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汝宏

作品数:19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综合征
  • 4篇免疫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死因
  • 3篇肿瘤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重症肌无力
  • 3篇无力
  • 3篇细胞
  • 3篇脑梗
  • 3篇坏死
  • 3篇坏死因子
  • 3篇肌无力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头痛
  • 2篇重症

机构

  • 17篇胜利油田中心...
  • 10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中国航天科技...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19篇刘汝宏
  • 6篇丛志强
  • 4篇钟孟飞
  • 3篇韩仲岩
  • 3篇李江
  • 3篇陈晓辉
  • 2篇陈红波
  • 2篇王云生
  • 2篇王海萍
  • 1篇宋和风
  • 1篇彭军
  • 1篇尉建华
  • 1篇纪秀伟
  • 1篇孙鹏
  • 1篇陈燕
  • 1篇周道武
  • 1篇陈秀菊

传媒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工企医刊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类固醇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评价类固醇治疗 Guillain- Barre综合征 (GB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按 Hughes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法 ,对 5 6例运动功能缺损评分≥ 3分的 GBS患者分成类固醇治疗组与非类固醇治疗组进行回顾性研究 ,观察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 ,病程 1年时的后遗症 ,以及类固醇的副反应。结果  (1)GBS患者发展至高峰的时间及高峰时病情与是否应用类固醇无关 (P>0 .0 5 ) ,但高峰期持续的时间 ,改善 1分所需时间 ,达到 2分所需时间 ,以及平均住院日 ,类固醇治疗组明显短于非类固醇治疗组 (P <0 .0 5 )。 (2 )在病程 1个月、3个月时 ,类固醇治疗组较非类固醇治疗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 (P <0 .0 5 ) ,但自 6个月起 ,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 (P>0 .0 5 ) ,在 1年时的后遗症发生率及其程度两组相近 (P>0 .0 5 )。 (3)主要副反应为 Cushing反应及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结论 类固醇能加快 GBS的恢复 ,缩短平均住院日 ,但对 1年时后遗症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无影响。
刘汝宏丛志强李江陈燕
关键词:GUILLAIN-BARRE综合征类固醇疗效评价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改变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不同时期血清脂蛋白 ( a) [L P( a) ]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OXL 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78例脑梗死患者及 3 0名健康对照者 ,用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其血清 L P( a)和 OXL DL 水平。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较对照组血清 L P( a)、OXL DL 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P<0 .0 5 ) ,而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升高 ( P<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 L P( a)和 OXL DL 水平升高 ,急性期更明显 ,因此抗氧化剂可用于治疗脑梗死 。
刘汝宏丛志强
关键词:脑梗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重症肌无力患者sTNFRs的初步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s)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6例不同临床类型的MG患者(MG组)和48名健康对照者(NC组)血清sT-NFRs水平,同时检测MG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并对MG患者病情按徐氏评分法进行量化。结果 (1)MG患者血清sTNFRs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及P<0.05);其中病程>1年组患者sTNFR1水平明显高于病程<6个月组(P<0.05);(2)绝对许氏评分≥31分者sTNFRs水平明显高于评分≤15分患者(P<0.01,及P<0.05)。结论 sTNFRs参与了MG的免疫发病过程,血清sTNFRs水平可反映MG患者的病情。
刘汝宏钟孟飞陈晓辉王海萍李江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受体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
丛集性头痛发病机制的探讨被引量:10
2001年
刘汝宏丛志强
关键词:丛集性头痛病机
多梗死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02年
目的探讨各危险因素与多梗死性痴呆 (mutiple- infarctdementia,MID)的关系。方法 1∶ 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 1 0 2例 MID患者及对照作调查研究 ,应用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推断其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MID与下列 5种因素关系密切 :高血压病 (OR=3.56) ,心脏病 (OR=3.0 1 ) ,眼底动脉硬化 (OR=2 .73) ,受教育程度 (OR=2 .67) ,脂蛋白(a) (lipid protein- a,LP(a) ) (OR=2 .58)。结论高血压病、心脏病、眼底动脉硬化、受教育程度、LP(a)可能是 MID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地区 MID流行因素不同 。
刘汝宏
关键词:多梗死性痴呆病例对照研究
糖尿病并发颅神经损害被引量:2
2001年
刘汝宏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颅神经损害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梗死性痴呆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LI)对梗死性痴呆的影响。方法将8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双号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各41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检查,并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浆胆碱(Ch)水平。结果治疗后2w两组间MMSE及HDS评分差异显著(均P<0.05),治疗6w后两组间MMSE及HDS评分差异显著(P<0.05或P<0.01),其中MMSE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间Ch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梗死性痴呆的治疗是有效的,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Ch含量实现的。
刘汝宏陈红波王云生钟孟飞陈秀菊
关键词:氦-氖激光照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2007年
对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 I)、磁共振血管成像(M RA)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DW I及DSA是诊断T IA患者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刘汝宏钟孟飞陈红波纪秀伟彭军孙鹏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被引量:2
2003年
药物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原因,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多巴胺系统。引起临床特点不尽相同的帕金森综合征,认清这些原因药物并掌握其发生机制,有助于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
刘汝宏韩仲岩
关键词:多巴胺系统
丛集性头痛患者内分泌功能的检测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通过检测丛集性头痛 ( CH)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探讨 CH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2 6例 CH患者 ( CH组 )在丛集期和缓解期血清睾酮 ( T)、雌二醇 ( E2 )、催乳激素 ( PRL)以及生长激素( GH)水平 ,并与 2 5例正常对照者 ( NC组 )及 1 8例偏头痛患者 ( MC组 )进行比较。结果  ( 1 ) CH患者在丛集期血清 T、GH、E2 、PRL水平较 NC组和 MC组明显降低。其中男性患者血清 T、E2 、PRL水平与 NC组和 MC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 ;女性患者血清 T、E2 、PRL水平及所有患者血清 GH水平与 NC组和 M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2 ) CH患者缓解期血清 T、GH、E2 、PRL水平与 NC组和 MC组比较 ,差异不明显 ( P>0 .0 5)。 ( 3 ) CH患者丛集期与缓解期血清 T、GH、E2 、PRL水平比较 ,差异不明显 ( P >0 .0 5)。结论  CH丛集期内分泌功能明显降低 ,结合临床特点 ,提示下丘脑功能改变作为起步机制在丛集性头痛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刘汝宏丛志强
关键词:丛集性头痛内分泌功能CH放射免疫分析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