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安东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干细胞
  • 3篇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毒性
  • 2篇哮喘
  • 2篇哮喘小鼠
  • 2篇小鼠
  • 2篇肺组织
  • 2篇分化
  • 2篇长期毒性
  • 1篇毒性实验
  • 1篇毒性试验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信息调控
  • 1篇许旺细胞
  • 1篇诱导分化
  • 1篇增殖

机构

  • 8篇深圳大学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市药品检...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活力健国际有...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赵安东
  • 7篇蔡飒
  • 4篇潘宇
  • 3篇刘志刚
  • 3篇林慧婷
  • 2篇谢欣彤
  • 1篇孙圆媛
  • 1篇钟志强
  • 1篇李海红
  • 1篇连国云
  • 1篇金翠英
  • 1篇吕艳思
  • 1篇王龙祥

传媒

  • 3篇感染.炎症....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干细胞:许旺细胞的新来源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许旺细胞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许旺细胞不易直接获取,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目的:综述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许旺细胞的作用以及各种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的潜能。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1有关许旺细胞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验证及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Schwann cells,nervous system,stem cells"。排除重复性研究,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及其引文。根据纳入标准,收集到29篇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许旺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营养因子为受损的神经营造了适于修复与再生的微环境,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同时通过增殖及分化等机制围绕新生轴突形成髓鞘。神经修复需要大量许旺细胞的参与,而许旺细胞不易直接获取。研究表明,各种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嵴干细胞和嗅鞘细胞,能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许旺细胞样细胞,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备受关注。
赵安东蔡飒吕艳思潘宇林慧婷
关键词:许旺细胞神经系统干细胞
2036灵芝孢子油软胶囊长期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2036灵芝孢子油软胶囊对大鼠产生的长期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方法:根据成人用量和本品最大灌胃浓度,将大鼠分为3个剂量(0.5、0.9、1.8 g/kg)给药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连续口服26周,停药4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脏器系数检查。结果:给药组活动自如,外观、摄食和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质量增加;血清生化指标,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睾丸、卵巢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尸检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2036灵芝孢子油软胶囊长期毒性实验未见异常反应,临床上用本品是安全可靠的,可长时间较大剂量服用。
赵安东金翠英钟志强陈有志钟文玲蔡飒
关键词:毒性实验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方法根据成人用量和本品最大灌胃浓度,将大鼠设定为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组(分别为5.40g/kg、2.70g/kg、1.35g/kg)和1个阴性对照组。大鼠连续口服26周,停药后再观察4周,进行一般症状观察,血象、生化、脏器解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剂量动物组活动自如,外观、摄食和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质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睾丸、卵巢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尸检动物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反应,无毒剂量为5.40g/kg(相当于临床拟定人用剂量的60倍),临床上应用本品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长时间较大剂量服用。
蔡飒赵安东孙圆媛钟志强
关键词:长期毒性试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分布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为以MSCs为基础的哮喘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哮喘组和MSCs处理组。在无菌条件下取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MSCs,体外扩增并鉴定。哮喘组和MSCs处理组应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第0、7、14天)和雾化吸入(第15~21天)制备慢性哮喘模型。第14天通过尾静脉注射将表达GFP的MSCs移植入MSCs处理组小鼠。于末次激发哮喘后24 h,取3组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计数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取肺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部气道炎症情况,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分布,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支气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结果:GFP转基因小鼠骨髓中分离的MSCs表达MSC特异性标志物并表达GFP。MSCs处理组和哮喘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以及外周血和BALF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MSCs处理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比较,MSCs处理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改善,支气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外源性MSCs体内移植能集中分布于哮喘小鼠肺组织并通过减少哮喘气道嗜酸粒细胞侵润等方式抑制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
林慧婷蔡飒潘宇谢欣彤赵安东刘志刚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粒细胞
细胞重编程及表观遗传信息调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外源性转录因子可以诱导已分化成熟的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iPS 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向机体各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
王龙祥蔡飒潘宇赵安东
关键词:多能干细胞信息调控表观遗传组织细胞分化增殖能力
SDF-1/CXCR4信号轴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哮喘小鼠肺组织的迁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R4轴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迁移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GFP转基因小鼠骨髓MSC,体外扩增,鉴定.采用Transwell培养系统,观察0、50、100、150和200 ng/ml SDF-1和CXCR4阻断剂AMD3100对MSC体外定向迁移的影响.取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n=10):PBS非哮喘组、MSC非哮喘组、PBS哮喘组、MSC哮喘组、SDF-1处理哮喘组、AMD3100处理哮喘组.哮喘组采用哮喘致敏液0.2 ml(含100 μg卵白蛋白)致敏,并使用卵白蛋白雾化吸入激发哮喘.非哮喘组在致敏和激发时均予以PBS处理.MSC处理组于哮喘激发前移植外源性MSC.SDF-1处理哮喘组在MSC移植前气管内注入SDF-1,AMD3100处理哮喘组注入AMD3100预先孵育的MSC.PBS哮喘组注射等量的PBS液.采用Westerna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SDF-1的表达水平,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表达GFP的外源性MSC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比较SDF-1和CXCR4阻断剂AMD3100干预对MSC向肺组织迁移的影响.结果:Transwell实验显示MSC的迁移水平与SDF-1(0~150军ng/ml)成浓度依赖性.与正常小鼠比较,哮喘小鼠肺组织SDF-1表达增强.与MSC非哮喘组比较,MSC哮喘组小鼠肺部有更多MSC聚集.在哮喘肺组织中增加外源性SDF-1能够促进MSC向肺组织迁移.通过AMD3100阻断MSC的CXCR4可以明显减少MSC向肺组织的迁移水平.结论:SDF-1/CXCR4轴参与了MSC迁移到哮喘小鼠肺组织的过程.
赵安东林慧婷蔡飒潘宇谢欣彤刘志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哮喘SDF-1CXCR4
三维重建技术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配合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寄生虫细微结构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寄生虫的生理生化及致病机理提供了基础。本文分别从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个方面介绍了三维重建技术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一定的阐述。
赵安东连国云刘志刚
关键词:三维重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寄生虫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汗腺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人汗腺细胞(hSGCs)。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hMSCs和hSGCs,原代培养hSGCs融合后,收集细胞,制备汗腺细胞匀浆,用含10%汗腺细胞匀浆的汗腺培养基来诱导培养hMSCs。1周后,检测诱导培养的hMSCs的抗原表达。结果:培养的hSGCs表达CK19和CEA;hMSCs表达CD44、105,不表达CK19、CD34和CEA。诱导培养1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诱导培养组少量细胞表达CEA和CK19,而对照组未见CEA和CK19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EA在诱导培养组的阳性表达率约为(6.2±1.2)%,对照组(0.9%±0.0)%(P<0.05)。结论:在无完整汗腺细胞存在的情况下,hMSCs在体外也可诱导分化为hSGCs。
蔡飒赵安东李海红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