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二氮嗪
  • 7篇心脏
  • 6篇心肌
  • 5篇排斥
  • 5篇排斥反应
  • 5篇灌注
  • 5篇分子
  • 4篇心脏移植
  • 4篇血管
  • 4篇移植排斥
  • 4篇移植排斥反应
  • 4篇细胞
  • 4篇共刺激
  • 4篇共刺激分子
  • 4篇CELSIO...
  • 4篇刺激分子
  • 3篇动脉
  • 3篇心肌保护
  • 3篇移植物
  • 3篇移植物排斥

机构

  • 22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2篇潘晓华
  • 20篇严志焜
  • 13篇胡志斌
  • 10篇周永列
  • 8篇赵仲生
  • 7篇周冰
  • 6篇王海涛
  • 6篇邱莲女
  • 5篇吕治林
  • 4篇许林海
  • 4篇林惠君
  • 4篇孟群
  • 2篇贾敬年
  • 1篇王官将
  • 1篇钱文伟
  • 1篇徐文娟
  • 1篇沈岳良
  • 1篇张帆
  • 1篇陈锦平
  • 1篇贾静年

传媒

  • 6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器官移植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2004年浙...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的改进
2005年
周冰严志焜潘晓华
关键词:排斥反应移植免疫学心脏搏动
二氮嗪对移植鼠心不同时期心肌组织ATP酶活性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二氮嗪对移植鼠心在术后不同时期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的变化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Heron法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拮抗组,并在术后不同时间(5min、1周、3个月)留取标本,检测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及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1)实验Ⅰ、Ⅱ组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和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Ⅰ、Ⅱ组(P<0.05);实验组中Ⅰ、Ⅱ、Ⅲ组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增高呈递减性显著性减弱(P<0.05),实验Ⅰ组肌浆网Ca2+-ATPase活性显著高于实验Ⅱ、Ⅲ组;余差异无显著性。(2)拮抗组取消实验组DE的这一增高作用。(3)中长期各组均有良好的心肌超微结构保护,肌节清,线粒体肿胀不明显,嵴结构尚清楚,排列整齐;仅Ⅲ组偶有空泡变性。结论二氮嗪对移植鼠心长期冷缺血保存后,有更好的保存和提高细胞膜Na+-K+-ATPase和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持心肌能量代谢有效地进行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胡志斌严志焜潘晓华贾静年周永列
关键词:二氮嗪NA^+-K^+-ATPASECA^2+-ATPASE
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通过对GBR连续组织学研究及放射学检查 ,探讨几丁质 硅胶复合膜在引导性骨再生 (guidedboneregenerationGBR)中的作用。方法 取新西兰兔 2 4只 ,造成双侧桡骨 15mm骨缺损 ,将48只肢体平均分为A、B、C、D组 ,每组各 12只肢体 ,分别用几丁质 硅胶复合膜、几丁质膜、硅胶管及空白对照。于手术后 2、4、6、8、12、16周处死每组各两只兔 ,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几丁质 硅胶复合膜组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动的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几丁质、硅胶管及空白对照组 (P <0 0 5 ) ,使骨缺损得到了修复。结论 几丁质 硅胶复合膜能促进内。
陈锦平张帆赵仲生潘晓华王官将曹梅迅徐文娟
关键词:引导组织再生骨痂比较组织学
共刺激分子B7及其受体CD28、OX40和CDlla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1、B7—2分子及其受体CD28和OX40、CD11a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B7分子、OX40、CD11a及淋巴细胞C...
周永列严志焜吕治林赵仲生邱莲女周冰潘晓华林惠君
关键词:共刺激分子移植物排斥
文献传递
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的动态变化
2008年
笔者通过观察大鼠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从而分析PECAM-1/CD31表达与IR损伤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王海涛严志焜周永列邱莲女潘晓华胡志斌许林海钱文伟
关键词: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肺缺血再灌注损伤CD31表达PECAM-1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T细胞受体和CD_(25)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T细胞受体(TCR)和IL-2受体α链(CD25)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淋巴细胞TCRαβ、TCRγδ和CD25的表达变化,结果心脏移植术后淋巴细胞TCRαβ和CD25的表达[(52.0±10.7)%、(2.1±1.9)%]显著高于术前[(41.7±9.2)%、(1.3±0.8)%](均P<0.05);TCRαβ和CD25的表达变化与排斥反应的进程有关,术后第5天[(51.8±11.5)%、(2.0±1.5)%]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至第14天[(60.5±6.3)%、(3.1±1.6)%]仍维持在高峰平台,高于术前(均P<0.05),此时移植物排斥反应多表现为2~3级。TCRδγ在外周血中的表达量较低,在术前和术后无显著变化。结论淋巴细胞TCRαβ和CD25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TCRαβ和CD25的表达有助于临床移植排斥反应的评价。
