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林

作品数:24 被引量:33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冰川
  • 8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5篇乌鲁木齐河源...
  • 4篇天山乌鲁木齐...
  • 4篇天山乌鲁木齐...
  • 4篇冰储量
  • 4篇冰川变化
  • 3篇气候变暖
  • 3篇变暖
  • 3篇GPS
  • 2篇动力学
  • 2篇水资源
  • 2篇探地
  • 2篇探地雷达
  • 2篇消融
  • 2篇GPR
  • 2篇冰川消融
  • 1篇电控制器
  • 1篇动力过程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24篇李慧林
  • 24篇李忠勤
  • 10篇王飞腾
  • 9篇王璞玉
  • 7篇王文彬
  • 7篇张明军
  • 5篇吴利华
  • 4篇沈永平
  • 3篇金爽
  • 3篇董志文
  • 3篇周平
  • 3篇王林
  • 3篇曹敏
  • 1篇李亚举
  • 1篇王卫东
  • 1篇黄小燕
  • 1篇雒园
  • 1篇张国飞
  • 1篇朱国才
  • 1篇李珊珊

传媒

  • 9篇冰川冻土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a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四工河4号冰川表面高程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11年
基于GIS技术,利用GPS测量数据和1962年地形图分别建立两期DEM,通过对比重点研究了四工河4号冰川1962-2009年冰舌区的表面高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2-2009年间,冰舌区平均减薄15±10 m,年均减薄约0.32±0.2 m,冰储量亏损达(14.3±9.5)×10-3km3,折合水当量(12.9±8.6)×10-3km3。不同海拔、坡度区间冰面高程变化差异显著,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区域的变化最为强烈。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四工河4号冰川发生强烈消融,标志着博格达峰地区的冰川正处于物质严重亏损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状况。
王璞玉李忠勤曹敏李慧林李慧林张明军
关键词:GPSGIS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剖面物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较具代表性.
王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
近50年来中国天山冰川面积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79
2011年
基于1960年以来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统计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天山冰川面积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天山冰川的面积缩小了11.5%,对研究时段统一化后发现面积年均退缩率为0.31%a-1。各流域冰川面积退缩速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冰川加速消融趋势明显。天山地区14个气象站的气温与降水量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0.34oC·(10a)-1与11mm·(10a)-1,气温在干季增幅大而在湿季增幅略小,降水量在干季增长缓慢而在湿季增长显著,这样的气候变化趋势有助于天山冰川的退缩。
王圣杰张明军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李亚举黄小燕
关键词:冰川变化冰川面积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被引量:86
2007年
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引起了广泛关注.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根据1959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冰川在表面粒雪特征、成冰带、冰川温度、面积、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气温的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冰川的退缩自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近10 a来出现了加速趋势.其原因除夏季气温升高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冰川温度升高造成冷储的减少,二是冰川表面反射率下降导致辐射能量接收的增强.冰川物质平衡在1986年之前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决定,之后主要受气温控制.
李忠勤沈永平王飞腾李慧林董志文王文彬王林
关键词:冰川消融气候变暖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450mm,正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130mm,多年平均物质平衡-267mm.1997—2008年,该冰川连续12a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均为负平衡年,并且总体上处于数值很大的强负平衡,直至2008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负平衡,物质平衡量为-999mm.1959—2009年,累积亏损达-13 646mm(约-2 402.6×104 m3),即冰川平均较之1959年减薄了15.2m,这种长时期连续物质亏损状态对1号冰川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张国飞李忠勤王文彬王卫东李慧林怀保娟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运动速度特征及其动力学模拟被引量:21
2009年
冰川运动造成了冰川物质的再分布,改变了冰体所处的水、热环境,维系了冰川的动态平衡.冰川表面速度是冰川运动的基本体征,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2006—2008年连续2 a的月观测,获得了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冰川运动速度分布是冰川厚度、冰面坡度及冰川基岩形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厚度的改变是运动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周在明李忠勤李慧林井哲帆
关键词:动力学模拟
1960-2009年中国天山现代冰川末端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冰川定位观测、野外考察、航空摄影、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中国天山8条冰川末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在天山地区气温与降水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8条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退缩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缓,其变化幅度因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冰川规模和冰川形态等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与阶段性差异。其中,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73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5.96m.a-1,1973—1980年为3.28m.a-1,1980—1993年为3.93m.a-1,在1993年完全分离成东、西两支独立的冰川;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末端1962—1981年退缩速率为6m.a-1,1981—2006年为8.9m.a-1,2006—2009年为13.3m.a-1。表碛覆盖的青冰滩72号冰川和74号冰川末端1964—2009年退缩速率分别为41m.a-1和30m.a-1,远较无表碛覆盖的庙儿沟平顶冰川退缩迅速(1972—2007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2.32m.a-1)。表面特征(表碛)亦是造成冰川变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珊珊张明军李忠勤李慧林骆书飞
关键词:冰川变化气候变化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四工河4号冰川雷达测厚与冰储量估算被引量:16
2011年
2009年7月对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的四工河4号冰川进行了雷达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的厚度分布状况.基于该冰川的厚度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Co-Kriging插值方法结合理想塑性体理论对冰川非测厚区域的厚度进行了重建,绘制出了冰川厚度等值线图并对冰川冰储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冰体最大厚度出现于海拔3 775m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平均厚度为27.6m;四工河4号冰川的冰储量为0.076 km3.将2009年四工河4号冰川表面地形图与冰川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出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结果显示,在冰体厚度最大的区域,冰床地形呈现凹陷状,这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明显对比.
吴利华李忠勤王璞玉李慧林王飞腾
关键词:冰储量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_4^+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气溶胶和表层雪样品取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取样间隔为7d,取样地点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对1号冰川上大气气溶胶中NH4+雪冰沉积与后沉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及表层雪中NH4+浓度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季表层雪和气溶胶中的NH4+浓度表现出线性关系,说明春夏温湿条件有利于NH4+在气-雪之间的交换。在秋冬季节,湿度是NH4+沉积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溶胶中与表层雪中NH4+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表明大气中NH4+的演化信息可以被很好地保存在冰川表层雪中。此外,讨论了NH4+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人类放牧活动对冰川区中NH4+有重要贡献。
王鹏李忠勤张明军李慧林董志文高文华
关键词:NH4+
气候变暖背景下典型冰川储量变化及其特征——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被引量:20
2011年
冰储量变化与冰川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贡献有密切关系。论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基于雷达测厚、冰川测图等多年实测资料,通过GIS技术,计算出该冰川不同时期的储量值,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81、1986、2001和2006年的储量分别为10 736.7×104、10 296.2×104、9 989.4×104m3、8 797.9×104和8 115.0×104m3。1962—2006年44 a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储量亏损24.4%,厚度减薄12.1%,面积减小14.0%,最大长度缩短7.6%,且均呈加速趋势。1981年之前,冰川面积和长度的减小是造成冰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81—2001年,冰川厚度、面积、长度的减小共同造成储量的减少,面积的缩小仍是主导因素;2001年以后,冰川厚度的减薄成为冰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王璞玉李忠勤李慧林
关键词:冰储量冰川变化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