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小星

作品数:74 被引量:495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会议论文
  • 3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负压
  • 16篇创面
  • 15篇封闭负压
  • 13篇烧伤
  • 11篇引流
  • 11篇封闭负压引流
  • 11篇负压引流
  • 10篇皮瓣
  • 10篇缺损
  • 8篇引流技术
  • 8篇疗效
  • 8篇封闭负压引流...
  • 8篇负压引流技术
  • 7篇愈合
  • 7篇止血
  • 7篇止血剂
  • 7篇细胞
  • 6篇软组织
  • 6篇体外
  • 6篇临床疗效

机构

  • 7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205...
  • 1篇解放军第三医...

作者

  • 74篇吕小星
  • 62篇李学拥
  • 42篇李跃军
  • 36篇李靖
  • 35篇李望舟
  • 34篇陈绍宗
  • 28篇蒋立
  • 19篇李金清
  • 15篇冯剑
  • 14篇赵聪颖
  • 10篇赵雨千
  • 7篇孙超峰
  • 7篇王晓琳
  • 6篇蔡乐
  • 6篇孟祥海
  • 5篇雷战军
  • 5篇刘代宏
  • 4篇袁琰琴
  • 3篇张翠英
  • 3篇张洪辉

传媒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8篇现代生物医学...
  • 7篇第八届全国创...
  • 5篇2014中华...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第十届全国烧...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华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新医药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第五届全国创...

