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士红

作品数:84 被引量:2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2篇生物学

主题

  • 59篇细胞
  • 31篇干细胞
  • 21篇间充质干细胞
  • 21篇充质干细胞
  • 19篇间充质
  • 14篇血小板
  • 13篇脐带间充质干...
  • 11篇脐带
  • 10篇血管
  • 10篇粒细胞
  • 10篇分化
  • 9篇造血
  • 9篇基因
  • 8篇蛋白
  • 8篇内皮
  • 8篇骨髓
  • 7篇中性粒细胞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6篇造血干

机构

  • 6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开滦总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开滦医院

作者

  • 82篇卢士红
  • 61篇韩忠朝
  • 28篇杨仁池
  • 16篇刘斌
  • 15篇刘拥军
  • 13篇马凤霞
  • 12篇池颖
  • 11篇杨少光
  • 10篇赵钦军
  • 9篇法祥光
  • 9篇冯义
  • 8篇任倩
  • 7篇徐斌
  • 7篇韩之波
  • 7篇陈芳
  • 7篇张磊
  • 6篇邢文
  • 6篇任红英
  • 6篇冯义
  • 5篇李妍涵

传媒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2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国生物工程...
  • 3篇第10届全国...
  • 3篇第九届全国实...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生物技术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13篇2005
  • 8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介素-6对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UC-MSC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共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形态、硝基四唑氮蓝还原实验和细胞表面粒系分化标志CD11b的检测,评价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结果 UC-MSC在体外能够诱导NB4细胞向粒系分化成熟并和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共同应用时存在诱导作用联合增强。白介素(IL)-6Ra中和阻断IL-6作用后可部分逆转UC-MSC的促分化作用,外源性IL-6对NB4细胞发挥促粒系分化作用。结论 UC-MSC通过分泌IL-6可以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粒系分化成熟,且和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同时应用可以达到诱导分化作用联合增强。
陈芳马凤霞李洋徐方运池颖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分化白介素-6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体内外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方法体外实验采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观察其形态变化。体内实验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小鼠后肢缺血模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分化,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鉴定缺血局部血流恢复情况。结果在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形成血管网样结构。在体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表达CD31抗体,参与实验组的动物血管重建。与小鼠的血管网络发生整合,实验组的动物后肢血流灌注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为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新的细胞选择。
武开宏莫绪明孙剑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内皮血管细胞分化干细胞新生血管化生理性
PI3K/AKT和ERK1/2信号转导途径共同介导HAPO促细胞存活作用
<正> 目的HAPO,即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是我室新发现的一个细胞因子,定位于染色体1q24-25,包括的主要结构域促细胞生成素B同源区(SomatomedinB homol...
战梅卢士红杨仁池韩忠朝
文献传递
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体外扩增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和肝素用脐血CD34+细胞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 ACS)分选CD34+细胞,用TPO、IL-11和肝素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巨核祖细胞集落分析(CFU-M K)测定巨核祖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祖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组群(CD34+、CD41a+、CD61+、CD34+CD41a+和CD41a+CD61+)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a)和透射电镜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异种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的巨核祖细胞功能。结果单用TPO7d时,CD34+CD41a+细胞扩增(4.0±1.7)倍;与IL-11联用后扩增到(10.5±4.8)倍;再加入肝素后扩增达(29.9±6.4)倍,TPO+IL-11+肝素组扩增倍数为TPO组、TPO+IL-11组的7.5、2.85倍,与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PO+IL-11+肝素组巨核祖细胞中大集落(>50个细胞/集落)达(106.8±26.9)倍,较TPO、TPO+IL-11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将扩增第7天的巨核细胞静脉输注于经放射预处理的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可明显加速其血小板及白细胞的恢复并提高小鼠生存率。电镜显示扩增的巨核细胞有一定的界膜发育等成熟特征,体外血小板活化实验证实,扩增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可产生血小板。
冯义肖志坚徐世才卢士红刘斌刘津华韩忠朝
关键词:脐血巨核祖细胞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11肝素
趋化受体应答中的组合方式
<正>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受体-受体间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及信号传导的深入研究,已对传统的受体-配体单一式应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系提出了挑战,单一式受体-配体已不能解释信号传递中存在的同步协调现象和受体间传递信息...
法祥光付冬梅卢士红杨琳
文献传递
