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忠朝

作品数:374 被引量:1,64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6篇期刊文章
  • 60篇会议论文
  • 27篇专利
  • 19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4篇医药卫生
  • 36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40篇细胞
  • 134篇干细胞
  • 70篇间充质干细胞
  • 69篇充质干细胞
  • 60篇血管
  • 57篇间充质
  • 55篇造血
  • 51篇基因
  • 44篇白血
  • 44篇白血病
  • 42篇脐带
  • 38篇骨髓
  • 36篇分化
  • 34篇血管新生
  • 34篇造血干
  • 32篇脐带间充质干...
  • 31篇血小板
  • 31篇内皮
  • 30篇体外
  • 26篇造血干细胞

机构

  • 254篇中国医学科学...
  • 68篇中国医学科学...
  • 25篇暨南大学
  • 17篇国家工程研究...
  • 15篇天津市脐带血...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9篇中国协和医科...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7篇天津昂赛细胞...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深圳大学
  • 4篇天津市第三中...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72篇韩忠朝
  • 63篇卢士红
  • 53篇杨仁池
  • 35篇刘拥军
  • 29篇韩之波
  • 21篇邱录贵
  • 21篇马凤霞
  • 21篇刘斌
  • 19篇杨少光
  • 19篇池颖
  • 19篇蔡英林
  • 18篇李扬秋
  • 18篇肖志坚
  • 18篇冯四洲
  • 17篇李妍涵
  • 17篇任倩
  • 17篇赵钦军
  • 17篇韩明哲
  • 14篇冯义
  • 13篇王有为

