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猛

作品数:124 被引量:584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5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1篇急性
  • 34篇缺血
  • 31篇脑梗
  • 26篇梗死
  • 24篇血管
  • 24篇脑梗死
  • 19篇脑缺血
  • 17篇细胞
  • 15篇动脉
  • 15篇溶栓
  • 14篇血性
  • 14篇卒中
  • 13篇阿尔茨海默病
  • 12篇急性缺血
  • 12篇急性缺血性
  • 10篇蛋白
  • 10篇急性脑梗死
  • 9篇影像
  • 9篇缺血性卒中
  • 8篇中动脉

机构

  • 12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324...

作者

  • 123篇张猛
  • 69篇周华东
  • 62篇王延江
  • 33篇邓娟
  • 26篇李敬诚
  • 24篇李静
  • 20篇许志强
  • 18篇李玮
  • 18篇高长越
  • 13篇陈曼娥
  • 11篇刘承春
  • 11篇吴娅
  • 11篇严家川
  • 9篇易旭
  • 9篇张志宏
  • 9篇方传勤
  • 8篇王欢
  • 7篇杨珩
  • 7篇矫树生
  • 7篇贾晓军

传媒

  • 22篇重庆医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解剖与临床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现代护理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2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1篇2008
  • 7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模影像指导下的个体化血管再通治疗
<正>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现行指南都是推荐发病3-4.5小时内基于CT平扫的静脉溶栓治疗。2013年发表在NEJM上的三篇RCT试验的结果都未显示血管内治疗优于静脉溶栓,主要原因除了时间跨度长、开通方式不统一、开...
张猛
文献传递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 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最后共同通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在AIS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拟就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林露张猛
关键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 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82例按自愿原则,接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3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1例,评估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Ⅱ~Ⅲ级闭塞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率、3个月较好转归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具有与之相似的安全性,且动静脉联合溶栓拥有更好的疗效,但该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曹红元石倩千陈东万易旭李惠允杨珩李玮严家川张猛周华东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静脉动脉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成功治疗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
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往往不佳。63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3h入院,CT血管成像显示左侧颈总动脉闭塞和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串联病变.静脉溶栓后脑血管造影显示左颈总动脉溶...
刘承春张志宏黄书翰张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中性粒细胞游离DNA浓度变化研究
李玮王欢张猛
丹参酮对脑梗死患者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通过对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分析,探讨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丹参酮注射液2 m l,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水,两组分别溶于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两组于治疗前后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白细胞(PM N),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CD 18/CD 11a(LFA 1)免疫阳性细胞数;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PM N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丹参酮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LFA 1免疫阳性细胞数;PM N超微结构显示,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胞浆电子密度降低,内质网扩大,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核周间隙增高,核浆比例增大均更加明显。结论:丹参酮抑制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LFA 1的表达,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李敬诚周华东张猛陈曼娥
关键词:脑梗死丹参酮细胞黏附分子
浅谈神经内科青年医师的培养被引量:2
2009年
张猛周华东
关键词:神经内科青年医师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头臂干缺如及其分支变异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报道头颈部血管起源变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相关病例作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起源变异血管的分布情况.结果:头臂干缺如,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结论:右侧椎动脉起源位置变异可能与诱发短暂脑缺血发作有关.
严家川周华东张猛王延江
关键词:头臂干椎动脉
脑缺血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缺血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脑缺血组、AD组、AD+脑缺血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侧纹状体注射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建立脑缺血模型;右侧海马齿状回注射凝聚态Aβ1-40建立AD模型;二者结合建立AD+脑缺血模型。穿梭箱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能力。结果穿梭箱实验中AD+脑缺血组的主动、被动回避反应率最低,AD组次之,对照组最高(P<0.01,P<0.05)。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AD+脑缺血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最长,AD组次之,对照组最短(P<0.01);空间搜索实验中AD+脑缺血组初次找到平台的时间最长,AD组次之,对照组最短(P<0.01);AD+脑缺血组跨越平台的次数最少,AD组次之,对照组最多(P<0.01)。结论脑缺血后AD大鼠的认知功能下降更明显,脑缺血加剧了AD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
李静周华东王延江张猛方传勤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水迷宫穿梭箱
平扫CT与脑血容量ASPECTS错配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存在平扫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ic,NCC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0(N-C<0)的患者(即平扫CT低密度范围大于CBV下降区域,两者存在错配)进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观察相关预测指标对ET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连续就诊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N-C评分分为N-C<0组和N-C≥0组;安全性指标为90 d死亡、严重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有效性指标为住院7 d、出院NIHSS评分及90 d良好预后(mRS≤2)。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条件共有144例患者,其中N-C<0组25例,N-C≥0组119例。与N-C≥0组比较,N-C<0组患者具有更低的NCCT ASPECTS[(6.96±1.77)vs(8.73±1.25),P<0.001],同时两组间责任血管分型(P=0.036)、穿刺到再通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模型当中,CBV ASPECTS(P=0.010,OR=1.460,95%CI=1.095~1.945)是预测良好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 N-C<0组的患者可以从ET中获益,并且未增加颅内出血风险,NCCT低密度不应作为排除或判断ET预后不佳的标准,需根据CBV图像进一步详细评估。
黄书翰李小树刘承春吴娅梁春荣李君李玮张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CT灌注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