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
- 作品数:30 被引量:236H指数:9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初步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7例对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舒尼替尼50mg/d服药4周、停药2周("50mg方案")或37.5mg/d连续口服("37.5mg方案")治疗,对其生存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接受中位时间为64周(7~153周)的舒尼替尼治疗,其中9例采用"50mg方案",18例采用"37.5mg方案"。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中位时间为72周(14~164周)。(2)按Choi标准进行最佳疗效评估:完全缓解1例(1/27),部分缓解7例(7/27),疾病稳定10例(10/27),疾病进展9例(9/27),客观有效率达8/27。(3)随访过程中,进展21例,死亡15例。1年生存率为17/2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0周,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84周。按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分为400mg组和>400mg组分析,PFS为46周vs 33周(P=0.047),即400mg组的PFS优于>400mg组;但OS为89周vs 71周(P=0.259)。(4)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症(15/27),食欲减退(13/27),皮肤脱色(9/27),恶心呕吐(9/27),疲乏(9/27),腹泻(8/27),其中大多数是1/2级。按给药剂量分组,"50mg方案"组腹泻及手足综合症的发生率(5/9及7/9)均高于"37.5mg方案"组(3/18及8/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的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采用"37.5mg方案"患者更容易耐受。
- 刘星池畔卢辉山官国先蒋伟忠陈致奋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药物耐受性哌嗪类
- CDH1基因-160(C→A)多态与福建地区中国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1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本研究探讨CDH1基因-160(C→A)多态性在福建地区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福建地区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和10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DH1基因-160(C→A)多态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DH1基因-160(C→A)多态的CC、CA、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56.9%),38(37.3%),6(5.9%);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5(54.5%),41(40.6%),5(5%);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或降低胃癌的发病危险(OR=1.12;95%CI:0.32~3.95);携带A等位基因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也无关联性.结论CDH1基因-160(C→A)多态性可能与福建地区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 宋传贵黄昌明刘星卢辉山张祥福黄薇
- 关键词:胃癌遗传易感性遗传多态性
- XRCC1基因Arg399Gln多态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3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DNA修复基因XRCC1参与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ER),其Arg399G ln多态可以改变蛋白产物的DNA修复效能。本研究探讨XRCC1基因Arg399G ln多态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 igh perform ance liqu id chrom atography,DHPLC)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进行XRCC1基因Arg399G ln多态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XRCC1基因Arg399G ln多态的Arg/Arg(GG),Arg/G ln(G→A)及G ln/G ln(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6(45.1%),48(47.1%),8(7.8%);含至少一个399G ln的基因型患胃癌的年龄明显要小(P=0.07);Arg399G ln多态性与胃癌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间没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XRCC1基因399G ln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早年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不是判断胃癌侵袭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指标。这些结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胃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加以验证。
- 宋传贵卢辉山黄昌明刘星侯培锋张祥福
- 关键词:胃癌XRCC1单核苷酸DHPLC
- 胃肠道间质瘤95例临床诊治研究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相关预后因素及治疗。
【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1999年7月至2006...
- 刘星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检查伊马替尼
- 文献传递
- CSF-1介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在结直肠癌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 目的: 放射治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但仍有约30%患者放疗无效。放疗可增加肿瘤免疫原性,但放疗后肿瘤区域大量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
- 刘星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文献传递
