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小平

作品数:43 被引量:426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食管
  • 11篇便秘
  • 10篇反流
  • 8篇功能性便秘
  • 6篇流病
  • 6篇测压
  • 5篇食管动力
  • 5篇胃食管
  • 4篇易激综合征
  • 4篇直肠
  • 4篇食管反流
  • 4篇舒张
  • 4篇舒张功能
  • 4篇综合征
  • 4篇胃食管反流
  • 4篇结肠
  • 4篇近端
  • 4篇近端胃
  • 4篇功能性消化不...
  • 4篇便秘患者

机构

  • 41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3篇谢小平
  • 35篇侯晓华
  • 8篇刘诗
  • 6篇向雪莲
  • 4篇朱良如
  • 4篇涂蕾
  • 4篇孙圣斌
  • 4篇熊汉华
  • 4篇王智凤
  • 4篇宋军
  • 4篇黄绪群
  • 3篇查慧
  • 3篇李海霞
  • 3篇李翠萍
  • 3篇辛海威
  • 3篇许军英
  • 3篇刘俊
  • 2篇巴莹
  • 2篇候晓华
  • 2篇陈文妹

传媒

  • 11篇胃肠病学
  • 8篇中华消化杂志
  • 5篇临床内科杂志
  • 4篇临床消化病杂...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The 14...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超法测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容纳舒张功能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B超测定近端胃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并对操作条件进行标准化。用该法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近端胃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健康对照者20名(对照组),FD患者31名(FD患者组),采用实时B超测定进食液体试餐(500mL,711.28kJ)后近端胃容积,同时对受试者试餐前后上腹部症状进行评分。结果:试餐后40min前各时间点FD患者组近端胃容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48.4%的FD患者舒张期至少有一个时间点的近端胃容积异常。FD患者组试餐后较对照组诱发更明显的症状(P<0.01),77.4%的FD患者餐后出现症状诱发加重。结论:FD患者近端胃舒张功能受损。B超法可应用于与近端胃舒张功能相关的胃肠动力疾病研究和临床实践。
黄绪群许军英孙圣斌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舒张功能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与胃排空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症状重叠现象很常见,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和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存在症状重叠现象。但慢性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现象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对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症状评分、胃电图和胃排空研究,初步探讨和分析重叠症状、胃电活动和胃动力障碍的特点。
李翠萍刘诗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便秘患者胃电活动胃排空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高分辨率测压下食管动力特点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测压的方法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食管运动功能及其与食管症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18例,均接受36通道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记录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10次5ml水及10ml水连续吞咽状态下食管体部蠕动情况。结果18例受试者中失蠕动8例,弱蠕动9例(频发性无蠕动及大缺损性弱蠕动7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8例。连续吞咽中88.9%的患者未见蠕动波出现。10例存在食管症状者中,失蠕动患者6例,食管体部弱蠕动4例。无食管症状者中,2例失蠕动,5例食管体部弱蠕动。结论食管功能异常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疾病早期无食管症状者即可出现食管动力异常。
张秀静向雪莲涂蕾沈凌汛崔舜陶娟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食管动力
不同温度试餐对健康人近端胃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应用B超测定近端胃舒张功能的可行性,研究不同温度试餐对健康人近端胃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名,采用实时B超测定每位受试者进食液体试餐后60分钟内的近端胃容积,并计算排空分数。每位受试者分别采用37℃试餐和4℃试餐,对试餐前后行上腹部症状及胃底气体对超声影像的干扰进行评分。结果在试餐后所有8个时间点4℃试餐时近端胃容积较37℃试餐时小(P<0.01)。餐后20分钟和30分钟,4℃试餐时近端胃排空分数较37℃试餐大(P<0.05)。4℃试餐后症状积分较37℃试餐后高(P<0.05)。结论B超测定近端胃容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低温刺激使健康人近端胃舒张功能下降而液体排空加快。
孙圣斌黄绪群侯晓华谢小平
关键词:近端胃舒张功能胃排空
胃感觉过敏患者胃黏膜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变化被引量:6
