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阳

作品数:11 被引量:104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下河
  • 5篇岩溶
  • 4篇岩溶地下
  • 4篇污染
  • 3篇多环芳烃
  • 3篇岩溶地下河
  • 3篇生态风险
  • 3篇土壤
  • 3篇污染特征
  • 2篇地下水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降雨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下河流域
  • 1篇地下水化学

机构

  • 11篇西南大学
  • 9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西北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环...

作者

  • 11篇师阳
  • 6篇任坤
  • 6篇孙玉川
  • 5篇蓝家程
  • 4篇杨平恒
  • 3篇李晓春
  • 3篇徐昕
  • 2篇袁道先
  • 1篇徐尚全
  • 1篇谢正兰
  • 1篇周小萍
  • 1篇任小凤
  • 1篇陈雪彬
  • 1篇胡宁
  • 1篇田萍
  • 1篇莫雪
  • 1篇张媚
  • 1篇廖昱

传媒

  • 7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岩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15
  • 6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间隙水重金属污染及毒性评估被引量:7
2014年
为查明重庆岩溶地区老龙洞地下河重金属污染情况,于2013年9月采集了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共7组水样,用ICP—OES测定地下河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Mn含量,ICP—MS测定Cu、Cd、Cr、As和Pb含量,分析了老龙洞地下河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对不同介质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参考美国EPA推荐的"国家推荐水质标准"对间隙水中重金属可能产生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上覆水体中Mn和Pb的浓度超过了GB 5749—2006规定的生活饮用水限值(Mn≤100 ug/L,Pb≤10 ug/L),不可作为饮用水源;间隙水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比上覆水体高,有向上覆水体扩散的潜在可能性。除Pb、Mn外,间隙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大小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上覆水中除Mn与As、Cd与Cr外,其他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大;间隙水中Cr、Cu、As和C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997,呈高度正相关。间隙水中金属元素除As不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急性毒性外,Cr、Cu、Cd和Pb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急性毒性,尤以Cr、Cu、Cd最为严重。
任坤杨平恒杜伟师阳任小凤李晓春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间隙水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不同部位水体、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含量及组成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重庆老龙洞地下河不同部位水体、表层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样品中OCPs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表层沉积物中OCPs检出率均为100%,其浓度在时间上存在季节差异,水体中OCPs、DDTs、HCHs含量丰水期小于枯水期,而在表层沉积物中则表现为OCPs、HCHs丰水期大于枯水期,DDTs丰水期小于枯水期;在空间上则表现为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总体下游大于上游,而沉积物中则与之相反。通过对比可知,岩溶洞穴环境由于缺乏光照,空气流动缓慢,生物活动不频繁,使水体中的HCHs不易降解,沉积物中的HCHs不易重新释放而浓度高于洞外。枯水期由于洞内流速较小且变幅不大,水体中的DDTs大量沉积因而其浓度低于洞口,而丰水期洞口因受大量雨水的稀释作用DDTs反而低于洞内的含量;洞内沉积物中的DDTs则因洞内环境恒定不易重新释放和枯水期水体中的大量沉积而一直高于洞外。洞穴环境、不同污水汇入对水体中DDTs和表层沉积物中DDTs、HCHs的组成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水体中HCHs的组成结构影响不大。此外,地下河不同部位污染源的输入对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结构也有影响。与国内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相比较,研究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浓度分别处于中等和偏高水平。
师阳孙玉川徐昕任坤Md.Jahangir Alam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表层沉积物
岩溶地下河流域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采集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农田土壤(0~20 cm),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C)测定了土壤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分析其含量和组成,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地点表层土壤16种PAHs总量变化范围为277~3301 ng·g-1,平均值为752.6 ng·g-1±635.5 ng·g-1,所有样品均遭受污染,其中57%为轻污染,29%为污染土壤,而14%为重污染.多环芳烃的组成以2~3环为主,占总量的28.72%~72.68%,平均值为48.20%;4环和5~6环含量分别为7.77%和34.03%.土壤PAHs含量与有机质(SOM)含量显著相关,而与pH值相关性不强.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流域内土壤主要来自交通排放与煤炭、石油及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以及石油源.
蓝家程孙玉川师阳徐昕袁道先胡宁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污染来源岩溶地下河
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水化学数据研究了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水化学阳离子分别以 Ca2+、Mg2+和 Ca2+、Na+为主,阴离子以 HCO-3、SO2-4为主;表层岩溶泉雨季 Mg2+/Ca2+摩尔比和地下河雨季 Na+/Ca2+摩尔比旱季大于雨季,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雨季 HCO-3/SO2-4摩尔比分别为3.428-6.524、3.122-5.966,旱季 HCO-3/SO2-4摩尔比分别为5.693-8.664、3.428-6.524,表现出低SO2-4、高 HCO-3的特征,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的表层岩溶泉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依次为 HCO-3> SO2-4>Ca2+>NO-3> Mg2+> Na+> K+>Cl-,而受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镇建设活动等多种因子共同影响下的地下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有所变化,依次为 HCO-3>Na+> Ca2+> K+> Cl-> Mg2+>NO-3> SO2-4,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剧,离子敏感指数将会有增加的趋势。