- 新辅助放化疗对mr T_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远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CRT)对c T3期低位直肠癌及其各亚分期预后的影响,进一步评估是否所有T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均应行CRT。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23例c T3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北美放射协会(RSNA)影像学分期标准回顾性进行亚分期,即根据高分辨率MRI测量下肿瘤浸润直肠系膜的深度(depth of mesorectal invasion,DMI)分为mr T3a期(DMI〈5 mm),mr T3b期(DMI为5~10 mm)和mr T3c期(DMI〉10 mm),并根据是否行CRT分为新辅助放化疗组(CRT组,115例)和未行新辅助放化疗组(n CRT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各亚分期(mr T3a、mr T3b、mr T3c)之间预后的差异。结果:对于整体mr T3期,CRT组和n CRT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78.2%vs.71.9%,P=0.608)和局部复发率(4.4%vs.8.5%,P=0.120)无统计学差异。对于mr T3各亚分期,CRT组和n CRT组预后分别为:mr T3a:3年无病生存率82.4%vs.81.8%(P=0.837)、局部复发率5.8%vs.5.9%(P=0.658);mr T3b:3年无病生存率84.4%vs.42.4%(P=0.032)、局部复发率0 vs.18.2%(P=0.014);mr T3b、mr T3c:3年无病生存率72.8%vs.42.4%(P=0.060)、局部复发率2.4%vs.18.2%(P=0.021)。单因素分析提示DMI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是mr T3期直肠癌患者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CRM是独立影响因素(OR=2.249,CI:1.067~4.742,P=0.033)。结论:CRT能改善mr T3b、mr T3c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可能无法改善mr T3a且CRM阴性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对这部分患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
- 李智勇林维文官国先蒋伟忠刘星陈致奋柯海林段青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 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36
- 2013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PubMed、EMBASE和Th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对比的文献,检索截至2012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对复合标准的研究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项临床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病例总数2733例,其中腹腔镜组1368例,开腹组1365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O.76,95%CI:0.62~0.92,P〈0.叭)、术后肠梗阻发生率(OR=0.53,95%CI:0.35—0.80,P〈0.01)及术后切13并发症发生率(OR=0.43,95%CI:0.28N0.67,P〈0.01)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吻合13瘘及术后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
- 陈文轩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官国先
- 关键词:直肠肿瘤中低位术后并发症META分析
- 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MP-1)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本研究探讨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进行MMP-1基因1G/2G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胃癌组织浸润转移等侵袭性指标的关系。结果:MMP-1基因1G/2G多态的1G/1G、1G/2G和2G/2G基因型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14.7%)、48(47.1%)、39(38.2%);1G/2G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N1vsN2+N3)显著相关(P=0.013);与1G/1G纯合子基因型相比,携带2G等位基因型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更严重(P<0.05)。1G/2G基因型分布与胃癌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分级及胃壁浸润深度(T1+T2vsT3+T4),临床病期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MMP-1基因1G/2G多态性与胃癌的侵袭性有关,携带2G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宋传贵刘星黄昌明官国先欧周罗卢辉山
- 关键词:胃肿瘤MMP-1遗传多态性
- 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200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56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结肠近脾曲及结肠脾曲癌41例(脾曲组),降结肠癌73例(降结肠组),乙状结肠癌442例(乙状结肠组)。T1期29例,T2期63例,T3期273例,T4期191例。均行D3根治术或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将肠旁淋巴结定义为第1站,肠系膜淋巴结为第2站,肠系膜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淋巴结为第3站,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浸润深度肿瘤各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全组淋巴结总转移率49.6%(276/556),其中脾曲组、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7%(22/41)、52.1%(38/73)和48.9%(216/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3%(263/556)、16.9%(94/556)和5.8%(3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4,P=0.000)。T,、T2、T,、T4期组的第1、2和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8%(4/29)、0和0,25.4%(16/63)、4.8%(3/63)和3.2%(2/63),45.8%(125/273)、14.7%(40/273)和4.8%(13/273)以及61.8%(118/191)、13.1%(25/191)和8.9%(17/191)。脾曲组No.222与No.232[14.6%(61/41)比12.2%(5/41),X^2=0.11,P=1.000]以及No.223与No.253[7.3%(3/41)比2.4%(1/41),X^2=1.05,P=0.6161转移率相近;降结肠组No.232转移率15.1%(11/73)高于No.222[2.7%(2/73),X^2=6.84,P=0.017],No.253比No.223转移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73)比0,X^2=3.06,P=0.245]。而脾曲组No.222和No.223转移率均高于降结肠组和乙状结肠组(
- 蔡东汉官国先刘星蒋伟忠陈致奋
- 关键词:结肠肿瘤左半结肠淋巴结转移
- 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通过在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中过表达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建立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体外构建端粒酶亚单位(h TERT)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c-kit突变型胃肠间质瘤原代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h技术检测h TERT在原代细胞内的表达变化,选取h TERT表达升高的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高表达h TERT的单克隆细胞株。结果实验中成功获得h TERT目的基因片段,获得的细胞株与原代细胞相比h TERT表达上调,且体外传代50次后依然保持很好的细胞形态及活力。结论成功获得c-kit突变型人胃肠间质瘤永生化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c-kit突变对胃肠间质瘤的影响奠定基础。
- 刘星蒋伟忠官国先陈致奋卢辉山周永建
- 关键词:HTERT永生化