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华东

作品数:423 被引量:2,222H指数:22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0篇期刊文章
  • 9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5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98篇缺血
  • 93篇动脉
  • 69篇血管
  • 65篇脑缺血
  • 56篇细胞
  • 49篇脑梗
  • 45篇阿尔茨海默病
  • 42篇颈动脉
  • 39篇卒中
  • 36篇急性
  • 35篇脑梗死
  • 35篇脑血
  • 35篇脑血管
  • 35篇梗死
  • 34篇血性
  • 32篇老年
  • 30篇灌注
  • 29篇颅内
  • 28篇再灌注
  • 25篇动脉狭窄

机构

  • 398篇第三军医大学...
  • 18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蚌埠医学院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重庆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解放军第三医...
  • 2篇资阳市第一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綦江县人民医...
  • 2篇寿县中医院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解放军第32...
  • 1篇重庆市第一人...

作者

  • 420篇周华东
  • 130篇王延江
  • 82篇邓娟
  • 79篇许志强
  • 75篇高长越
  • 69篇张猛
  • 61篇陈曼娥
  • 55篇李敬诚
  • 41篇李静
  • 35篇严家川
  • 33篇方传勤
  • 28篇蒋晓江
  • 27篇张映琦
  • 23篇符晓艳
  • 23篇贾晓军
  • 21篇刘娟
  • 20篇曾凡
  • 20篇黄文
  • 20篇陈阳
  • 19篇张涛

传媒

  • 72篇重庆医学
  • 1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7篇中华老年心脑...
  • 16篇中国临床康复
  • 13篇中华医学会第...
  • 1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1篇解放军医药杂...
  • 9篇解剖与临床
  • 8篇中国危重病急...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老年医学...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国神经免疫...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卒中与神经疾...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4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21篇2016
  • 57篇2015
  • 38篇2014
  • 12篇2013
  • 3篇2012
  • 19篇2011
  • 26篇2010
  • 34篇2009
  • 37篇2008
  • 16篇2007
  • 13篇2006
  • 11篇2005
  • 18篇2004
  • 13篇2003
  • 27篇2002
  • 19篇2001
4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脑白质高信号(WMH)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同时完成头颅MRI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且年龄≥60岁患者共617例。评估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WMH)和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WMH)严重程度;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狭窄个数;比较颅内外动脉狭窄对PVWMH和D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VWMH及DWMH患者分别与无该病变患者比较,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与PVWMH(OR=3.01,95%CI:1.75~5.17)和DWMH(OR=2.27,95%CI:1.33~3.89)有显著差异(P〈0.01)。与无动脉狭窄PVWMH评分及DWMH评分比较,颅内动脉狭窄1个、2个及≥3个,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2个及≥3个狭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很可能是WMH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严重程度对WMH的影响较颅外动脉狭窄更加显著。
钟婷婷郁可霍颖超陶永周华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脑白质疏松症磁共振成像
通心络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2001年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2 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空白对照组 (4只 )、伪手术组 (4只 )、通心络胶囊小剂量组 (8只 )、通心络胶囊大剂量组 (8只 )、华佗再造丸组 (4只 )。分离培养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 (PMN) ,利用微管吸吮技术 ,观察PMN与CCEC间粘附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PMN与CCEC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伪手术组 (P均 <0 .0 1) ;加通心络胶囊后 ,细胞粘附力和粘附应力均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通心络胶囊使PMN与CCEC粘附力减小 ,粘附应力下降 ;
周华东邓娟陈曼娥
关键词:脑缺血多形核白细胞内皮细胞通心络胶囊中药复方制剂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微循环保护机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0
2001年
目的 :进一步明确葛根素改善微循环作用是否与封闭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LFA 1(CD11a/CD18)结合位点有关。方法 :12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于葛根素治疗前后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粒细胞 (PMN)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表达阳性百分率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PNM超微结构变化 ,并与 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葛根素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CD11a、CD18免疫阳性细胞数 ,抑制PMN代谢。结论 :葛根素具有封闭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结合位点 ,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抑制PMNs活性 ,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邓娟周华东陈曼娥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脑梗塞微循环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肢体制动时间和方式的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
符晓艳王羚入周华东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深静脉血栓
心脏临时起搏器在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心脏临时起搏器在颅外颈动脉支架围手术期防治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41例行颅外颈动脉支架术高危患者,共置入颈动脉支架47枚,术前经左侧股静脉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起搏心率设定为60次/min,术中术后监测患者症状、血压心率变化、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进行了球囊预扩张的25处颈动脉病变起搏器全部启动,2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起搏器工作,持续工作最长时间1 d,1例伴发症状性低血压,低血压最长持续4 d。全部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止出现脑卒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刘娟姚国恩周华东蒋晓江陈乔
关键词:心动过缓起搏器颈动脉血管成形
颈内动脉迂曲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迂曲为神经科常见的血管形态学异常现象.随着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颈内动脉迂曲在临床上被发现.颈内动脉迂曲指颈内动脉颅外段过长、扩张,以致有扭曲、打圈、成襻等血管形态异常导致脑供血不足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可发生于一侧,也可为双侧.但是,在临床中此现象尚未被人们重视,本文就颈内动脉迂曲的研究新进展进行讨论,综述如下.
周华东李惠允
关键词:颈内动脉脑血管障碍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者是转化为AD的高危人群,从MCI转化为AD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对MCI的研究已成了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早期诊断MCI的客观手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找到早期发现MCI的方法。神经电生理检测有敏感、方便和无创的优点,近年来被用来研究MCI脑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事件相关电位、脑诱发电位、脑电图和脑电功率方面,其中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较深入,发现神经电生理对MCI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神经心理学、神经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等联合检查可提高MC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李晓裔邵西仓周华东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脑诱发电位脑电图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被引量:30
2014年
随着影像学、导管技术及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还将不断扩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是指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和取栓技术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技术[1-3].该项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周华东
关键词:脑缺血
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etS诊断标准将736例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住院患者分为MetS组(n=216)和非MetS组(n=520),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分析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MetS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仅与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相关(P<0.01),而与颅外动脉狭窄无独立相关性(P=0.58)。结论 MetS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俞明明崔敏李瑞尹泽钢周华东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CT血管成像
Fractalkine/CX3CR1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脑组织定向迁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fractalkine及其受体CX3CR1是否参与介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缺血脑组织的定向迁移。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BMSCs。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SCs对CX3CR1的表达。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体外趋化迁移模型,观察fractalkine和缺血脑组织萃取液是否诱导BMSCs定向迁移,以及阻断CX3CR1对BMSCs向缺血脑组织萃取液迁移的影响。结果获得了纯化的BMSCs;BMSCs均一地表达CD44、CD90和CD71,在重组fractalkine浓度为200 ng/ml和500 ng/ml实现迁移的BMSCs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以CX3CR1抗体阻断BMSCs向缺血脑组织迁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ractalkine及其特异性受体CX3CR1参与介导BMSCs向缺血脑组织的定向迁移。
朱洁周华东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脑梗死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