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战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坐骨
  • 3篇坐骨神经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技术
  • 2篇愈合
  • 2篇止血
  • 2篇止血剂
  • 2篇兔耳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抗菌
  • 2篇封闭负压
  • 2篇封闭负压引流
  • 2篇封闭负压引流...
  • 2篇负压
  • 2篇负压引流
  • 2篇负压引流技术
  • 2篇创面
  • 2篇创面愈合
  • 1篇代谢

机构

  • 12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武警陕西总队...

作者

  • 13篇雷战军
  • 8篇李学拥
  • 6篇陈绍宗
  • 5篇吕小星
  • 4篇李金清
  • 3篇赵聪颖
  • 3篇赵雨千
  • 2篇徐晓丽
  • 2篇李跃军
  • 2篇蔡乐
  • 2篇李望舟
  • 2篇王晓琳
  • 2篇金岩
  • 1篇李靖
  • 1篇刘镘利
  • 1篇张兆清
  • 1篇李小飞
  • 1篇王新文
  • 1篇邓晨
  • 1篇成路

传媒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华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冰片外用对大鼠后肢穿刺伤急性疼痛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研究冰片外用对大鼠外伤引起的急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及外用冰片组3组,假手术组仅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脱毛,建立手术组及外用冰片组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外用冰片组术后创面外用冰片粉末300 mg。观察外用冰片组和手术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继发机械痛阈、继发热痛阈水平和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数量(FPIN)的差异。结果假手术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痛阈变化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冰片组术后继发机械痛阈、继发热痛阈值均高于手术组,FPIN(22.6±6.7)低于手术组(36.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片外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抑制损伤处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信号对外伤后引发的急性疼痛产生抑制作用。
赵雨千吕小星赵聪颖雷战军蔡乐崔磊陈绍宗
关键词:冰片急性疼痛痛阈穿刺伤FOS蛋白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体内成软骨的实验观察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软骨细胞混和培养体内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扩传兔MSCs及软骨细胞,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和(3∶1),以6.0×1010/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PGA(聚羟基乙酸)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密度的单纯MSCs和单纯软骨细胞分别接种以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将细胞PGA材料复合物种植在成兔皮下,各标本于体内培养8wk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各组细胞与PGA支架的黏附良好.混和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软骨细胞组)体内培养8wk后均形成了成熟的软骨组织,并基本保持了复合物初始的大小和形状,两组新生软骨外观及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阴性对照组(单纯MSCs组)在体内培养过程中未形成软骨组织,而是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结论:软骨微环境在MSCs成软骨分化及体内软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能有效地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促进MSCs体内软骨形成.
倪云峰李小飞刘源雷战军卢强
关键词:软骨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PGA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给氧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给氧促进兔耳缺血性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28只大耳白兔,双耳背各造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结扎中央血管神经束及后边缘动静脉,形成缺血创面。56个创面随机分为七组:A组(-50mmHg负压同时给氧,浓度为40%±5%,每日4小时)、B组(持续-50mmHg负压4小时继之局部给氧1小时)、C组(负压治疗4min,停止1min,每日4小时,之后给氧1小时),D组(-50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E组(-125mmHg负压治疗每日4小时)、F组(单纯给40%±5%氧1小时)和G组(空白对照)。在创面形成第0、1、3、5、7、10、14、18天拍照,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在各时相点切取创面标本,组织学观察创面肉芽、上皮生长、水肿和炎细胞,Ki67免疫组化标记增殖细胞并计算增殖指数,TUNEL法计算凋亡指数。结果:负压给氧组在相同时相点创面愈合率高于单纯负压、氧疗或空白组(P<0.05),创面肉芽生长快,水肿和炎症轻,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联合局部给氧能显著促进兔耳缺血创面的愈合。
张自鹏陈绍宗李学拥李金清吕小星雷战军王晓琳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局部氧疗创面愈合
化学腐蚀性组织工程皮肤检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5
2005年
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以牛I型胶原为支架,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为细胞来源,构建化学腐蚀性检测用组织工程皮肤模型。选用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the Interagency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ICCVAM)制定的体外测试化学品腐蚀性最小执行标准中的8种化学品为检测物质。在检测实验中,8种化学品(固体10mg、液体25μl)分3min、1h局部接触组织工程皮肤模型表面,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相对细胞活力值作为判定腐蚀性的标准。结果表明,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检测模型结构完整,含有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能准确判断7种化学品的腐蚀性。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可以作为检测工具用于化学品腐蚀性的检测。
张兆清金岩余春艳王新文雷战军
关键词:组织工程皮肤化学品腐蚀性
负载金属离子的5A沸石的体外抗菌实验
2011年
目的:探讨负载金属离子的5A沸石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白色念珠菌,利用倍比稀释法对5A沸石组、磺胺嘧啶银组及载不同浓度Ag+、Zn2+5A沸石共15组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确定最佳抗菌效果离子负载方案。结果:三种细菌的MIC,双金属离子负载在抗菌上具有协同载Ag+5A沸石分别达到了125μg/ml^500μg/ml、31.25μg/ml^500μg/ml、250μg/ml^500μg/ml;附载Zn2+5A沸石分别达到了12.5mg/ml^25mg/ml、6.25mg/ml^50mg/ml、25mg/ml;负载双离子5A沸石分别为250μg/ml^500μg/ml、62.5μg/ml^500μg/ml、500μg/ml。结论:5A沸石负载金属离子后均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作用与附载金属离子的量正相关;负载相同质量Ag+的5A沸石较附载Zn2+者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双金属离子负载在抗菌上具有协同作用;2%Ag++8%Zn2+与2%Ag++10%Zn2+及4%载银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吕小星陈绍宗李学拥赵聪颖赵雨千雷战军
