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小曙

作品数:201 被引量:2,833H指数:3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2篇经济管理
  • 32篇建筑科学
  • 27篇交通运输工程
  • 19篇历史地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社会学
  • 7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2篇城市
  • 17篇可达性
  • 14篇珠江三角
  • 14篇珠江三角洲
  • 14篇网络
  • 13篇通达
  • 13篇通达性
  • 12篇影响因素
  • 10篇乡村
  • 8篇土地利用
  • 7篇碳排放
  • 7篇公路
  • 6篇文化
  • 6篇物流
  • 5篇地理
  • 5篇建设用地
  • 5篇港口
  • 5篇城际
  • 5篇城市交通
  • 4篇地铁

机构

  • 160篇中山大学
  • 68篇陕西师范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 6篇商务印书馆
  • 6篇广东财经大学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4篇西安科技大学
  • 4篇香港浸会大学
  • 3篇广西科技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北京物资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安外国语学...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温州大学

作者

  • 201篇曹小曙
  • 33篇黄晓燕
  • 21篇李涛
  • 16篇闫小培
  • 13篇薛德升
  • 12篇阎小培
  • 11篇马林兵
  • 9篇杨文越
  • 9篇潘裕娟
  • 9篇刘望保
  • 8篇王妙妙
  • 7篇任慧子
  • 5篇王武林
  • 5篇甄峰
  • 4篇殷江滨
  • 4篇党小虎
  • 4篇颜廷真
  • 4篇李鹏
  • 3篇许志桦
  • 3篇李丹

传媒

  • 21篇地理研究
  • 18篇人文地理
  • 16篇地理学报
  • 15篇经济地理
  • 14篇地理科学进展
  • 12篇地理科学
  • 8篇城市观察
  • 7篇热带地理
  • 6篇现代城市研究
  • 4篇地域研究与开...
  • 4篇中国地理学会...
  • 3篇珠江经济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学地理教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城市规划
  • 2篇中国名城

年份

  • 8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13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16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 14篇2012
  • 16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0篇2008
  • 8篇2007
  • 13篇2006
  • 10篇2005
  • 9篇2004
2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基础与特点看西北区域经济合作调整被引量:9
2005年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为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形式,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极具启发性。在分析和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和特点上,根据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发展的时空特征并提出调整重点。
李开宇李九全曹小曙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启发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香港港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逐步从西方转向亚洲,香港外贸的格局也逐步转型,需要与亚洲新兴市场加强经贸合作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为香港经贸以及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在"一路"战略的支持下,大陆港口将进一步国际化,香港作为华南地区枢纽港的地位将持续受到挑战。通过对全球化港口和航运业发展趋势的理论回顾,得出港口区域化和港口间合作是当前港口发展的两大趋势,香港需要探索在"一路"的战略下,顺应这两个趋势,与珠三角区域内港口间相互协调实现港口区域化并开展与"一路"沿线国家港口的合作。
刘开智许志桦曹小曙
关键词:港口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发展演化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席卷全球,影响着世界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此宏观背景下,城市作为一种载体,城市之间各种要素相互流动的频率、规模及速度均在加强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多级、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全球城市、国际城市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空间向外扩张,城市与区域融合,形成城市区域或城市化区域。这种城市区域往往沿交通通道延伸,形成一种带状、连绵的城市走廊,成为所在区域的"脊梁",是世界城市体系及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为例,分析了其发展演化的特征。随着巨型城市走廊交通基础设施的强化,其空间通达性向均质化方向发展,走廊内部土地利用复杂化、人口分布一体化、产业发展具有趋同化等特征。未来中国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并在国际经济中占有相对重要地位,就需要建立若干全球性城市区域,而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的规划与管制将显得尤为重要。
曹小曙
基于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被引量:64
2015年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联系进行分析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推进沿线区域合作共赢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栅格可达性空间格局,并依托陆路交通网络进行了城市空间联系状态模拟。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城市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走廊"空间特征。城市节点平均可达性时间为16.25 h,可达性在2 h以内的区域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0.60%,可达性最差的区域大都为荒漠地区,最差可达性高达171 h;西安作为门户城市,承担了中国西北五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中亚国家内部及其与外部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薄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发育形成4条轴线,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过程中,应实施"点—轴"带动,协同推进重点发展走廊和中心城市培育工作。
曹小曙李涛杨文越黄晓燕殷江滨刘永伟梁斐雯王武林王妙妙陈慧灵张百献
关键词:陆路交通可达性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交通优势度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被引量:43
2015年
通过集成公路网络密度、城市邻近度和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等指标,测量了2012年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市、区)的公路交通优势度,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选择拟合程度最优的SEM模型探讨了公路交通优势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市、区)的公路网络密度、城市邻近度和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的差异较大,公路交通优势度呈现偏右的正态分布;2将公路交通优势度从优到劣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第二等级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第三等级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以及四省藏区;第四等级为西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3SEM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OLS模型和SLM模型,结果显示,公路交通优势度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公路交通优势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其经济产出的贡献达到0.193%,提高公路网络密度能提升公路交通优势度,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王武林杨文越曹小曙
基于不同尺度的关天经济区人口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差异被引量:12
2017年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1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2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刘子鑫殷江滨曹小曙范虹
关键词:人口分布
汽车社会的心态与文化被引量:1
2012年
汽车消费高速增长,汽车社会的提前到来,令我们措手不及。不论是交通基础建设、还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都带来很多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汽车文化离真正的汽车社会还相距甚远。
曹小曙
关键词:汽车社会汽车文化心态交通基础建设汽车消费环境治理
1980~2010年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可达性演化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以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年、1995年、2010年的公路网络数据,定量分析公路网络结构及公路可达性的演化,并通过对公路可达性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网络结构不断优化,但优劣排名具有较稳定的继承性。1980-2010年,网络可达性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网络可达性的优劣排名具有稳定性;栅格可达性相对较好的为罗霄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等,相对较差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根据1980-2010年网络可达性的空间集聚关系,将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划分为维持原样型、趋于集聚型、趋于均衡型3个类型。
王武林黄晓燕曹小曙
关键词:公路可达性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社会空间分析、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比较研究等,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群的2种研究范式。但关于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仍然缺乏对空间与行为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有效论证,迫切需要从地理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时空间行为入手,厘清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论文梳理了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与测度方法,重点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阐述了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试图构建时空间和行为互动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为消除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障碍、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黄晓燕黄晓燕
关键词:可达性
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公共自行车交通(以下简称公自)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公共交通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大量学者探索了公自的使用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关注天气条件对公自使用影响的研究不足,来自中国城市的实证证据更是缺乏。本文以西安市为案例,利用西安市公自系统运营数据,探索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公自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和空气污染条件下公自使用规模减少,但降雨带来的影响大于空气污染。(2)降雨和空气污染条件下公自站点中平衡站点比例减少,且公自借出和归还为主站点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差异。(3)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公自使用强度有显著影响,一级站点数量明显减少,且降雨的影响大于空气污染。降雨条件下公自使用高强度站点中心化和沿走廊分布的空间特征弱化。但空气污染条件下,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降雨和空气污染对于城市居民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能为更准确的研究城市居民公自使用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曹小曙曹小曙黄晓燕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降雨空气污染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