周永列严志焜吕治林赵仲生邱莲女周冰潘晓华林惠君
关键词:T细胞受体CD25心脏移植移植物排斥
急性下肢缺血损伤中缝隙连接蛋白5基因的保护作用
2013年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死因。动脉是心血管疾病影响的主要血管,因此,关于新生动脉生成和修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代偿性血管重建是富有前景的治疗新策略”。缝隙连接是含有多种细胞问通道的特殊膜结构,容许离子、小分子代谢产物、第二信使等通过,是调节血管功能的一种关键因子川。体内研究证实,
王海涛严志焜许林海胡志斌潘晓华
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缺血损伤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生成
经二氮嗪强化的Celsior液延长大鼠供心冷保存时间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经二氮嗪强化的Celsior液对延长大鼠供心冷保存时间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近交系雄性SD大鼠作为心脏移植的供、受者。根据供心保存液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再根据供心保存时间的不同,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5、8和10 h组,分别将供心置于低温单纯Celsior液中保存5、8和10h;实验5、8和10h组,分别将供心置于含30μmol/L二氮嗪的低温Celsior液中保存5、8和10h。各组供心在保存相应时间后进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和比较各组供心移植后的复跳率、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ATP酶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心血流开放30s内,实验8和10h组心脏复跳率较相应对照组显著提高;在相同保存时间下,实验组较对照组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和心肌ATP酶活性明显增强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和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各实验组和对照5h组心肌超微结构清晰、完整;对照8和10h组心肌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经二氮嗪强化的Celsior液能够有效延长大鼠供心的冷保存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二氮嗪减轻供心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胡志斌严志焜贾敬年孟群周永列赵仲生潘晓华
关键词:二氮嗪器官保存液心肌再灌注损伤
Gja5基因表达对小鼠下肢新生动脉生成影响机制的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Gja5基因表达在小鼠下肢新生动脉生成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8只Gja5基因敲除小鼠分为CX40基因敲除实验组(Gja5^(-/-)组),CX40杂合子组(Gja5^(+/-)组)和对照组野生型小鼠(Gja5(+/+)组)3组,每组56只。另选择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Gja5基因小鼠20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标记的Gja5基因在小鼠动脉的表达,建立小鼠下肢股动脉闭塞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动态监测股动脉结扎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1、3、7、14、21d下肢缺血区域的血流恢复情况,同时使用RT-PCR法检测Gja5基因在小鼠下肢腓肠肌的表达。结果 EGFP标记的Gja5基因(CX40基因)表达在小鼠的脑动脉和股动脉上。在股动脉结扎术后1、3、7、14、21d,Gja5^(-/-)组小鼠的息肢血供较Gja5^(+/+)组明显减少。在股动脉结扎术后3d时,Gja5基因在小鼠下肢腓肠肌的表达升高了约4倍,术后7d时逐渐回到基线水平。结论 Gja5基因表达在小鼠下肢新生动脉生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王海涛严志焜许林海胡志斌潘晓华
关键词:基因小鼠下肢
间断灌注保存对离体猪心冠状动脉保护效果的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间断灌注保存中灌注容量对离体猪心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探寻最佳的移植供心血管保存方法。方法以巴拿马小香猪为对象,每组6头。根据保存技术不同分为浸泡保存组和灌注保存组(每隔2 h间断灌注一次,灌注容量分别为50、100、150、200、250 ml)。灌注液为30μmol/L二氮嗪强化Celsior液,保存温度为4℃,时间10 h。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分子水平上比较各组间冠状动脉血管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 NOS)、内皮素1(ET-1)、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表达情况和电镜血管超微结构。结果 e NOS蛋白和mRNA表达在浸泡保存组最低,灌注保存组中随着灌注容量的增多而增高;ET-1、ICAM-1、v WF蛋白和mRNA表达在浸泡保存组最高,灌注保存组中随着灌注容量的增多而降低;其中200 ml灌注组和250 ml灌注组各指标除ICAM-1蛋白外免疫组化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超微结构上均较好地保留内皮细胞相对完整的覆盖以及较少的空泡出现,且内皮下层较厚。结论在长时间心脏保存中,间断灌注保存能更好地保护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因子,减少血管炎性介质的释放,内皮结构保存较完整;提示间断灌注保存技术对冠状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低温浸泡保存技术;且间断2 h灌注一次,每次灌注容量为200 ml的间断灌注保存技术较优越。
胡志斌严志焜王海涛孟群潘晓华
关键词:冠状血管间断灌注血管舒缩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