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江滨

作品数:26 被引量:423H指数:1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3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人口
  • 4篇就业
  • 4篇城市
  • 3篇实证
  • 3篇劳动力
  • 3篇劳动力回流
  • 3篇非农
  • 3篇非农就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人口分布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农村
  • 2篇流动人口
  • 2篇就业增长
  • 2篇可达性
  • 2篇空间结构
  • 2篇建成环境
  • 2篇LOGIST...
  • 2篇城镇化
  • 2篇创业

机构

  • 17篇陕西师范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中共九江市委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25篇殷江滨
  • 11篇黄晓燕
  • 6篇李郇
  • 4篇曹小曙
  • 2篇范虹
  • 1篇杨文越
  • 1篇陈慧灵
  • 1篇梁斐雯
  • 1篇王洋
  • 1篇洪国志
  • 1篇王武林
  • 1篇陈玩菊
  • 1篇肖玲
  • 1篇李涛
  • 1篇张虹鸥
  • 1篇陈彩霞
  • 1篇王妙妙
  • 1篇金利霞
  • 1篇刘永伟
  • 1篇付小军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人文地理
  • 2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城市规划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城市规划
  • 1篇“产业集群、...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发展——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被引量:31
2012年
近年来,随着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县城城镇化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基于对广东省云浮市的县域经济调查,在县域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分析产业转移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财税最大化和县域主体功能区实践下,县级政府倾向于发展大型资本密集型工业、建筑房地产业,在空间上则表现出向县城和少数重点镇集中的趋势。产业转移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县城为主导,以重点镇为支撑的县域城镇化格局开始形成,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出回流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了对人口的吸纳,不利于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殷江滨李郇
关键词:产业转移财税激励县域城镇化
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演变的空间差异与多中心模拟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西安市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人口密度模型,分析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演变的空间差异,总结人口增长的空间模型,揭示人口空间的多中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十年间西安市人口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形成了中心核心区和远郊区人口减少、近郊区人口明显增加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南北方向人口快速增长,东西方向人口增长相对滞后,远郊区在人口普遍下降的同时形成了向县城及重点镇集聚的发展态势。人口单中心模型分析发现,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基本符合Clark模型,但已出现多中心化迹象。多中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人口空间从2000年的单中心结构逐渐发育为钟楼-小寨路双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
殷江滨祝明明范虹
关键词:人口增长空间结构
交通通达性对中国城市增长趋同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33
2016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趋同的重要手段。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基础上,构建城市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框架,利用1990-2012年中国27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探讨城市间通达性和口岸通达性的改善对城市经济趋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趋同分析更适用空间计量方法;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绝对趋同现象,且2001年后的趋同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更快;全国层面,城市间通达性对城市经济增长及趋同的影响逐渐显现。进入21世纪后,通达性水平提升延缓了城市经济趋同速度,区域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但在地区层面,城市间通达性的改善促进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城市的趋同;口岸通达性对全国城市经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各地区城市趋同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到公路及水运口岸的通达性促进了中部城市的增长趋同,到公路和铁路口岸的通达性则延缓了西部城市的趋同速度。21世纪以后,公路口岸通达性主要影响中部和西部城市,铁路口岸主要影响东部城市的趋同进程。四类口岸通达性对东北城市的影响均不显著;最后,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趋同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讨论。
殷江滨黄晓燕洪国志曹小曙高兴川
关键词:通达性趋同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被引量:9
2021年
中国的贫困治理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增加贫困地区的非农就业机会,保障贫困人口充分有效就业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基于2013—2017年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解析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贫困地区非农就业的空间增长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并区分了不同人口规模条件下非农就业增长机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②连片特困地区非农就业的增长趋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并呈现出收敛趋势;③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间非农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地方性因素和地理结构因素共同影响了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农就业增长。初始就业水平对非农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地区经济总量、金融资本可获得性、产业结构、基础教育水平、邻近省会或特大城市的市场区位条件、平坦湿润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显著促进了就业增长;④不同规模县域非农就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可以为促进贫困地区非农就业增长,推动新时期贫困治理与地区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殷江滨殷江滨姜磊程哲黄晓燕路改改
