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征

作品数:15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8篇造血
  • 8篇造血干
  • 8篇造血干细胞
  • 8篇造血干细胞移...
  • 8篇干细胞
  • 8篇干细胞移植
  • 7篇基因
  • 6篇非清髓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异基因
  • 4篇疗效
  • 3篇单倍体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植物抗宿主病

机构

  • 15篇解放军第30...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5篇艾辉胜
  • 15篇董征
  • 14篇郭梅
  • 12篇孙琪云
  • 11篇余长林
  • 11篇乔建辉
  • 9篇胡锴勋
  • 6篇刘广贤
  • 6篇刘铁强
  • 5篇姚波
  • 4篇左洪莉
  • 3篇王丹红
  • 3篇孙雪东
  • 2篇满秋红
  • 2篇黄雅静
  • 2篇胡凯勋
  • 2篇黄珊
  • 2篇李玉芳
  • 2篇张泽川
  • 2篇常晓丽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2014年
目的 探讨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方法 给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WEHI-3,同时选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发病小鼠以及正常小鼠的骨髓,采取qRT-PCR的方法检测nm23-M1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白血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 粒单细胞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中nm23-M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中的24倍,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m23-M1基因在小鼠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高表达,并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数以及脏器白血病侵袭情况相关,而与白血病小鼠的性别、年龄无关.
董征孙雪冬满秋红姚波李玉芳刘铁强黄珊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异基因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特异性T细胞亚群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诱发的各T细胞亚群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9例表达WTI的白血病患者在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的发生情况;WT1126—134体外刺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胞内因子染色法(ICCS)检测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c1、Tc2、Th1及Th2细胞;对供受者表达HLA—A*0201的14例患者采用HLA—A*0201/WTI五聚体检测外周血中的WT1^+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结果①19例患者中,17例并发GVHD,其中16例在GVHD发生时出现以Tc1及Th1细胞为主的高峰(P=0.039)。②Ⅱ度以上急性GVHD(aGVHD)患者在GVHD发生时Te1及Th1细胞峰值水平均高于Ⅰ度aGVHD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及P=0.140)。③弥漫型慢性GVHD(cGVHD)患耆Tc1及Th1细胞峰值水平明显高于局限型cGVHD者,但仅Th1细胞峰值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Tc1细胞峰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④未并发GVHD者Tc1、Th1及WT1^+CD8^+CTL峰值水平接近于轻度aGVHD患者的平均水平,但低于中重度aGVHD患者的平均水平。结论GVHD发生时WT1诱发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增强,其强度与GVHD尤其是c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相关;相对于局限型cGVHD患者,弥漫型cGVHD患者WT1诱发GVL效应的增强可能与Th1细胞有关。
魏立左洪莉刘铁强孙雪东郭梅刘广贤孙琪云乔建辉王丹红余长林胡凯勋董征艾辉胜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亚群移植物抗宿主病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最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化疗耐药细菌败血症
原供者或第三方干细胞输注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供者干细胞输注(DSI)在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5例白血病移植后复发患者分别在复发后给予DSI加或不加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10例采用原供者干细胞输注,5例采用了第三方单倍体相合...
乔建辉郭梅余长林孙琪云胡锴勋董征乔均晓张金超张泽川艾辉胜
关键词:干细胞输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治疗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不同时间输注受者动员脾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输注G-CSF动员的自体脾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GVHD阳性对照组(control group)、移植后1 d受者细胞输注组(+1 d group)、移植后4 d受者细胞输注组(+4 d group)、移植后7 d受者细胞输注组(+7 d group)。输注3×10~7的G-CSF动员后的受者脾细胞,观察GVHD临床体征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外周血中CD3^+CD4^+、CD3^+CD8^+细胞亚群及其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4 d组的GVHD发生率明显降低,中位存活时间>60 d,显著高于对照(24 d)、移植后1 d(21 d)和移植后7 d组(28 d)(P<0.01),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Fasl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 d,输注G-CSF动员的受者脾细胞能抑制供者T淋巴细胞的FasL的表达,显著减少GVHD的发生。
王俊辉邓磊王路梁晨王一刘铁强黄珊黄雅静蔡博董征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s,mHags)本身的特性及其免疫学效应,在allo-HSCT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一些mHags分布广泛,在各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如HA-3、HA-4等;另外一些则限制性表达在造血细胞起源的细胞表面,如HA-1、HA-2等。目前正在研究利用mHags分布的差异应用于allo-HSCT中,以达到加强GVL和减少GVHD的目的。
董征王丹红艾辉胜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HLA-A~*0201/WT1五聚体联合胞内IFNγ染色在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WT1特异性T细胞中的应用