2006年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T)参与了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已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中分泌5-HT的肠嗜铬细胞(EC细胞)和肥大细胞有所改变。目的:研究胃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子恒压器测定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和15名正常对照者的胃感觉阈值,根据胃感知阈值将23例行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FD患者分为感觉过敏(FD-H)组和感觉正常(FD-N)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FD组的胃感知、不适和疼痛阈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D-H组近端胃黏膜每高倍视野下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FD-N组和正常对照组(14.1±2.3对8.7±1.9和8.3±1.4,P<0.05)。扩张刺激后,FD-H组5-HT阳性细胞IOD值的降幅(反映介质释放量)较FD-N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16.3%±3.4%对10.7%±2.2%和8.1%±2.3%,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5-HT阳性细胞释放介质越多,胃感知阈值越低。结论:部分FD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与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介质释放增加有关。
朱良如钱伟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感觉过敏血清素肠嗜铬细胞
多潘立酮对健康志愿者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和酸反流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背景:多潘立酮作为胃肠道促动力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关于其对食管动力影响的研究甚少且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多潘立酮对健康志愿者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LESP)、食管体部运动功能、一过性LES松弛(TLESR)和酸反流的影响,明确多潘立酮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于口服60mg多潘立酮前(基线期)和服药后分别行食管测压,每次连续测定空腹1h和餐后3h食管压力;同时行食管pH监测。结果:服用多潘立酮后30、45、60min,LESP较基线期显著升高(P=0.0001、0.0001和0.001),作用持续至餐后30min和60min(P=0.0001和0.003)。服药后1h,酸反流次数显著减少(P=0.046)。多潘立酮对餐前、餐后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和TLESR发生频率无明显影响,但服药后TLESR伴酸反流率显著降低(P=0.007)。结论:一次性口服较大剂量多潘立酮可显著增加健康志愿者的LESP,减少酸反流次数,降低TLESR伴酸反流率。对于严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次性口服较大剂量多潘立酮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胃食管反流的方法。
李海霞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多潘立酮食管括约肌测压法食管PH监测
中国人肛门直肠功能多中心检测参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获得我国健康人不同年龄及性别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参数的正常值。方法收集4个医疗中心的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为18~39岁,Ⅱ组为40~59岁,Ⅲ组为≥60岁。应用气液压毛细灌注系统和 Pc Polygraf HR 台式高分辨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测定受试者静息状态下肛门括约肌参数;嘱受试者模拟排便,记录与排便相关的参数;最后向气囊充气评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及直肠排便感知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 检验分别比较3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受试者间的各项参数。结果共纳入健康受试者166名,Ⅰ组79名,其中男40名;Ⅱ组68名,其中男29名;Ⅲ组19名,男11名。肛门括约肌参数中3个年龄组间肛门括约肌长度(ASL)、有效肛门括约肌长度(VASL)、肛门括约肌静息压(RASP)、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SASP)及肛门括约肌有效缩榨压(VSASP)时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男性 SASP[(180.13±8.10)mmHg,1 mmHg=0.133 kPa]明显高于女性[(143.93±6.59)mmHg,t=-3.489,P =0.001],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排便相关参数中3个年龄组间模拟排便时直肠内压、直肠-肛门括约肌压力梯度(RAPG)、肛门括约肌松弛率(ASRR)及排便时直肠-肛门括约肌同步(R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男性模拟排便时直肠内压[(61.23±3.46)mmHg]和 RAPG[(40.04±4.08)mmHg]明显高于女性[(44.47±2.32)mmHg,t=-4.075;(24.00±2.59)mmHg,t =-3.367,P 均<0.01],男女之间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所有受试者 RAIR 均存在,3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直肠排便感知功能中3个年龄组之间初始阈值(FRS)、排便阈值(CRS)
