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给药
  • 2篇休克
  • 2篇血栓
  • 2篇血性
  • 2篇预先给药
  • 2篇瑞芬太尼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失血性休克
  • 2篇手术患者
  • 2篇麻醉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芬太尼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液

机构

  • 6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姚杰
  • 5篇孟尽海
  • 3篇王文娟
  • 3篇吴燕
  • 3篇王春生
  • 3篇刘斐
  • 2篇陈雅儒
  • 1篇李静

传媒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顺式阿曲库铵两种不同给药方式对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比较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与间断给药对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椎管狭窄或胸腰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0例,年龄18~70岁,随机分为A1、A2、B1和B2四组,每组20例。A1和A2组分别微量泵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1.5和0.75μg·kg-1·min-1,B1和B2组分别静脉间断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和0.05mg·kg-1·h-1。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肌松药使用总量相同。记录肌松药使用总量,TOFr达25%、50%、75%、90%的时间,拔管时间,患者能够持续抬头5s的时间。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TOFr恢复至25%、50%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B1组比药,A1组TOFr恢复至2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B2组比较,A2组TOFr恢复至50%、75%时间明显延长(P<0.05);B1组TOFr恢复至50%、75%、90%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肌力恢复于Ⅳ~Ⅴ级的时间及能够持续抬头5s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与间断给药对肌松残余作用均无明显影响,但持续输注可延长肌松恢复时间。
吴燕孟尽海刘斐王春生姚杰
关键词:顺式阿曲库铵残余肌松作用
麻醉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围麻醉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探讨围麻醉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以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与DV...
姚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围麻醉手术期炎症细胞
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按照羟乙基淀粉补充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0 mL·kg-1、B组15mL·kg-1、C组20 mL·kg-1。观察并记录扩容前(T0)、扩容结束后30min(T1)、扩容后3.5h(T2)后的高(200s-1)、中(30s-1)、低(5s-1)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指标。结果与T0相比,A、B、C组患者全血低、中、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在T1、T2时均有明显下降(P<0.05);T2与T1比较,A组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3组的低、中、高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和T2时,C组与A组相比,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指标均降低(P<0.05);T2时,B组与A组相比,患者低、中、高切变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输入均能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20mL·kg-1羟乙基淀粉的疗效较优。
刘斐孟尽海王春生吴燕姚杰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结直肠癌手术
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失血性休克兔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失血性休克兔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32只,体重2.0~2.5kg,雌雄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失血性休克组(HS组)、瑞芬太尼低剂量组(RL组)、瑞芬太尼高剂量组(RH组)。RL组和RH组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66、1.32μg·kg-1·min01 145min,S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持续输注生理盐水或瑞芬太尼15min后,经左侧股动脉以2~3ml·kg-1·min-1速率缓慢放血,约10rain使MAP降至40mm№,通过放血、补液和输血维持MAP35~45mmHg,持续120min,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于给药前(Tn)、放血前即刻(T1)、放血10min(E)、放血后30min(T3)、60min(T4)、90min(L)、120min(k)时测定血清ALT、AST的活性;于R时取血样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B、R时血清ALT活性、T4~T6时血清AST活性升高(P〈0.05);与Hs组比较,RH组T5、T6时血清AⅡ活性、T4~T6时血清AST活性降低(P〈0.05),R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L组比较,RH组T5、T6时血清ALT活性、T4~L时血清AST活性降低(P〈0.05);与R时比较,3组T5、T6时血清ALT活性、T4~T6时血清AST活性升高(P〈0.05或0.01)。RH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HS组和RH组减轻。结论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兔急性肝损伤,且该作用与剂量有关。
王文娟孟尽海姚杰陈雅儒李静
关键词:哌啶类
不同麻醉方法对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以4892例骨科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区域阻滞组DVT的发生率。结果 4892例患者中204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4.17%,全麻组DVT的发生率高于椎管内组、区域阻滞组和未行麻醉组(P<0.01);椎管内组DVT的发生率高于区域阻滞组(P<0.05)。区域阻滞组和未行麻醉组DVT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椎管内麻醉组和区域阻滞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椎管内麻醉次之,区域阻滞麻醉和未行麻醉者相当。全身麻醉较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未行麻醉患者炎症细胞数升高。
姚杰孟尽海王文娟刘斐吴燕王春生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麻醉深静脉血栓
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失血性休克兔肝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对失血性休克兔肝损伤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n=8):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低剂量组[RL组,0.66μg.(kg.min)-1],瑞芬太尼高剂量组[RH组,1.32μg.(kg.min)-1]。各组经10min股动脉均匀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mmHg,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放血前15min开始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低、高剂量瑞芬太尼至放血后130 min;通过放血、输液及输血使各组MAP维持于35~45mmHg水平,分别在给药前(T0)、放血后40(T1)、70(T2)、100(T3)、130(T4)min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含量,于放血后130min时处死动物,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匀浆MDA含量、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T0比较,三组T3、T4时刻ALT增高(P<0.05或P<0.01),三组T2-4时刻AST增高(P<0.01)。C组与RL组之间各时刻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RL组比较,RH组T3、T4时刻ALT降低(均P<0.05),T2-4时刻AST降低(均P<0.05)。C组与RL组比较MDA含量,SOD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和RL组比较,RH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均P<0.05)。C、RL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重度水肿,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肝细胞损伤较重;RH组肝细胞索排列较整齐,肝细胞轻度水肿,汇管区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损伤较轻。结论失血性休克造成的肝功能损伤随时间延长加重;高剂量瑞芬太尼预先给药可减轻急性失血性休克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王文娟孟尽海姚杰陈雅儒
关键词:瑞芬太尼急性失血性休克脂质过氧化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