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珩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尿病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研究糖尿病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298例,其中糖尿病617例,无糖尿病68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血糖、血尿酸、血脂,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糖(X2=8.04,P〈0.01)、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X2=12.14,PGO.01)。高胆固醇(Y。:6.35,PG0.05)、低密度脂蛋白升高(X2=5.81,P〈0.05)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在排除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三酰甘油升高因素后,高血压病(OR=2.61,95%CI=1.13~3.66)、高血糖(OR=2.50,95%CI=1.2042.93)、高尿酸(OR=32.23,95%CI=1.19~3.31)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相关。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OR=2.21,95%CI=1.13~3.46)发生相对危险度最高。结论糖尿病可能促进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 刘江涛周华东杨珩
- 关键词: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
- IL-6和Mac-1抗体对脑缺血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索白介素-6(IL-6)和巨噬细胞活化趋化因子-1(Mac-1)抗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IL-6和Mac-1抗体对脑缺血后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力和黏附应力的影响。结果IL-6可加强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Mac-1抗体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抑制作用。结论IL-6可以通过加强粒细胞黏附而损伤组织,Mac-1抗体有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 杨珩王延江邓娟李静
- 关键词:黏附分子微管吸吮
-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 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82例按自愿原则,接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3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1例,评估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Ⅱ~Ⅲ级闭塞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率、3个月较好转归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具有与之相似的安全性,且动静脉联合溶栓拥有更好的疗效,但该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 曹红元石倩千陈东万易旭李惠允杨珩李玮严家川张猛周华东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静脉动脉
- 缺血性脑血管病115例大脑动脉环完整性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分析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的完整性及解剖变异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3月行头颈CT动脉成像(CTA)115例,比较男女间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变异分型差异。结果 Willis环前部完整型占41.74%,不完整型占58.26%;Willis环后部完整型占15.65%,不完整型占84.35%。Willis环前部和后部完整性无性别差异。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illis环解剖变异多见,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需要重视侧支循环的建立。
- 刘成惠杨珩王鑫邓波梁春荣王叶冉刘雨辉曾凡曹红元严家川王琳周华东王延江
- 关键词:大脑动脉环侧支循环脑血管障碍
- 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
- <正>目的研究老年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象和方法随机选择65岁以上病人21 15人进行了现状调查,经DSA、CTA诊断颅内外动脉硬化。结果在2115名老年人中,311人(14.70%)存在颅内外动脉硬化,用Logi...
- 周华东杨珩贾晓军陈阳许志强
- 文献传递
- 脑出血与脑微出血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研究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明确微出血是否为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住院的305例急性脑出血(脑出血组)以及与之在一般资料方面相匹配的415例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脑微出血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研究。结果对照组脑微出血发生率16.6%,脑出血组脑微出血发生率44.6%,脑出血组发生微出血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出血不同部位之间的脑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高,对其进行二级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 石倩千曹红元陈东万易旭李惠允杨珩梅晶王琳严家川周华东
- 关键词:脑出血微血管磁共振成像
-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和脑梗死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 2016年
-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各项指标和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收治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组各100例,观察和评估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单纯心房颤动组的血清脂蛋白(a)、FPG、MPV、FI、LAD以及CHA2DS2-VaSC积分相比于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组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FPG、MPV、FI以及LAD等各项指标应该给予严格、准确的检测,以便对脑梗死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以及对抗凝治疗进行指导。
- 邓宜鹂于长青王叶冉梅晶石倩千李惠允杨珩
- 关键词:脑梗死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女,42岁。因双下肢阵发性痉挛、麻木半月于2013年11月28日入我院。患者10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已治愈。7年前患巨幼细胞型贫血,维生素B12治疗2个月后恢复正常,此后停药。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家属诉其入院前半月反应较迟钝,主要临床症状为双下肢痉挛及麻木,麻木症状逐渐向上蔓延至剑突平面,伴有头昏、行走不稳。病程中无发热、咳嗽,无头痛、腰痛、腹痛腹泻,无束带感,无反复缓解复发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行走不稳,扶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清晰。颅神经正常,剑突平面以下躯干及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左上肢Hoffmann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全脊柱MRI见全脊髓侧索和后束区域对称性长 T2异常信号(图1)。颅脑MRI的T2和Flair序列见双侧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体旁对称性异常信号(图2)。头颈部CTA未见明显颅内外血管异常。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电生理检查:双侧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双侧P100波潜伏期延长),双侧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刺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双侧P40波潜伏期延长),双侧胫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双侧胫神经F波、H反射正常。血清维生素B12降低(80 pmol/L),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补充维生素B12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患者躯干及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较入院时改善,左上肢Hoffmann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出院后患者坚持服用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患者出院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躯干及下肢麻木感觉较前改善。
- 刘成惠梁春荣邓波王鑫刘雨辉杨珩李瑞严家川王琳周华东王延江
-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肝肾功能异常
-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理和康复干预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2016年
-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早期心理和康复敢于对其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观察者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内科常规治疗和自行锻炼,观察组给予早期心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3个月后QLI、BI和心理健康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QLI、BI与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上,给予早期心理和康复敢于,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杨珩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理干预生活质量
- 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研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神经网络重建原理,研制一种康复治疗仪,检测卒中后患者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生物反馈,调动患者积极性,通过患者主动努力和治疗仪辅助电刺激,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以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选择260例脑梗死和2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设立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使用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3个月时行为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脑梗死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降低6.6分(P<0.01),脑出血组比对照组降低4.4分(P<0.01)。结论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对脑卒中造成的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功能。
- 周华东杨珩吴宝眀
- 关键词:卒中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