孙晓红王智凤辛海威朱有玲王学勤罗金燕谢小平侯晓华邹多武柯美云
关键词:性别年龄
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顺应性被引量:5
2006年
背景:直肠顺应性是直肠运动的重要特征,其改变可能是便秘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便秘患者直肠感觉和顺应性的差异,了解直肠顺应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恒压器(barostat),以500ml聚乙烯球囊对直肠进行快速位相性扩张,检测功能性便秘(FC)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患者的直肠感觉和顺应性,并与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FC和C-IBS组的直肠顺应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6.34ml/mmHg±2.26ml/mmHg和6.50ml/mmHg±2.48ml/mmHg对9.57ml/mmHg±2.77ml/mmHg,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直肠感觉过敏便秘患者的顺应性明显增高,但FC和C-IBS组感觉与顺应性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结论:一些便秘患者对直肠扩张感觉异常可能部分系由直肠顺应性改变所致,根据直肠顺应性结合感觉变化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类型的便秘。
查慧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顺应性直肠感觉
下食管括约肌与膈肌分离对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分析下食管括约肌(LES)与膈肌分离患者的胃镜表现,探究其在诊断食管裂孔疝(HH)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患者资料,从中筛选提示LES与膈肌分离的患者,排除上消化道手术史及缺乏完整胃镜资料的病例,共93例纳入分析.按芝加哥标准分成3组,Ⅰ型组(LES与膈肌分离<1 cm)21例;Ⅱ型组(LES与膈肌分离1~<2 cm)37例;Ⅲ型组(LES与膈肌分离≥2 cm) 35例.分析各组间胃镜表现差异.以HRM为金标准,计算胃镜诊断HH的敏感度、特异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间胃食管连接部(EGJ)与门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GJ与膈食管裂孔压迹的距离:Ⅲ型组[(3.57±0.78) cm]>Ⅱ型组[(1.89±0.81) cm]>Ⅰ型组[(1.14±0.67)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9.26、11.44、3.57,P均<0.05].贲门久开和胃囊上压迹出现率:Ⅲ型组>Ⅱ型组>Ⅰ型组(80.0%、40.5%、4.8%,x2=11.64、29.76、8.59,P均<0.05;91.4%、27.1%、4.8%,x2=30.69、40.73、4.32,P均<0.05).His角变钝(可从食管看到胃体)和疝囊出现率:Ⅲ型组大于Ⅰ型组和Ⅱ型组(分别为74.3%和77.1%,24.3%和24.3%,4.8%和4.8%;x2=17.97、25.41,P均<0.05),Ⅰ型组和Ⅱ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管炎发生率:Ⅲ型组和Ⅱ型组皆大于Ⅰ型组(71.4%,59.5%,14.3%;x2=17.14、11.15,P均<0.05),Ⅲ型组和Ⅱ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食管在:3组各1例.胃镜诊断HH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81.0%.结论 HH的胃镜表现中,EGJ与膈食管裂孔压迹距离、贲门久开、His角变钝、胃囊上压迹及疝囊是比较重要的指标.胃镜诊断HH敏感度较高,特异度偏�
汪之沫余晓云蔺蓉熊汉华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胃镜检查
吗丁啉和铝碳酸镁合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及胃内胆汁的影响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探讨促动力药吗丁啉和胆盐结合药铝碳酸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24小时胆汁的影响。方法: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经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证实,记录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症状的积分后,予以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餐前15分钟服用,3次/d,铝碳酸镁0.5g,每日餐后60分钟服用,3次/d。治疗4周后观察上述症状积分的变化,并复查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4种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4周后腹痛、饱胀症状进一步改善,24小时胃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由治疗前的30.4±20.2%降至15.6±6.6%(P<0.01),反流次数由治疗前的104.9±57.6次降至50.8±19.6次。结论:吗丁啉与铝碳酸镁合用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降低胃内胆汁反流指标,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案。
陈婕谢小平侯晓华
关键词:胆汁反流胃炎吗丁啉铝碳酸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