关键词:贫困地区非农就业空间计量模型
劳动力回流的驱动因素与就业行为研究进展被引量:47
2015年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促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更为频繁,并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格局。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不断增多,流动"双向化"趋势日趋明显。本文从劳动力回流理论、回流动因、回流者的就业行为与影响机制入手,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回流理论中,主张成功/失败的经济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分析范式开始受到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回流决策不仅受外出者自身经济因素所驱使,而是在社会联系、地方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回流劳动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失败者",他们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表现出更强的就业能力,通过自主创业等活动,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家乡经济多元化。但由于制度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中国国内劳动力回流的动因与就业行为具有自身特点。最后,从回流理论、回流的空间效应及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回流研究进行了展望。
殷江滨
关键词:劳动力回流动因就业行为
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正逐渐从单向转变为城乡双向流动的格局,这一变化无疑将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文中采用对广东省云浮市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从农村外出劳动力个体行为决策的视角探讨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较低,年龄偏大,家庭儿童数量较多、老人数量较少和已婚的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可能性较大;而外出务工时间对回流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家乡的非农就业机会与村庄的区位因素也显著影响了劳动力的回流决策,家乡就业机会越多,距离县城越近的村庄,其劳动力越有可能回流;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与性别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殷江滨李郇
关键词:劳动力回流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外出务工经历对回流后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广东省云浮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从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正逐渐从单向转变为城乡双向流动的格局,这一变化将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本文运用广东省西部山区云浮市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非农就业决策模型,探讨劳动力回流对于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的回流的确促进了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对于那些2000年以后回流、在外务工时间较长、变换工作次数较多的具有丰富外出工作经历的回流者尤其如此。这些劳动力在外务工过程中,实现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其回流后对农村非农经济的参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主体,在新的劳动力流动格局下,农村劳动力的这种特征转变将促使劳动力在回流后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本文就如何适应新的劳动力市场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殷江滨李郇
关键词:劳动力回流农村非农就业LOGISTIC模型
多维距离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异质性被引量:2
2022年
人口回流正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趋势,并将深刻影响中西部及沿海地区的发展前景。本文从地理学的“距离”视角切入,在传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上,将两个非经济因素的距离维度,即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引入人口回流研究,构建了多维距离影响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全国层面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理论预测一致,流入地与户籍地间的多维距离对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距离抑制了流动人口的回流,而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均对人口回流产生促进作用。在考虑了解释变量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后,这一发现依然稳健。此外,多维距离对回流意愿的影响因流动人口个体及所在城市特征的差异而不同。个体异质性方面,随着流动人口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距离对回流意愿的影响不断增强,而地理距离的影响则逐渐减弱。城市异质性方面,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制度距离对回流意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则弱化了地理距离对回流意愿的正向效应。
殷江滨殷江滨武文杰武文杰翟婧彤黄晓燕
基于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被引量:64
2015年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联系进行分析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推进沿线区域合作共赢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栅格可达性空间格局,并依托陆路交通网络进行了城市空间联系状态模拟。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城市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走廊"空间特征。城市节点平均可达性时间为16.25 h,可达性在2 h以内的区域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0.60%,可达性最差的区域大都为荒漠地区,最差可达性高达171 h;西安作为门户城市,承担了中国西北五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中亚国家内部及其与外部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薄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发育形成4条轴线,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过程中,应实施"点—轴"带动,协同推进重点发展走廊和中心城市培育工作。
曹小曙李涛杨文越黄晓燕殷江滨刘永伟梁斐雯王武林王妙妙陈慧灵张百献
关键词:陆路交通可达性
基于不同尺度的关天经济区人口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差异被引量:12
2017年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1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2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刘子鑫殷江滨曹小曙范虹
关键词:人口分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