平插管高血压病人气管造口应激反应SBPDBP
全文增补中
氯胺酮对海马神经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被引量:4
1997年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海马神经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BK)通道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神经元置于对称性高钾溶液中,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其单通道电流。用循环灌流的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氯胺酮对BK通道的作用。结果:(1)应用内面向外式膜片,该通道电导为170pS左右,随着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通道开放概率明显增加(P<0.05),当膜内侧加入钾通道阻断剂(TEA)后,通道活动被阻断;(2)应用细胞贴附式膜片,当浴液内氯胺酮浓度为0.01~0.20mmol/L时,通道开放概率及电流幅值均降低(P<0.05);当其浓度为0.50~1.00mmol/L时,通道开放概率增加(P<0.05),而电流幅值与加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对BK通道具有双向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发挥麻醉效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而其激活作用可能与全麻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关。
王泉云王儒蓉魏蔚曾晓荣
关键词:氯胺酮钙激活钾通道神经元海马神经细胞
羟丁酸钠对海马神经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
1997年
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了羟丁酸钠对海马神经元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实验选用培养3~7天的锥体神经元,在对称性高钾溶液中,应用细胞贴附式膜片和内面向外式膜片记录通道电流。结果发现:(1)该通道电导为65pS左右,对胞内〔Ca2+〕1敏感,特异钾通道阻断剂(TEA)能抑制或阻断该通道活动;(2)在细胞贴附式膜片上,羟丁酸钠明显增加该通道的开放概率。因此,羟丁酸钠对海马神经细胞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王儒蓉王泉云魏蔚
关键词:羟丁酸钠钾通道海马神经元
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0
2002年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 (CPB)中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 6 (IL- 6 )的影响。 方法 将 2 0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参附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例 )。参附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CPB前及主动脉开放 10分钟内分别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 0 ml、4 0 ml和 4 0 ml,于 CPB前、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 30分钟、主动脉开放 15分钟和 6 0分钟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浆中 TNF- α和 IL- 6的含量。 结果 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 30分钟、主动脉开放后 15分钟和 6 0分钟 ,对照组 TNF-α值均明显高于参附组 (P<0 .0 5 ) ,各时点 IL -6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降低主动脉开放后血浆 TNF- α的含量 ,具有对抗CPB所致的炎性反应的作用 ,而对 CPB中 IL- 6作用不明显。
魏蔚李羽魏新川王晴威刘斌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体外循环炎性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