传媒

  • 3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1篇中国生物工程...
  • 9篇中华医学杂志
  • 9篇中国病理生理...
  • 9篇生物医学工程...
  • 8篇国外医学(输...
  • 8篇第九届全国实...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7篇第10届全国...
  • 6篇临床血液学杂...
  • 6篇基础医学与临...
  • 6篇细胞与分子免...
  • 6篇天津市生物医...
  • 5篇国外医学(生...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天津医药
  • 4篇医学分子生物...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2篇2013
  • 11篇2012
  • 14篇2011
  • 14篇2010
  • 16篇2009
  • 11篇2008
  • 30篇2007
  • 49篇2006
  • 57篇2005
  • 49篇2004
  • 46篇2003
  • 22篇2002
  • 11篇2001
  • 8篇2000
  • 5篇1999
  • 3篇1998
3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凝胶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
邹立贤韩忠朝段建荣袁文肃赵玉明赵玉萍任惠
交联烯丙基葡聚糖凝胶Hemagel AD的制备是由烯丙基葡聚糖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甲苯中经过反相悬浮聚合而制得的,它的孔度范围是经过仔细控制的,性能类似于Sephacryl。根据不同的聚合条件、不同的反应物配比...
关键词:
关键词:凝胶
循经选穴移植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比较常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与穴位注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优劣。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员并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一组进行常规移植,即于肌肉丰厚处多位点等间距注射,一组循经选取相关穴位进行细胞注射,分别于术后第6、12、18周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监测及比较。结果:穴位注射组患者的冷感、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在第6周和第12周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移植组,第6周较第12周改善更为明显,具有显著差异,第18周的疗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间比较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穴位注射组较常规移植组具有近期镇痛、改善冷感及延长无痛行走距离的优势。
张彦黄平平李尚珠韩忠朝
关键词:缺血穴位
一种用于辐射损伤治疗的多肽类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血小板第4因子(PF4)或其活性片段或它们的活性突变蛋白为有效成分用于放射损伤治疗的多肽类药物组合物,所说的药物组合物可以是天然的,基因重组的或它们的组合物,将PF4按规定程序与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骨髓细胞...
韩忠朝马月霞雅克·康莫妮卡·阿拉玛妮
文献传递
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干扰hUC-MSCs表面CD151,实验分为实验组(siRNA-CD151组)和对照组(siRNA-N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72 h后hUC-MSCs CD151及其它细胞表型,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检测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hUC-MSCs HGF分泌量。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干扰72 h hUC-MSCs实验组CD151(11.97±2.63 vs95.66±1.56;P<0.01)和CD105(93.66±0.21 vs 83.37±0.71;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 mRNA变化和流式结果一致。(2)给予siRNA-CD151后能够减缓细胞周期进展,表现为细胞G1期增多,S期减少。(3)实验组hUC-MSCs HGF和TGF-β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而COX-2表达量升高(P<0.05),IDO无明显改变;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hUC-MSCs HGF分泌量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体外干扰CD151后hUC-MSCs仍保持干细胞表型,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但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增殖能力和相关免疫调节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罗伟峰韩之波杨舟鑫李丽娜及月茹王有为李萡李扬秋韩忠朝
关键词:CD151间充质干细胞RNA干扰免疫调节
中国ITP病人的γ-干扰素+874A/T和白介素4内含子3 VNTR基因多态性研究
<正>目的:Th1极化参与了 ITP 发病过程,细胞因子在 ITP 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去调查γ-干扰素+874A/T 和白介素4内含子3 VNTR 基因多态性是否参与了 ITP 的易感性。方法...
陈晓梨许建辉陈振萍周泽平冯小明周毓玲任倩杨仁池韩忠朝
文献传递
GATA3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了解转录因子GATA3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表达的情况。方法体外扩增培养BMSC,运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GATA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GATA3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的BMSC中均有一定的表达。BMSC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的GATA3基因表达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的GATA3表达率比正常组低,且AML的BMSC中GATA3基因表达水平>ALL>正常>CML。结论转录因子GATA3基因可在正常和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并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其表达模式的改变可能与白血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吴秀丽李扬秋王震陈少华杨力建罗更新张洹朱康儿韩忠朝
关键词: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
低氧条件下干细胞因子在MCF-7乳腺癌细胞表达及调控机制
目的: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一种分泌型的生长因子,起初认为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早期造血调控。后续研究发现,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c—kit)不仅在造血细胞中表达,并且表达于前列腺癌,乳癌,卵...
任贺赵辉韩之波韩忠朝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
文献传递
PI3K/AKT和ERK1/2信号转导途径共同介导HAPO促细胞存活作用
<正> 目的HAPO,即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是我室新发现的一个细胞因子,定位于染色体1q24-25,包括的主要结构域促细胞生成素B同源区(SomatomedinB homol...
战梅卢士红杨仁池韩忠朝
文献传递
抗CD33抗体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2005年
CD33抗原是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个合适的靶点,抗CD33单克隆抗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并且可将靶向性单抗与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偶联杀伤靶细胞,发挥治疗作用。抗CD33单抗GO(gemtuzumab ozogamicin)已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抗 CD33抗体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宋国丽韩忠朝
关键词:药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放射性同位素
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体外扩增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和肝素用脐血CD34+细胞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 ACS)分选CD34+细胞,用TPO、IL-11和肝素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巨核祖细胞集落分析(CFU-M K)测定巨核祖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祖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组群(CD34+、CD41a+、CD61+、CD34+CD41a+和CD41a+CD61+)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a)和透射电镜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异种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的巨核祖细胞功能。结果单用TPO7d时,CD34+CD41a+细胞扩增(4.0±1.7)倍;与IL-11联用后扩增到(10.5±4.8)倍;再加入肝素后扩增达(29.9±6.4)倍,TPO+IL-11+肝素组扩增倍数为TPO组、TPO+IL-11组的7.5、2.85倍,与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PO+IL-11+肝素组巨核祖细胞中大集落(>50个细胞/集落)达(106.8±26.9)倍,较TPO、TPO+IL-11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将扩增第7天的巨核细胞静脉输注于经放射预处理的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可明显加速其血小板及白细胞的恢复并提高小鼠生存率。电镜显示扩增的巨核细胞有一定的界膜发育等成熟特征,体外血小板活化实验证实,扩增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可产生血小板。
冯义肖志坚徐世才卢士红刘斌刘津华韩忠朝
关键词:脐血巨核祖细胞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11肝素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