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介入
  • 3篇成形术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支架成形术
  • 2篇颈动脉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切除...
  • 1篇动脉支架
  • 1篇动脉支架成形...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内治疗

机构

  • 6篇武警医学院附...

作者

  • 6篇焦德让
  • 6篇王实
  • 4篇白晶波
  • 4篇薛德友
  • 4篇常斌鸽
  • 4篇徐飞
  • 4篇李巍
  • 2篇张赛
  • 2篇王鹏
  • 1篇王毅
  • 1篇翟宝进
  • 1篇郭玉绵

传媒

  • 2篇2011武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附95例报告)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性血管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术中风险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治疗的95例采用支架置入治疗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者21例,椎动脉颈段狭窄者3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16例,椎基底动脉交界处狭窄者15例,基底动脉段狭窄者36例,大脑后动脉P2段狭窄者4例。所有狭窄均〉50%。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92/95)。术后平均狭窄率从76.1%(50%~95%)下降到9.2%(0~20%)。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2年内随访,其中88例患者效果良好。结论脑血管狭窄处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常斌鸽薛德友李巍徐飞王实白晶波焦德让张赛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管成形术介入性
WINGSPAN支架的临床应用
李巍常斌鸽薛德友王实徐飞白晶波焦德让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2006年
[目的]介绍应用CEA和CAS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体会。[方法]收集32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4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8例行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应用脑保护装置12例。初步结果评价以术后30 d狭窄同侧有否卒中发生或死亡,应用彩色超声随访观察。[结果]CAS 30 d内卒中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和3.6%,CEA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分别为0%和25% (1/4)。CAS围手术期常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见微栓子和冠心病发作。可能与刺激颈动脉窦后持续性低血压有关。应用脑保护装置者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与CEA比较,脑保护装置下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同样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CAS治疗的长期效果,阐明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选择标准。
翟宝进焦德让常斌鸽王毅郭玉绵王实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成形术
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探讨
常斌鸽薛德友李巍王鹏王实徐飞白晶波焦德让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前血小板功能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各项指标并分析破裂急性期与未破裂期的差别,以及决策是否在急诊介入手术中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方法采用Sonoclot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对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测,分为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即破裂组25例,未破裂组25例,测量计算凝血曲线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破裂组急性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功能降低,与未破裂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急性期血小板功能低于未破裂组(P<0.05),主要体现在R2和R3这2个曲线段,即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之间交联后产生的凝血收缩能力,以及进一步凝血收缩到完成的能力,前者低于后者。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小板功能低于未破裂者,其介入手术给予肝素化及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时需慎重。
王鹏王实焦德让张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小板功能介入手术肝素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问题与思考
李巍薛德友王实徐飞白晶波焦德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