任坤师阳李晓春蓝家程徐尚全
关键词:地下水化学特征
降雨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6
2014年
对降雨期间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的化学特征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了Ba、Sr、Fe、Mn、Al这5种微量元素及其他常量元素质量浓度的高分辨率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浓度变化曲线分析微量元素来源及其迁移路径,并结合流域地质背景探讨地下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Ba和Sr元素为碳酸盐岩溶解的产物,储存于岩石裂隙、孔隙等介质中,经扩散作用进入地下河,质量浓度变化较小;而Fe、Mn、Al均来源于土壤,其中Fe、Al元素主要通过落水洞直接进入地下河,而Mn则通过土壤-岩石多孔介质补给地下河,三者浓度变化很大,对降雨响应强烈.结果表明,5种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均低于1 mg·L-1,Fe、Mn、Al元素最高质量浓度均超过饮用水限值.地下河Al、Fe元素质量浓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水土流失和水质变化状况,因此有必要加强落水洞附近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源.
陈雪彬杨平恒蓝家程莫雪师阳
关键词:微量元素降雨岩溶地下水土壤流失
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来源、迁移及转化被引量:9
2015年
为阐述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来源、迁移及转化研究,2013年7月31日、10月25日分别在青木关地下河入口、天窗和出口处进行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月和10月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354、667 ng·L-1和24 203、2 526ng·L-1.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随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基于正构烷烃分子特征参数CPI、OEP、Paq和R(ΣC≤20含量与总量的百分比)发现7月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和藻类.10月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生植物,但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贡献逐渐增大;溶解态脂肪酸C16:0比例最高,结合碳峰分布特征显示7月和10月水样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梁作兵孙玉川王尊波师阳江泽利张媚谢正兰廖昱
关键词:地下河溶解性有机质正构烷烃脂肪酸生物标志化合物
岩溶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4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研究了流域内PAHs组成、污染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水中ΣPAHs含量变化范围为81.5~8 019 ng·L-1,表层岩溶泉ΣPAHs含量为288.7~15200 ng·L-1,地表水ΣPAHs含量为128.4~2 442 ng·L-1;受黄桷垭镇污水的影响,地下河水相对于地下水补给来源的落水洞和地表水含量较高.流域内水中PAHs均以低环为主,尤其是3环占主导.受污水、季节的影响及PAHs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水中PAHs月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地表水、落水洞污水排放对地下河PAHs来源起重要作用.流域内水中PAHs以低环污染为特征,所有检测到的PAH化合物处于中等污染和重污染风险.
蓝家程孙玉川田萍卢丙清师阳徐昕梁作兵杨平恒
关键词:多环芳烃岩溶地下河生态风险评价
重庆金佛山土壤中PAHs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2
2015年
高海拔山区的冷凝效应使其成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储存库.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重庆金佛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1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含量和组成,运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其污染来源,采用BaP毒性当量浓度(TEQ。)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16种优控PAHs的含量范围是240~2 121ng·g^-1,平均值为849ng·g^-1,并以2~3环为主,7种致癌性PAHs的含量平均占到了总PAHs的17.8%.研究区土壤中不同环PAHs和PAHs的总量都随着海拔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低环的增加趋势最显著,而高环的波动性较大,但不同环PAHs占总PAHs的比例并未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区土壤中PAHs主要来自于石油源,石油产品以及煤炭和生物质的燃烧源.研究区土壤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毒性风险较小.
师阳孙玉川梁作兵任坤袁道先
关键词:土壤源解析生态风险评价
岩溶溪流碳酸钙沉积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南川区柏树湾泉及其溪流为例
2015年
以重庆市南川区柏树湾表层岩溶泉及其出露地表后形成的溪流柏枝溪为例,对碳酸钙沉积时的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和生物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岩溶溪流碳酸钙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酸钙沉积主要受到泉口处p(CO2)、泉水流量、脱气速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制约,1泉口处p(CO2)较低,表明泉水从出露到达泉口已发生较充分的脱气作用.2水流量小的旱季,溪水流速慢,扩散边界层薄,水体扰动剧烈,加上较高的Ca2+浓度,这些都有利于碳酸钙沉积.3较大的水力坡度加快了脱气速率,促进碳酸钙的沉积.4生物具有岩溶沉积作用,但同时其释放和自身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不利于碳酸钙的沉积.
师阳任坤魏寿煜周小萍
关键词:脱气作用
岩溶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污染及生态风险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解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了地下河上游及出口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总量在58.2~3 598 ng·g-1之间,大部分在100~5 000 ng·g-1之间,处于中等到高污染水平;从组成来看,老龙洞组成以2~4环为主,占到75.1%,仙女洞以4~6环相对富集,其比例为56.6%;老龙洞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上游水体传输及地表土壤的输入,PAHs在地下河管道中的迁移表现为2~3环PAHs迁移距离远,4~6环的PAHs被强烈地吸附于沉积物中,迁移能力不足,从而富集于地下河管道中;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老龙洞沉积物PAHs很少产生负面生态效应,而仙女洞沉积物产生负面生态效应概率较大,一旦PAHs逐渐往下游迁移,将对下游的生态构成威胁.
蓝家程孙玉川师阳梁作兵
关键词:多环芳烃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生态风险岩溶地下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