年份

  • 2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0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进行改良的实验研究
赵雨千陈绍宗李强吕小星赵聪颖蔡乐
对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进行改良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对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进行改良。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200±20g。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5只,Beitz模型组(BM),改良Beitz模型组(IM)各15只。按照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模型要求制作,改良Beitz模型组左小腿外侧距膝关节1cm处做纵行切口长1.0cm,并垂直刺入肌肉达对侧皮肤。其余步骤同于Beitz模型。造模后分别测定各实验组动物的继发机械痛阈、继发热痛阈和脊髓背角Fos阳性蛋白的积分光密度(IOD),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后的动物模型也可反应出急性疼痛的演化过程,较原有模型敏感度提高。结论:改良后的Beitz模型组可以模拟急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适合对局部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
赵雨千陈绍宗李强吕小星赵聪颖蔡乐
关键词:痛觉敏化积分光密度
负载金属离子的5A沸石的体外抗菌实验
2011年
目的:探讨负载金属离子的5A沸石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白色念珠菌,利用倍比稀释法对5A沸石组、磺胺嘧啶银组及载不同浓度Ag+、Zn2+5A沸石共15组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确定最佳抗菌效果离子负载方案。结果:三种细菌的MIC,双金属离子负载在抗菌上具有协同载Ag+5A沸石分别达到了125μg/ml^500μg/ml、31.25μg/ml^500μg/ml、250μg/ml^500μg/ml;附载Zn2+5A沸石分别达到了12.5mg/ml^25mg/ml、6.25mg/ml^50mg/ml、25mg/ml;负载双离子5A沸石分别为250μg/ml^500μg/ml、62.5μg/ml^500μg/ml、500μg/ml。结论:5A沸石负载金属离子后均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作用与附载金属离子的量正相关;负载相同质量Ag+的5A沸石较附载Zn2+者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双金属离子负载在抗菌上具有协同作用;2%Ag++8%Zn2+与2%Ag++10%Zn2+及4%载银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吕小星陈绍宗李学拥赵聪颖赵雨千雷战军
关键词:止血剂抗菌MIC
17.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创面,本文概述了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适应证和禁忌证.
李学拥李金清陈绍宗李望舟李跃军吕小星李靖
关键词:创面愈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烧伤后残余创面外用rhEGF和rhGM-CSF的疗效对比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对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80例,采用自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取2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EGF组和GM-CSF组,EGF组采用rh EGF凝胶治疗,GM-CSF组采用rh GM-CSF凝胶治疗。观察用药后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选择8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切取创面边缘组织标本,病理学观察用药后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及毛细血管数。结果:与EGF组相比,GM-CSF组用药治疗7、14 d后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EGF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6.23±4.15)d,明显长于GM-CSF组的(12.39±2.16)d(P〈0.05);用药治疗7、14 d后,两组的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EGF组的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均明显低于GM-CSF组(P〈0.05)。结论:rhGM-CSF比rhEGF更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可能与其更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或迁移,加快毛细血管的生成有关。
孟祥海王晓琳华振孙超峰吕小星李学拥
关键词:烧伤表皮生长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创面愈合
下颌骨部分外板截除术治疗下面部宽大
2009年
目的:探讨为治疗下面部宽大而行下颌骨部分外板截骨术的有效截骨范围及其安全性.方法:以下颌第二磨牙后缘下方0.8cm为中心,向下画垂直线到下颌下缘,向后平行咬合平面画线到下颌升支后缘,两线间外板全层截除,垂直截骨线距颏孔0.5cm之间外板部分截除术.截骨缘打磨平整.结果:术后下面部宽度明显缩小,平均缩窄1.0cm,而正常的下颌角角度维持不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求美效果.结论:对下颌角角度正常的下面部宽大患者,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李望舟李学拥李跃军李靖蒋立吕小星
关键词:下颌骨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烧伤3例,外伤2例,烧伤后不稳定性瘢痕1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cm×15cm,最小7cm×9cm.结果: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8~25mo,腘窝部均获满意得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吕小星李学拥李跃军李靖蒋立李望舟
关键词:股后皮神经皮瓣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各种术后伤口裂开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外科手术后伤口裂开的临床效果及总结应用经验。方法:从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各类外科术后伤口裂开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41岁。创面面积为0.5cm×3.2cm~5.5cm×18.6cm,创面形成时间为8~94天,期间采用常规湿敷或中药换药治疗伤口未愈。给予-120mmHg~-150mmHg负压持续吸引,治疗时间为6~37天。结果:10例经封闭负压治疗后创面直接愈合,其余7例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伤口缩小,4例清创缝合,2例行局部皮瓣转移,1例行皮片移植修复,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所有伤口愈合良好,无再次裂开。结论:封闭负压技术简便、无创,能有效促进伤口清洁,加快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适合治疗各种外科术后伤口裂开,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李靖吕小星蒋立李金清李望舟陈绍宗李学拥李跃军
关键词:伤口裂开创面愈合
游离组织移植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探讨游离组织移植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并分析我科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病例23例,其中头部电损失7例,头部肿瘤病人6例,头部钛网外露病人4例,头颈部外伤病人6例,应用游离皮瓣移植,游离肌瓣...
王增军吕小星李靖冯剑李学拥
关键词:游离组织移植创面愈合皮瓣成活率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敷料下的正压及其产生机理被引量:46
2007年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敷料下压力及其产生的机理和敷料面积大小对它的影响。方法:按照VAC敷料面积的大小分为3组,采用水压法检测不同负压时各组VAC敷料下的压力。在志愿者右前臂前侧贴附VAC敷料,在负压吸引前及-10、-20、-30和-40 kPa吸引后进行CT扫描,测量皮肤距尺桡骨连线的平均距离。结果:采用不同负压吸引时,A组、B组和C组敷料下的压力值分别为5.10-6.78 kPa、3.92-6.60 kPa与2.29-6.13 kPa;负压值越大,敷料下的正压越大。采用相同负压进行VAC治疗时,VAC敷料面积越大,其下的压力越小,在以上各负压值,A组、B组和C组敷料下的正压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T结果显示,不同负压下VAC敷料下皮肤距尺桡骨连线的平均距离与负压吸引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C敷料下正压和负压同时存在,正压随敷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但VAC敷料下的组织不产生明显移位。
李学拥李望舟李跃军吕小星李靖陈绍宗李金清
关键词:烧伤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