2010年
本研究探讨五聚体及胞内因子染色在定性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的应用价值。用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WT1表达水平;用HLA-A*0201/WT1五聚体及胞内IFNγ染色检测14例表达HLA-A*0201的白血病患者全相合移植前后及其供者外周血中的WT1特异性T细胞。结果表明:14例供者中2例有低水平WT1表达,白血病患者均有不同水平的WT1表达。14例供者均未检测到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移植前14例患者中2例可检出WT1+CD8+CTL,3例检出WT1+IFNγ+细胞,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357),而移植后均可检出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明显高于移植前(p值均<0.01)。移植后大部分患者均在30天内检出WT1+CD8+CTL和WT1+IFNγ+细胞,但后者检出率高于前者(p=0.014)。14例患者中WT1+CD8+CTL峰值中位数为0.18%,而WT1+IFNγ+细胞峰值中位数为0.83%,明显高于前者(p=0.005);WT1+CD8+CTL峰值中位时间为移植后75天,WT1+IFNγ+细胞峰值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05天,但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455)。结论:五聚体及胞内IFNγ染色能有效检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血病抗原特异性T细胞;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有助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准确定性定量检测。
魏立孙雪东左洪莉刘铁强郭梅刘广贤孙琪云乔建辉王丹红余长林胡凯勋董征艾辉胜
关键词:白血病
对伊马替尼反应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换用第Ⅱ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差(疗效欠佳、失败或不耐受)时换用第2代TKI的时机及疗效。方法:观察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9例初治CM L-CP患者应用伊马替尼后(3例不耐受,6例治疗失败或欠佳)换用第Ⅱ代TKI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结果:3例不耐受患者换第2代TKI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均在换用3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分别在3至6个月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疗效均达到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的疗效满意标准,但有1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出现胸水而暂时停药,仍持续缓解。6例疗效不理想患者中2例经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后仍疾病进展,其中1例有效但耐受性差,进展至加速期后进行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治愈;1例治疗失败,发生急变,在化疗后因严重感染去世;另4例疗效欠佳患者均在换用第2代TKI后3-12个月内达到了MMR,疗效满意,已分别持续CMR 12-36月。结论:CML-CP患者在伊马替尼疗效不满意时应尽早换用第2代TKI治疗,而且越早越受益,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乔建辉张泽川姚波李冰霞郭梅孙琪云胡锴勋余长林董征艾辉胜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
FLT3-ITD阳性与阴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比较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比较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与不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实验室特征、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初诊AML患者93例,年龄10~66岁,包括21例FLT3-ITD+AML(22.6%)和72例FLT3-ITD-AML(77.4%,对照组)列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HOX11、EVI、ETO、MLL、NPM1基因表达情况,细胞学抗原(CD34/CD38、淋巴抗原、CD7和CD4)表达情况,细胞遗传学表现(正常核型、复杂核型),2年无事件生存(EFS)和2年总生存(OS)情况。结果 FLT3-ITD+AML初诊时合并外周血白细胞增高(>100×109/L)及出血者多于FLT3-ITD-组(P<0.01,P=0.004),但两组在年龄、免疫表型及染色体异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FLT3-ITD+AML完全缓解(CR)率28.57%,显著低于FLT3-ITD-AML的55.56%(P=0.03)。FLT3-ITD+AML 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29.2%,低于FLT3-ITD-AML组(37.7%,P=0.04)。FLT3-ITD+AML联合表达NPM1者占33.33%,明显高于FLT3-ITD-AML组(1.39%,P=0.001)。FLT3-ITD+AML中表达NPM1的患者均未达完全缓解。结论 FLT3-ITD+AML易合并白细胞增高,完全缓解率低,无事件存活率低,预后差。
李婷婷孙雪冬董征余长林孙琪云乔建辉胡锴勋刘广贤姚波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FLT3基因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APL伴t(11;17)(q23;21),分析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35岁,白细胞计数38.17×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88.5%,细胞核规则,无Auer's小体,PLZF-RARA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核型:46,XY,t(11;17)(q23;q21)。诊断:APL伴t(11;17)(q23;q21)。治疗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2g/m2,总量24g,3个疗程)联合化疗,随访至2013年2月,患者完全缓解已10个月。国内外文献已报道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患者20例,年龄23-75(48.9±16.3)岁,其中男性占90%。3例单用维甲酸治疗的患者中2例死于早期并发症,应用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的10例患者中6例在11-56个月死于复发,1例死于早期脓毒血症,提示大多数病例对维甲酸治疗疗效欠佳。结论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是一种少见变异型,具有重要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延长亚砷酸治疗时间,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和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对缓解病情和患者存活有益。
常晓丽董征刘莎姚波满秋红刘铁强李玉芳刘志强刘广贤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易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