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钦军

作品数:22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细胞
  • 13篇干细胞
  • 10篇间充质
  • 10篇间充质干细胞
  • 10篇充质干细胞
  • 5篇体外
  • 4篇血管
  • 4篇体外诱导
  • 4篇胚胎
  • 4篇脐带
  • 4篇分化
  • 3篇血管形成
  • 3篇鼠胚
  • 3篇鼠胚胎
  • 3篇胚胎干细胞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小鼠胚胎
  • 3篇小鼠胚胎干细...
  • 2篇多能干细胞
  • 2篇血管生成

机构

  • 1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天津市脐带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21篇赵钦军
  • 17篇韩忠朝
  • 11篇杨少光
  • 10篇卢士红
  • 8篇任红英
  • 7篇邢文
  • 7篇马凤霞
  • 7篇池颖
  • 6篇任倩
  • 4篇杨仁池
  • 4篇刘蒙
  • 3篇李宗金
  • 3篇陈芳
  • 2篇杨晨
  • 2篇王征宇
  • 2篇许剑辉
  • 2篇庞爱明
  • 2篇陈晓梨
  • 2篇徐斌
  • 2篇杨仁池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NA甲基化在成人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陶洁杨铭陈钟黄颖赵钦军许剑辉任贺任倩杨仁池
胎儿肺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重编程初探
2014年
该文主要研究将进行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fetal lung,FL-MSCs)转变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首先使用酶消化法对胎儿肺部组织进行分离,然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并成功获得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使用共聚焦技术检测获得的细胞,发现角蛋白表达呈阴性;共聚焦技术检测c-Myc、Oct4、Nanog以及Nestin四个干性相关因子,发现它们呈阳性;检测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免疫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判断标准;然后进行诱导分化实验,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向成脂、成骨细胞分化,经过以上实验鉴定获得的成纤维细胞为FL-MSCs。使用Yamanaka四因子体系对FL-MSCs进行诱导,可以形成类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细胞)的克隆,采用核型分析、STR检测分析以及畸胎瘤形成实验初步验证获得的克隆为iPS。
池颖杨少光徐方运王有为韩之波赵钦军马凤霞陈芳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
DNA甲基化在成人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正>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成人 ITP 的发病机制,为 ITP 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 SYBR Green 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48 名 ITP 患者与36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DNA ...
陶洁杨铭陈钟黄颖赵钦军许剑辉任贺任倩杨仁池
文献传递
用组织块培养法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分离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探讨能否从废弃的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应用组织块培养法,对2例正常供者骨髓滤网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获得的MSC数量,对其表型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存在大量的MSC,经过3代扩增后其数量接近107;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MSC形态和表型特征,可以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结论: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从骨髓滤网颗粒物中获得大量MSC。
邢文杨少光刘蒙卢士红赵钦军庞爱明姚剑峰李建平任倩韩忠朝
关键词:组织块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胎肺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本研究探讨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在TPO,IL-l1,肝素的扩增体系中分为2组培养。第1组为脐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第2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第7,10,14天时进行活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1a和CD61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4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第2组在第10天时获得的CD41+细胞和CD61+细胞数量最多,分别为第1组的4.5倍和4.7倍;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2个组的CD41a+和CD61+细胞的核发育不成熟。结论:胎肺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刺激CD41a+和CD61+细胞生成,但不能促进幼巨核细胞核的发育。
张晓光杨少光任红英赵钦军韩忠朝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巨核细胞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
<正>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容易扩增,免疫源性低,可以考虑组织工程与创伤修复。MET(mesenchymal endothelial-transition)间充质-内皮细胞转换。伤口愈合中血管内皮...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
文献传递
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Ⅸ的hUCT-MSCs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EGFP-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晓梨董春兰冯小明陈振萍周泽平许显辉赵钦军邱志勇任倩张蕾韩忠朝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基因治疗血友病B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和方法,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酶学法从脐带全层组织中分离UC-MSCs,采用改良的肝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诱导后2、4周,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RT-PCR检测肝细胞标志性基因AFP、ALB和CK19 mRNA。ELISA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培养液中ALB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HLA-Ⅰ和HLA-Ⅱ。结果从人脐带基质中分离培养的UC-MSCs在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下,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转化成为多角形或类圆形,并且表达AFP、ALB mRNA和蛋白,诱导后的UC-MSCs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诱导后的细胞不表达HLA-DR。结论UC-MSCs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M细胞仍具有低免疫原性。
任红英赵钦军刘拥军卢士红李妍涵韩忠朝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分化
不同缺氧条件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成分组成和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条件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成分组成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5只脱颈处死,取双侧股骨,分离BMSC接种于T25培养瓶中。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1组、缺氧2组、氯化钴组。各组细胞分别以低密度(5×102/cm2)、中密度(1×104/cm2)、高密度(1.5×106/cm2)接种于培养基。对照组置于常氧条件(37℃、5%CO2、21%O2)培养,缺氧1组于2.5%~4%O2、5%CO2、91%~92.8%N2条件下培养,缺氧2组置于7%~8%O2、5%CO2、87%~88%N2条件下培养。氯化钴组在培养基中加入氯化钴100μΜ/L。各组细胞培养7 d后观察结果。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BMSC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表达,RT-PCR法检测OCT4及内皮细胞相关基因(VEGF、FLT-1、FLK-1)表达。结果对照组以梭形成纤维样细胞为主,少有细胞融合现象;缺氧1、2组出现较多个体较大、扁平而宽阔的骰子样细胞;氯化钴组细胞呈圆形,个体较小。缺氧1组BMSC增殖率高于缺氧2组;中密度接种细胞增殖率最高;氯化钴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缺氧1、2组ALP染色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及氯化钴组,且缺氧1组高于缺氧2组(P均〈0.05)。缺氧1、2组OCT4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仅对照组及氯化钴组OCT4基因表达阳性。VEGF在缺氧1、2组表达均为阴性,而在氯化钴组表达阳性;各组FLK-1基因表达均为阳性;FLT-1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2.5%~4%O2、1×104/cm2接种密度条件下,小鼠BMSC中一种分化程度较高、宽阔、扁平、ALP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进一步增高。
任红英赵钦军王彤程雪莲程涛
关键词:缺氧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分化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试验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慢性实验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50只7周龄的NOD/SCID小鼠注射四氯化碳(CCL4)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后,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25只)和UC-MSC移植组(25只)。UC-MSC移植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1×106 UC-MSC,模型组注射同样体积的PBS。分别于移植后1、2、3和4周收集肝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细胞移植前后肝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变化。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C-MSC移植治疗后肝组织表达人肝细胞特异性AFP,Alb,和内皮细胞特异性CD31,Flk-1。细胞移植4周后v WF标记的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同时伴有部分的肝功能改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从(55.71±11.33)U/L减至(36.75±12.80)U/L(P<0.05)。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UC-MSC分泌几种重要的生长因子HGF,FGF-2,VEGF,和VEGF受体通过旁分泌的途径发挥肝组织修复的功能。结论在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肝组织,人UC-MSC可以分化成肝细胞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样细胞,同时旁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损伤的肝细胞,并伴有肝功能的改善。认为UCMSC移植或许成为将来肝脏损伤疾病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赵钦军任红英池颖韩之波马凤霞陈芳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损伤细胞移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