关键词:止血剂抗菌MIC
MCPR1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基因m cpr1在小鼠胚胎多组织发育中的表达模式。方法:取妊娠(gestationday,GD)12、14、18 d的C57BL/6N孕鼠,拉颈处死,取出胎鼠,利用已制备的MCPR1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CPR1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PR1在小鼠胚胎多组织的发育中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在小鼠胚胎14 d(E14)时,M eckel软骨内有少数MCPR1阳性表达细胞,软骨周围阳性细胞较多;在E18时,M eckel软骨内MCPR1阳性表达细胞增多,且前部较后部多。在胚眼发育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达分布。结论:推测m cpr1基因在颅神经嵴细胞成骨过程中,可能以促PCD基因的身份在软骨细胞的移行中发挥作用;胚眼发育过程中m cpr1基因可能在视泡及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丰培勋轩东英金岩顾晓明雷战军
关键词:免疫组化胚胎发育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的变化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既往实验表明,炎性因子与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观察保护和损伤因素对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因子作用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姜黄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核因子κ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6-12/2007-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人脐带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提供。内皮细胞培养采用M199完全培养基。方法: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为无血清M199培养基;肿瘤坏死因子α组:在正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损伤1.5h;姜黄素组:先在培养液中加入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30min诱导损伤,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6.25,12.5,25,50,100mg/L的姜黄素孵育1h。主要观察指标:①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可以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P<0.01),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可刺激核因子κBp65表达的强度,姜黄素可以减少核因子κBp65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30min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1h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减低(P<0.05,P<0.01)。结论:姜黄素对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并下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的表达,从而阻滞了单核细胞的聚集。
刘镘利王宗仁张筠雷战军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ΚB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体内抗菌活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对家兔急性感染伤口的抗菌作用。方法:选用兔感染创面模型,分新型战伤止血剂、5A沸石、Quiclot和空白对照组对创面进行治疗,通过组织学观察、组织内细菌计数等方法对各组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肉眼和组织学观察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治疗组动物模型伤口,炎症反应均小于其他各组;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治疗组织内细菌计数为104,比其他3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新型战伤急救止血剂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性能。
吕小星陈绍宗李学拥赵聪颖赵雨千雷战军
关键词:战伤止血剂沸石
VAC技术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间歇和持续负压下缺血创面不同处理与愈合的关系。方法:实验前1天,用脱毛剂(Nair,美国)对兔耳背脱毛。动物用1%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30 mg/kg体重),固定于手术台。75%乙醇消毒双侧耳背皮肤。距耳根3-3.5cm处分离、结扎兔耳中央神经血管束。在耳背中部形成直径2.5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保留软骨膜)[1]。止血后置动物于特制木盒内。42只大白兔共84个创面,随机分为-50mmHg-75mmHg和-100mmHg 3大组,分别施以间歇负压(运行2分钟,停1分钟)和持续负压组。实验分别运用-50mmHg,-75mmHg,-100mmHg三个不同负压值进行连续、间歇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观察伤后1,3,7,10,14,20d创面愈合情况,取伤后7d组织标本进行Western blot、HE染色,观察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及创面上皮的再生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1]。以及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50mmHg(纱布+海绵)间歇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兔耳缺血性创面的愈合最快,-75mmHg治疗组次之,-100mmHg治疗组创面愈合最慢。在同一时间点上,-50mmHg治疗组与-75mmHg,-100mmHg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相比,能够更快地促进创面VEGF的表达和肉芽组织的再生,毛细血管增多。封闭负压治疗能够降低创面组织细胞的凋亡的发生。结论:(1)封闭负压治疗能够促进缺血创面的肉芽组织再生及VEGF的表达,减少创面组织细胞的凋亡的发生;(2)-50mmHg间歇封闭负压治疗效果最好。
刘海波陈绍宗李学拥李金清雷战军蔡乐徐晓丽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创面愈合凋亡
不同方式损伤周围神经后许旺细胞钾通道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损伤兔坐骨神经电后受损区域神经许旺细胞Kv1.5钾通道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50V电损伤组、100V电损伤组、神经切割伤组,双酶消化法分离受损区域坐骨神经许旺细胞并体外培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许旺细胞Kv1.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3组动物损伤区域神经许旺细胞均有Kv1.5基因的表达,其中损伤后3~7dKv1.5基因的表达最为显著;50V组及神经切割伤组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00V组Kv1.5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许旺细胞Kv1.5基因的表达与损伤后时间及损伤电压大小有关,可能与许旺细胞的增殖有密切关系。
王志刚李学拥李跃军李望舟付国强李金清雷战军
关键词:钾通道基因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