单克隆抗体HIM82对人中性粒细胞钙离子和蛋白激酶及酪氨酸激酶信息途径的降调节作用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究单克隆抗体( 单抗) H I M82 对中性粒细胞( Np) 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物质( R O S) 的调控作用,并探索 H I M82 对该调控作用相关联的信息传递途径的影响。方法 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 单抗结合组) 在趋化物激活后, R O S水平、对 G 蛋白抑制的影响、胞内[ Ca2 + ] 水平、蛋白激酶 C( P K C) 、酪氨酸激酶( P T K) 活性的差异而判别该单抗对 R O S 及有关信息途径的影响。结果  H I M82 与 Np 结合的阳性率达95 % 以上( 对照组为0) ,以30μg/ml H I M82 作用 Np 再以佛波酯激活则对产生的 O2 - 、 H2 O2 分别下调55 % ( P< 001) 和32 % ( P< 001) ,对趋化三肽( F M L P) 、 P 物质激活 Np 产生的 H2 O2 分别下调16 % ( P< 001) 和37 % ( P< 001) 。 H I M82 的同系单抗 H I M70 对上述活化 Np 产生的 O2 - 、 H2 O2 也有相似的降调节作用。用参比法观察 H I M82 对 G 蛋白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发现 G 蛋白抑制剂百日咳毒素( P T) 对 F M L P激发生成的 H2 O2 抑制率为42 % , H I M8?
法祥光姜新卢士红杨琳
关键词:蛋白激酶C酪氨酸激酶单克隆抗体
全文增补中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脊髓半切 +hBMSCs组、脊髓半切 +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 +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 1、 7、 1 4、 2 1、 2 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hBMSCs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 ,hBMSCs组动物较PBS组死亡率下降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hBMSCs在宿主脊髓中存活 ,从第 7天开始即有NeuN和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及对侧迁移 ,第 2 8天hBMSCs来源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BMSCs可在宿主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死亡率 ;
赵宗茂张庆俊韩忠朝刘海英李洪钧孙国柱杨仁池邱录贵蔡英林朱慧芳卢士红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神经功能恢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剪接体在胚胎干细胞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的剪接体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形成胚胎样小体(EB);然后将EB种植到胶原中,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诱导出芽性血管新生。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胚胎干细胞及其分化过程中PECAM1、Oct4及胚胎阶段特异性抗原(SSEA)1的表达。应用克隆分析的方法检测不同的PECAM1剪接体在EB形成和出芽性血管新生过程中的表达分布。结果PECAM1主要表达在胚胎干细胞细胞连结部位。随着胚胎干细胞的分化,Oct4及SSEA1表达下降。胚胎干细胞表达8种PECAM1的剪接体,包括全长、Δ12、Δ14、Δ15、Δ12&14、Δ12&15、Δ14&15、Δ12&14&15,其中Δ15和Δ14&15表达水平最高。在胚胎干细胞形成EB和出芽性血管新生过程中,剪接体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其中Δ12&14&15的表达明显上升,Δ15表达下降。结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表达PECAM1,剪接体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胚胎干细胞的血管形成。
李宗金徐斌李妍涵卢士红郑以州杨仁池王征宇钱冠清韩忠朝
关键词:剪接体胚胎干细胞血管形成细胞培养
人促血液血管生成素的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及活性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重组的人促血液血管生成素(HAPO),以探讨其对骨髓细胞的作用。方法提取人胎肝总RNA,利用RT-PCR、克隆HAPO cDNA插入表达载体pET32c,使之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Ni-Chelating 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柱以及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肠激酶酶切,液体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结果经IPTG诱导HAPO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经一系列层析获得融合的rh-HAPO,肠激酶酶切除去N-端融合部分后,获得高纯度的rh-HAPO。液体培养小鼠骨髓实验发现rh-HAPO可促进CD34+细胞和flk-1细胞的增殖。结论重组蛋白rh-HAPO可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
刘拥军任倩韩之波杨萍王彤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基因表达分离纯化大肠杆菌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NB4白血病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
2017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体内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影响肿瘤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潜在临床价值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方法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NB4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分别提取了NB4细胞单独培养组和NB4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NB4细胞的mRNA并将其反转录为cDNA,两组分别标记荧光,做成探针并与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其荧光强度,分析两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NB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凋亡;(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后的NB4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中有530个基因上调和53个基因下调,与基因相关的功能和信号通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调节;(3)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大量基因表达、基因功能及多种信号通路影响NB4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范会芳陈芳马凤霞池颖卢士红韩忠朝
关键词:干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NA芯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