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晓婷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脊髓
  • 6篇脊髓损伤
  • 2篇康复
  • 2篇康复训练
  • 2篇大鼠脊髓
  • 2篇大鼠脊髓损伤
  • 1篇形态学
  • 1篇行为学
  • 1篇再生微环境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 1篇神经行为
  • 1篇神经行为学
  • 1篇神经行为学表...
  • 1篇神经修复
  • 1篇神经再生
  • 1篇髓内
  • 1篇微环境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化

机构

  • 6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特殊教育...

作者

  • 6篇雷晓婷
  • 6篇丁新生
  • 5篇王彤
  • 4篇徐冬晨
  • 4篇刘兴波
  • 2篇王红星
  • 2篇刘源
  • 1篇姚莉
  • 1篇王选
  • 1篇张宁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训练时程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95只,分为模型组(未给予运动训练)、实验组(根据训练时程分为训练1周、2周、3周、4周组)和假手术组(切除椎板暴露脊髓,但不造成脊髓损伤)。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胸髓(T10)不完全损伤模型。运动方式采用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定。结果①运动功能:大鼠运动训练l,2,3和4周后,运动功能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5);②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大鼠运动训练2,3和4周后,N1波峰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且随训练时程增加而逐步缩短(P〈0.05)。结论部分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并且其改善作用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雷晓婷丁新生姚莉张宁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PU-340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雷晓婷丁新生刘兴波王彤许中成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特点。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3、5、7、14、21、28天组,每组各5只。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BDNF\slit-2的表达变化,计算阳性细胞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BB法进行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从第7天开始明显恢复直至28天。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前角BDNF\slit-2的表达较低。脊髓损伤24h后,损伤位点前角神经元中,BDNF\slit-2表达活跃,3天表达达高峰。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出血吸收、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随之上调,呈一定规律性,提示两者与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相关。且BDNF、slit-2主要表达于脊髓前角,提示与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刘兴波雷晓婷刘源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免疫组化
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形态学的表达变化
2007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的表达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确定训练时机提供依据。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7、14、21、28 d组,改良Tarlov法、Rivlin法进行后肢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显示了损伤后大鼠后肢肌力恢复的一个变化过程;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血肿形成、组织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1周内行为学、形态学的表达变化明显。
刘兴波徐冬晨雷晓婷王彤刘源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行为学表现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内再生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轴突分化因子Slit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规律,研究康复训练对损伤后脊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从损伤后7天起,实验组分别进行1~4周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结束时(即损伤后14、21、28、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结合图像平均光密度分析观察大鼠脊髓内BDNF、Slit2以及GFAP的表达。结果:各不同训练时程后,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5);训练后,大鼠脊髓内BDNF以及Slit2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GFAP的表达高峰延迟。结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上调脊髓内BDNF和Slit2的表达水平,延迟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使脊髓内神经元再生微环境朝有利方向变化来促进神经通路重建,改善运动功能。
雷晓婷刘兴波王红星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神经再生SLIT2
脊髓损伤后几类促神经修复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王选雷晓婷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分子作用机制神经修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