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一凡

作品数:22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先天
  • 12篇先天性
  • 8篇闭锁
  • 6篇新生儿
  • 5篇肠闭锁
  • 4篇手术
  • 4篇小肠
  • 4篇腹腔
  • 4篇腹腔镜
  • 3篇诊治
  • 3篇诊治分析
  • 3篇食管
  • 3篇食管闭锁
  • 3篇术后
  • 3篇先天性小肠闭...
  • 3篇小肠闭锁
  • 3篇儿童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血管

机构

  • 22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22篇方一凡
  • 17篇吴典明
  • 13篇刘明坤
  • 10篇张炳
  • 4篇黄文华
  • 3篇林宇
  • 2篇陈流
  • 1篇叶红
  • 1篇董岿然
  • 1篇李凯
  • 1篇崔旭
  • 1篇姚伟
  • 1篇陈攸涛
  • 1篇郭斌
  • 1篇肖现民

传媒

  • 5篇福建医药杂志
  • 5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治疗时机对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影响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治疗时机对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2年6月于穿孔<12h进行手术治疗的12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患儿为A组,12例于穿孔12~24h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B组,12例于穿孔后>24h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C组,将3组不同部位和出生情况患儿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不同部位和出生情况治愈率均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B组低于C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和C组,B组短于C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是影响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的重要因素,最好于12h内进行手术。
方一凡张炳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
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中晚期并发症27例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中晚期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提高食管闭锁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对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的27例,按计划回院随访并行吞钡食管造影检查,必要时纤维胃镜检查食管、食管pH值测定、气管CT扫描和生长发育检查。结果吻合口狭窄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10例,气管软化症6例,胃食管反流6例,生长发育迟缓3例,异物嵌塞4例,其中吻合口狭窄1例死于窒息,气管软化症1例,死于呼吸窘迫。结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有较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食管吻合口狭窄、气管软化、胃食管反流、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长期随访、积极治疗并发症才能提高食管闭锁术后远期存活率,提高生活质量。
吴典明方一凡张炳
关键词:食管闭锁术后并发症
严重羊膜带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2020年
患儿男,孕1产1,胎龄35+5周,产前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不对称,左下肢增粗,剖宫产终止妊娠。生后检查发现左大腿根部一条0.8 cm宽的环行白色束带(图1,红色箭头),左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冰凉、淤紫,皮肤可见多处水泡、破溃(图1,蓝色箭头),左足已坏疽(图1,黑色箭头),左股动脉、左足背动脉无搏动,切开左大腿组织未见鲜血(图1,黄色箭头),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股动静脉无明显血流。遂于生后4 h急诊行束带彻底切除及股骨远端(1/3)截骨术(图2)及皮瓣成形术,保留了髋关节及大部分股骨。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组织广泛出血、坏死、足趾坏疽,束带活检提示退变肌组织。术后予强力抗生素抗感染、营养支持、加强换药、促表皮生长等处理,术后3 d可见成形皮瓣大部分坏死(图3),皮下软组织血供尚好;2周后坏死上皮脱落,肉芽生长,上皮生长(图4)。术后3周创面干洁,生命征稳定出院,出院后继续定期门诊换药随访。患儿出院后4个月随访时可见创面全部覆盖上皮,局部可见少许瘢痕,治疗满意效果(图5)。
刘明坤方一凡张炳徐文琛白建喜吴典明
关键词:皮下软组织截骨术生命征股骨远端出院后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治分析: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202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0年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病例,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手术治疗的155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60)和开腹组(n=95),腹腔镜组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6个阶段(A组~F组,每组平均10例)。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较开腹组多,总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P<0.05);两组患儿术后肠扭转复发、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绘制学习曲线,发现在完成20例手术后,手术时间由学习期过渡到熟练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可减少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较长,腹腔镜下肠旋转不良复位术的学习曲线大概是20例,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施行该术是安全可行的。
郑伟军方一凡方一凡王翔吴典明刘明坤
关键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儿童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张炳张锦娜刘明坤吴典明李乐方一凡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
乏氧诱导因子2α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肾细胞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法检测,比较11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HIF-2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2α与VEGF在肾细胞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5%、68.2%,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及病理核分级呈正相关,与性别,患侧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二者在肾嗜酸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比透明细胞癌高。HIF2α与VEGF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HIF2α与VEGF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崔旭方一凡张炳林宇吴典明
关键词:肾细胞癌分子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治疗
脐缘Ω小切口Ladd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0例
2022年
探讨经脐缘Ω切口Ladd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对20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行经脐Ω小切口Ladd术, 男11例、女9例。取绕脐Ω切口拉开脐部, 小心将肠管拖出腹腔轻柔往脐下方推压, 将小肠系膜置于双手掌之间, 予逆时针方向复位, 按常规方法行Ladd手术。20例新生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 术中出血平均2 ml;术后第2~5天恢复进食, 第9~10天出院, 术后随访切口愈合好, 无切口裂开, 无切口疝, 脐部瘢痕隐蔽。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用经脐Ω小切口Ladd手术伤口小、手术瘢痕位于脐缘、美容效果好, 不易发生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适于临床应用。
刘明坤郑伟军王翔陈飞方一凡吴典明
关键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新生儿微创
新生儿急性阑尾炎17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回顾
2024年
目的总结新生儿急性阑尾炎(NA)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结果,探讨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年龄小于28 d的NA病例资料,并通过PubMed英文数据库及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结果其收集本院17例以及同期国内外报道135例,共152例NA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纳差、发热、呕吐,常见体征为腹肌紧张、肠鸣音改变、腹部膨隆,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腔扩张、气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腹部彩超可见右下腹包块、腹腔积液及阑尾炎症改变。135例患儿中72例详细描述术前诊断,仅14例(19.4%)初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前误诊常见的诊断是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及时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治愈率为94.1%。结论NA很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迅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以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
郑伟军郑超方一凡方一凡王翔吴典明刘明坤
关键词:阑尾炎文献复习
先天性膈疝并食管闭锁一例被引量:1
2022年
患儿男,孕38+5周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67 kg。孕17周行唐氏筛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孕20周行羊水穿刺基因学筛查提示染色体无异常。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先天性左侧膈疝,分别为孕28周、32周、36周,测量肺头比(lung area to head circumference ratio,LHR)分别为1.8、2.1、2.0。产前(孕30周时)MRI提示先天性左外侧膈疝,疝内容物为胃腔、部分肠管(图1)。怀孕过程中无特殊服药史、物理或化学物质接触史。出生后的1 min、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7分、8分,但之后出现气促、发绀,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处理,无明显好转,予以气管插管,血氧饱和度90%~95%。术前常规置入胃管时,发现置入胃管12 cm左右明显受阻,考虑合并先天性食管闭锁可能。
张炳张锦娜吴典明张荣方一凡
关键词:先天性食管闭锁先天性膈疝羊水穿刺服药史疝内容物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18例诊疗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确诊为NEC后肠狭窄患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17例行结直肠造影,15例提示肠狭窄。全部接受手术,12例行肠切除吻合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例行直肠上段活检术。结果 12例一期手术患儿除1例术后出现肠瘘外,余无不良并发症;6例分期手术患儿术后恢复好,平均3月后关瘘后痊愈;病理报告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2例肠活检报告提示神经节细胞正常。结论 NEC后反复腹胀、呕吐、喂养不耐受的患儿警惕肠狭窄发生,结直肠造影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变好发于结肠,且有多发狭窄可能,多数一期行病变肠管切除肠吻合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情危重行分期手术亦能取得满意结果。
刘明坤张炳方一凡吴典明
关键词:新生儿小肠结肠炎肠狭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