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液
  • 3篇血液稀释
  • 3篇急性血液稀释
  • 2篇输血
  • 2篇胶体
  • 1篇渗透压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变化
  • 1篇生理功能
  • 1篇自身输血
  • 1篇晶体
  • 1篇晶体液
  • 1篇混合液
  • 1篇机体生理功能
  • 1篇胶体渗透压
  • 1篇胶体液

机构

  • 3篇山东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刘德杰
  • 3篇应诗达
  • 2篇于金贵
  • 2篇吴迪
  • 2篇刘红兵
  • 1篇类维富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麻醉与镇...

年份

  • 1篇2000
  • 2篇199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多聚明胶用于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期的生理变化被引量:21
1997年
目的: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中,应用多聚明胶施行等容血液稀释后的生理变化。方法:对30例手术病人于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放血(占总血容量的25%左右),同时经静脉等速输注多聚明胶(Hm),以施行等容量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术,并以乳酸钠林格液(RL)扩容稀释和低分子右旋糖酐(D40)等容稀释作对照,比较三组血液稀释前后血流动力、血浆胶体渗透压、换气功能、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等某些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三组HCT均降达29%左右,HB达98~88G/L,提示为中度血液稀释。三组MAP、HR、ECG、SpO2、PETCO2均稳定。COP在RL组及D40组降低显著,PG组无明显改变。三组血小板均显著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Pad和Pag于D40组显著降低,PG组及RL组无显著变化。三组PT、TT无显著变化。FG均显著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Ca2+于PG组轻微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L组有显著性COP降低;D40组于输注1000ml后即出现血小板功能显著改变,因此采血量将受到明显限制。PG组无COP及血小板功能改变,在输用量上可加大至1500~2000ml,因此采血量可扩大至1500ml以上,或使HCT降至25%左右,从?
应诗达吴迪刘红兵刘德杰于金贵孙洪英
关键词:血液稀释自身输血生理变化
应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行急性血液稀释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观察应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行急性血液稀释期间机体生理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属三组:①乳酸纳林格液(RL)组;②右旋糖酐葡萄糖液(D40)组;③海脉素(Hm)组。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同时经外周静脉输注等量Hm或D40或3倍采血量的RL。采血量按预计全血总量的20%~25%计算。观察血稀前后机体血流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血浆胶体渗透压及其它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①三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稳定;②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C)均呈稀释性下降,Hb和HCT分别降至90g/L和29%,提示属中度血液稀释;③RL组、Hm组血清电解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D40组血清Cl^-、Na^+浓度降低显著;④RL组胶体渗透压显著降低,D40组和Hm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①采用晶体液或胶体液作为稀释液施行中度血液稀释时,循环稳定,机体耐受良好;②晶体液可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右旋糖酐可影响凝血功能,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③海脉素封血清电解质、胶体渗透压的影响轻微,用作稀释液的效果较为良好。
吴迪刘红兵刘德杰于金贵类维富应诗达
关键词:晶体液胶体液急性血液稀释机体生理功能胶体渗透压输血
不同比例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急性血液稀释的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观察1:1、1:2、1:3三种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血液稀释(血稀)的特点,探讨以何种比例混合较适宜。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8例,于静吸复合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采集自体血(总血容量的20%~30%),同时将一种稀释液按预定量作同步快速输毕,观察血稀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结果:5组血流动力指标均稳定;ECG、SpO_2、P_(ET)CO_2正常;Hb、Hct、PLC、Fg和血浆比粘度均呈稀释性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在单晶组、1:1组、1:2组血稀后有显著性变化;在单胶组和1:3组血稀前后则基本无变化。结论: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混合比例以1:3较为适宜。
应诗达刘德杰
关键词:血液稀释胶体晶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